一种核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30277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4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核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其设置在压力容器下封头内的下腔室中,包括:流量分配板、连接板、基础连接板;反应堆堆芯下支撑板、流量分配板、连接板、基础连接板共轴线,并且自上而下依次布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简化反应堆下腔室结构,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反应堆下腔室冷却剂流量的分配,克服了堆芯入口区域流场不均匀现象;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核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水堆核电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压水堆核电站的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运行的二代和二代改进型压水型核反应堆中,堆芯中子通量测量探测器从压力容器下封头引出,因此在下封头处设置了仪表套管及贯穿件等部件,这些仪表套管、贯穿件连同格架板、二次支承柱等结构可以对下腔室的冷却剂流场进行搅混以抑制涡流的形成,同时对进入堆芯的流量进行均匀分配。然而,下封头处贯穿件的存在,增加了下封头潜在失效的风险,并且下腔室结构非常复杂。第三代压水堆堆芯测量仪表由压力容器上封头引出,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反应堆下腔室结构,但将导致堆芯入口区域流场产生不均匀性,因此,为满足进入堆芯的冷却剂均匀分配的要求,提升反应堆整体性能,需要在反应堆下腔室设置一种流量分配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堆芯测量仪表由压力容器上封头引出的反应堆,并能够克服堆芯入口区域流场不均匀性,满足进入堆芯的冷却剂均匀分配要求的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核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其设置在压力容器下封头内的下腔室中,包括:流量分配板、连接板、基础连接板;反应堆堆芯下支撑板、流量分配板、连接板、基础连接板共轴线,并且自上而下依次布置。所述流量分配板为环形板,其外径为1.5R~1.7R,内径为R~1.3R,板厚为0.02~0.04R;其中,R为所述压力容器内半径。所述流量分配板上设有若干个轴向通透的流水孔。所述流水孔的周向延伸弧度为18°,其径向宽度为0.08R~0.1R。所述流量分配板上表面与堆芯下支撑板的下表面的垂直距离为0.2R~0.4R。所述连接板为环形板,其上设置有若干个轴向通透的开口。所述连接板外径为0.9R~1.1R,板厚为0.02~0.04R;所述连接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堆芯下支撑板的垂直距离为0.43R~0.6R。所述基础连接板为正方形板结构,其中央开有正方形透孔。所述基础连接板的下表面与堆芯下支撑板的下表面的垂直距离为0.7R~0.9R;所述基础连接板的下表面与压力容器下封头内表面的轴向距离为0.01R~0.03R。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简化反应堆下腔室结构,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2)本专利技术实现反应堆下腔室冷却剂流量的分配,克服了堆芯入口区域流场不均匀现象;(3)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经济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核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核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中流量分配板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核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中连接板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核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中基础连接板示意图;图中:1-堆芯下支承板;2-连接柱;3-流量分配板;301-流水孔;302-连接柱连接孔;4-二次支承柱;5-连接板;6-能量吸收器;7-基础连接板;8-压力容器;9-下腔室;10-下降腔;11-径向支撑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核电站反应堆包括压力容器8,所述压力容器8内设有吊篮组件,所述吊篮组件下端设置有堆芯下支撑板1,所述堆芯下支撑板1支撑在堆芯径向支撑件11上,所述吊篮组件外壁与压力容器8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下降腔10;所述压力容器8的下封头内处于堆芯下支撑板1下部的区域为下腔室9;反应堆运行时,冷却剂经冷管段进入压力容器8,并经下降腔10流入所述下腔室9;冷却剂在下腔室9内混合后向上穿过堆芯下支撑板1进入堆芯与堆芯内燃料组件进行流动换热,最后经压力容器8的热管段流出压力容器8;本专利技术一种核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其设置在压力容器8下封头内的下腔室中,包括:流量分配板3、连接板5、基础连接板7;所述流量分配板3、连接板5和基础连接板7与反应堆堆芯下支撑板1共轴线;所述压力容器下封头的内半径为2200mm;所述流量分配板3为环形板,所述环形板外径为3400mm,内径为2682mm;该环形板的轴向厚度为51.6mm;所述环形板上设有8个轴向通透的流水孔301;每个流水孔301的周向延伸弧度为18°,其径向宽度为200mm;所述环形板上还设置有4个连接柱连接孔302,4个连接柱2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连接柱连接孔302上,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堆芯下支撑板1的下表面;所述环形板上表面与堆芯下支撑板1的下表面的垂直距离为570mm;所述连接板5的外径为2422mm,其整体呈圆板状,且中心开有一个中心孔,中心孔与其外边缘之间的板面开有4个开口;所述连接板5通过12根二次支承柱4连接到堆芯下支撑板1的下表面;所述12根二次支撑柱4一端通过螺钉与所述连接板5固定,另一端通过螺钉与所述堆芯下支撑板1的下表面固定;所述连接板5的上表面与所述堆芯下支撑板1的垂直距离为1066.8mm;所述连接板5的轴向厚度为51.6mm;所述基础连接板7为正方形板结构,其中央开有一个正方形透孔;4个能量吸收器一端固定在所述基础连接板7的上表面,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板5的下表面;所述基础连接板7的下表面与所述堆芯下支撑板1的下表面的垂直距离为1682.8mm;所述基础连接板7的下表面外边缘与所述压力容器下封头内表面的轴向距离为26.9mm;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压水型核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大大简化了反应堆下腔室结构,提高了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用该流量分配板3前后,下腔室9冷却剂流量分配不均匀因子计算值明显降低,满足了热工水力的要求,很好解决了下腔室9冷却剂流量的分配不均的问题,显著提升了反应堆整体性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核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反应堆下腔室流量分配装置,其设置在压力容器下封头内的下腔室中,其特征在于:包括:流量分配板、连接板、基础连接板;反应堆堆芯下支撑板、流量分配板、连接板、基础连接板共轴线,并且自上而下依次布置;所述流量分配板为环形板,其外径为1.5R~1.7R,内径为R~1.3R,板厚为0.02~0.04R;其中,R为压力容器内半径;所述流量分配板上设有若干个轴向通透的流水孔;所述流水孔的周向延伸弧度为18°,其径向宽度为0.08R~0.1R;所述流量分配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欣曹锐李燕赵伟李宁杜思佳胡朝威王庆田刘余慕殿鹏杜华王留兵陈训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