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228236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7 1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区域划分;(b)蓄水井构建;(c)处理池构建;(d)兼性塘构建;(e)生态沟渠挖掘;(f)湿地构建。本发明专利技术施工简单,施工工期短,可控性高,可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施工成本低,施工后的净化系统为串联式的好氧与厌氧的环境,并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作用、基质吸附等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效率高,净化效果好,值得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体净化
,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针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湿地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是一种天然净化与人工强化相结合的复合工艺,能够根据污水量的大小采取合适的规模与之适应,利用湿地的净化作用改善水体的水质,进而消除黑臭。人工湿地和传统的二级生化处理相比,具有建造及运行费用低、维护简单、出水水质好和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等优点,比较适合于技术管理水平不是很高、规模较小的城镇或乡村的污水处理。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可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从而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及应用。目前国内建设使用人工湿地多出现集水系统堵塞,水力负荷小,植物搭配单一,忽视了创造微生物生长的厌氧、好氧交替的环境条件,重视净化效果的同时忽视了景观效果,后期管理维护成本高、维护效果差等问题。总而言之,无法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集水质净化、水生态修复和景观与一体的技术方案,导致湿地技术渐渐成为“鸡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施工简单,施工工期短,可控性高,可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施工成本低,施工后的净化系统为串联式的好氧与厌氧的环境,并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作用、基质吸附等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效率高,净化效果好,值得推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区域划分:根据设计施工图,确定施工区域,将施工内容划分为蓄水井构建、处理池构建、兼性塘构建、生态沟渠挖掘和湿地构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计划,能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b)蓄水井构建:开挖土方,建立蓄水井,设计蓄水井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2.5h,在蓄水井内设置格栅,格栅将蓄水井分隔为三个吸附区,每个吸附区内设有3g~5g的活性炭,水体在吸附区内静置,通过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去除水体中的大部分有害物、固体悬浮物及各种有机物,防止堵塞后续处理系统,确保净化系统的稳定性,增加处理寿命;(c)处理池构建:处理池低于蓄水井的出水口15~20cm,池底采用素土夯实,夯实系数>0.92,并在其上铺20~25cm厚的天然级配砂石,并加以夯实,池壁为砖混结构,再铺设基质层,基质层由下至上依次为15~20cm厚的鹅卵石层、20~30cm厚的碎石层和15~20cm厚的草炭土层,在碎石层埋设涵管,平排而行,并在草炭土层上栽种水生植物,种植密度为1~5株/m2,蓄水井出水为自然落水,改变了水体的流速,自然曝气,变为富含氧气的流动水,从而改善水体水质,基质层能成为微生物生活的场所,利用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的共同生物作用,强化了对水体中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d)兼性塘构建:兼性塘采用矩形围合,表面的长宽比为2:1~3:1,塘的四角做成圆形,塘深1.2m~2.2m,在兼性塘内设置导流墙,横向导流墙长度为塘宽的0.7~0.72,纵向导流墙长度为塘长的0.6~0.62,兼性塘的表层为好氧区,底层为厌氧区,中间为兼性区,形成缺氧、好氧环境并存的复杂环境,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营养成分和病原体,对水体进行净化,导流墙能增强水体的流动,保持水质,减少塘内死角;(e)生态沟渠挖掘:根据设计施工图,在兼性塘与湿地之间开挖深度2~2.5m的生态沟渠,并做好边坡防护,在生态沟渠的底层铺设防渗膜,然后在防渗膜上铺设5~10cm厚的素土保护层,并压实,接着在素土保护层铺设20~30cm厚的透水层,先在透水层上铺设12~15cm的碎石,然后再铺设一层3~5cm厚的粗砂,总厚度为15~20cm,作为隔离层,最后在隔离层上铺设20~30cm厚的粘土层,铺设完成后,在粘土层上种植挺水植物,种植间距为30cm*30cm,生态沟渠形成交互存在的深槽系统,创造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水深、底质和流速条件,水流进入生态沟渠后流速降低,延迟了水力停留时间,能够充分将水体中的各类有机物滞留在生态沟渠,被水生植物和滋生的微生物吸收、转化,废料利用,形成生态循环;(f)湿地构建:控制湿地的长宽比为1~3,底部平整设坡,坡度为0.5~1%,湿地基质分3层铺设,底层用粘土夯实,中间层铺设20~25cm厚的砾石,上层铺设10~15mm厚的沙土,在中间层与上层之间布有8~10cm厚的水泥砂浆防渗层,在沙土上种植沉水植物,种植密度2丛/m2,待湿地内注入湖水后,预留空白水域,将浮岛曝气装置呈S型布置在该空白水域内,相邻的浮岛曝气装置间距为5~8m,浮板上预先栽种有浮叶植物,浮板上悬挂有生物填料,湿地成为微型生态系统,湿地基质成为水生植物生长的养分来源,水生植物为有益微生物提供大量的供其依附的基质和表面,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这些氧气能够让有益微生物氧化并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且有益微生物分解后生成的有机物质还能够成为植物的养料,微生物与植物两者之间互助互利,能够有效完成水体中的有机物质以及营养盐的转化、迁移过程,浮岛曝气装置的间隔设置增加了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提高水体净化的效率,还可改善景观,又附加曝气作用,能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提高水体活性,保持水质。进一步,步骤(f)中在湿地构建完7d后,向空白水域中投洒光合菌,并每隔28~30d由管理人员检查并更换浮板上的生物填料,投洒的光合菌通过微生物分解作用,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分解后生成的有机物质还能够成为水生植物的养料,形成生态循环,生物填料作为光合菌生长所依附的载体,使得厌氧菌保持较高的降解效率,从而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进一步,步骤(b)中在每个吸附区中布置3~5块导流板和1个潜水推流器,促使水体通过液位差产生动力进行循环流动,保证每个吸附区内的水质均和稳定,实现水体流速均匀,避免出现死水区或缓流区。进一步,步骤(e)中在铺设防渗膜前,先清理基面,再碾压基面2~3遍,压实度大于90%,保证基面平整顺直。一种用于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的浮岛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板和曝气机构,曝气机构设于浮板的底面上,浮板上均匀分布有种植腔,种植腔内设有托板,托板上均匀分布有透水孔,种植腔之间设有通水槽,通水槽之间设有散水沟;将水生植物置于种植腔内,通过托板支撑水生植物的根茎,防止水生植物东倒西歪,水生植物经透水孔吸取水体中的养分而保证正常生长,通水槽和散水沟的设置提高了排水效率,防止雨水堆积在浮板表面,且利用了雨水,供给水生植物生长,生态效益高,既形成生态浮岛,利用水生植物的生长从水体中吸收大量污染物质,净化水体,还为生物提供生息空间,改善景观美观度,又增加了曝气作用,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提高水体活性而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生态效益高,值得推广。进一步,曝气机构包括曝气电机、曝气管、进气管和曝气头,曝气电机连接曝气管,进气管设于曝气管的两端,曝气头均匀分布在曝气管的两侧,曝气电机设于浮板的底面上,曝气机构的曝气作用能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使其保持好氧状态,降低水温、改善水质,抑制厌氧条件,防止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保持水体具有活性而有利于生物的生长。进一步,浮板上设有通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区域划分:根据设计施工图,确定施工区域,将施工内容划分为蓄水井构建、处理池构建、兼性塘构建、生态沟渠挖掘和湿地构建;(b)蓄水井构建:开挖土方,建立蓄水井,设计蓄水井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2.5h,在蓄水井内设置格栅,格栅将蓄水井分隔为三个吸附区,每个吸附区内设有3g~5g的活性炭;(c)处理池构建:处理池低于蓄水井的出水口15~20cm,池底采用素土夯实,夯实系数>0.92,并在其上铺20~25cm厚的天然级配砂石,并加以夯实,池壁为砖混结构,再铺设基质层,基质层由下至上依次为15~20cm厚的鹅卵石层、20~30cm厚的碎石层和15~20cm厚的草炭土层,在碎石层埋设涵管,平排而行,并在草炭土层上栽种水生植物,种植密度为1~5株/m2;(d)兼性塘构建:兼性塘采用矩形围合,表面的长宽比为2:1~3:1,塘的四角做成圆形,塘深1.2m~2.2m,在兼性塘内设置导流墙,横向导流墙长度为塘宽的0.7~0.72,纵向导流墙长度为塘长的0.6~0.62;(e)生态沟渠挖掘:根据设计施工图,在兼性塘与湿地之间开挖深度2~2.5m的生态沟渠,并做好边坡防护,在生态沟渠的底层铺设防渗膜,然后在防渗膜上铺设5~10cm厚的素土保护层,并压实,接着在素土保护层铺设20~30cm厚的透水层,先在透水层上铺设12~15cm的碎石,然后再铺设一层3~5cm厚的粗砂,总厚度为15~20cm,作为隔离层,最后在隔离层上铺设20~30cm厚的粘土层,铺设完成后,在粘土层上种植挺水植物,种植间距为30cm*30cm;(f)湿地构建:控制湿地的长宽比为1~3,底部平整设坡,坡度为0.5~1%,湿地基质分3层铺设,底层用粘土夯实,中间层铺设20~25cm厚的砾石,上层铺设10~15mm厚的沙土,在中间层与上层之间布有8~10cm厚的水泥砂浆防渗层,在沙土上种植沉水植物,种植密度2丛/m2,待湿地内注入湖水后,预留空白水域,将浮岛曝气装置呈S型布置在该空白水域内,相邻的浮岛曝气装置间距为5~8m,浮板上预先栽种有浮叶植物,浮板上悬挂有生物填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湿地水体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区域划分:根据设计施工图,确定施工区域,将施工内容划分为蓄水井构建、处理池构建、兼性塘构建、生态沟渠挖掘和湿地构建;(b)蓄水井构建:开挖土方,建立蓄水井,设计蓄水井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2.5h,在蓄水井内设置格栅,格栅将蓄水井分隔为三个吸附区,每个吸附区内设有3g~5g的活性炭;(c)处理池构建:处理池低于蓄水井的出水口15~20cm,池底采用素土夯实,夯实系数>0.92,并在其上铺20~25cm厚的天然级配砂石,并加以夯实,池壁为砖混结构,再铺设基质层,基质层由下至上依次为15~20cm厚的鹅卵石层、20~30cm厚的碎石层和15~20cm厚的草炭土层,在碎石层埋设涵管,平排而行,并在草炭土层上栽种水生植物,种植密度为1~5株/m2;(d)兼性塘构建:兼性塘采用矩形围合,表面的长宽比为2:1~3:1,塘的四角做成圆形,塘深1.2m~2.2m,在兼性塘内设置导流墙,横向导流墙长度为塘宽的0.7~0.72,纵向导流墙长度为塘长的0.6~0.62;(e)生态沟渠挖掘:根据设计施工图,在兼性塘与湿地之间开挖深度2~2.5m的生态沟渠,并做好边坡防护,在生态沟渠的底层铺设防渗膜,然后在防渗膜上铺设5~10cm厚的素土保护层,并压实,接着在素土保护层铺设20~30cm厚的透水层,先在透水层上铺设12~15cm的碎石,然后再铺设一层3~5cm厚的粗砂,总厚度为15~20cm,作为隔离层,最后在隔离层上铺设20~30cm厚的粘土层,铺设完成后,在粘土层上种植挺水植物,种植间距为30cm*30cm;(f)湿地构建:控制湿地的长宽比为1~3,底部平整设坡,坡度为0.5~1%,湿地基质分3层铺设,底层用粘土夯实,中间层铺设20~25cm厚的砾石,上层铺设10~15mm厚的沙土,在中间层与上层之间布有8~10c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应董邑宁陈晓汀汪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