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旗堂专利>正文

拖杆支撑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213670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4 22:15
一种拖杆支撑减震装置,拖杆支撑减震装置由拖杆、立撑、斜拉杆、后挡板组成,设置在机动车车架下部、车轮内侧或前后位置,车轮产生跌落情况时立撑轮先行或滞后下落,车轮开始跌落时拖杆支撑减震装置同时发挥出阻滞作用,托举车体缓速下落,避免出现车体自由跌落时伴随产生的剧烈震动或颠簸,后挡板与拖杆呈V字形布置,在前进或倒退时拖拽引导立撑轮跨越障碍,在高速运动时通过拖杆的斜面效应抵抗阻碍物的撞击,在气杆上设置出气管和出气阀,控制出气阀开合的大小,可适应不同车速和荷载的要求,自由调节气杆托举车体下落速度。

Drag rod support shock-absorbing device

A drag rod supporting damping device, drag rod support damping device is the pulling rod, a vertical support, oblique rod and the rear baffle plate, set on the vehicle frame, the wheel inside or around the lower position, the wheels have a drop when the brace wheel leading or lagging whereabouts, the wheels began to drop drag rod support damping device at the same time to play block, lift body slowly falling, to avoid severe vibration or bumping vehicle free fall with the tailgate and drag rod shape of V arranged in forward or backward when the guide wheel drag brace across the barrier, while moving at high speed through the bevel effect of drag rod resistance barrier impact pipe and the rod arranged inside the air outlet valve, outlet valve opening and closing control size, can adapt to different speed and load requirements, adjustable gas lift rod body falling spe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装置,尤其是机动车减震装置。目前,公知的机动车减震装置都是在车体发生自由跌落伴随产生强烈震动或颠簸状况后减震装置才开始发挥减震功能,自由跌落产生的能量不易消除,减震效果不宜控制,减震装置没有引导支撑部件跨越障碍的功能和高速运动时的抵抗撞击功能。为了克服现有机动车在车体发生自由跌落伴随产生强烈震动或颠簸状况后减震装置才开始发挥减震功能,自由跌落产生的能量不易消除,减震效果不宜控制,减震装置没有引导支撑部件跨越障碍的功能和高速运动时的抵抗撞击功能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拖杆支撑减震装置,拖杆支撑减震装置由拖杆、立撑、斜拉杆、后挡板组成,设置在机动车车架下部、车轮内侧或前后位置,车轮产生跌落情况时立撑轮先行或滞后下落,车轮开始跌落时拖杆支撑减震装置以地面为下支点同时发挥出阻滞作用,托举车体缓速下落,避免出现车体自由跌落时伴随产生的剧烈震动或颠簸,立撑与拖杆和车架呈活动三角形结构,后挡板与拖杆呈V字形布置,在前进或倒退时拖拽引导立撑轮跨越障碍,在高速运动时通过拖杆的斜面效应抵抗阻碍物的撞击,在气杆上设置出气管和出气阀,控制出气阀开合的大小,可适应不同车速和荷载的要求,自由调节气杆托举车体下落速度。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拖杆支撑减震装置由拖杆、立撑、后挡板、斜拉杆组成,设置在机动车车架下部车轮内侧或前后位置,拖杆上部与车架活动支点连接,拖杆底部与立撑轮轴连接,立撑的气杆顶部与车架连接,气杆底部与气杆套和立撑架连接,立撑架下部与立撑轮连接,立撑轮底面与地面相接,后挡板上部与车架活动支点连接,后挡板底部两侧滑槽与立撑轮轴连接,立撑轮轴卡在后挡板下部两侧的滑槽内,斜拉杆上部与车架活动支点连接,斜拉杆底部与立撑轮轴连接,立撑与拖杆和车架呈活动三角形结构,后挡板与拖杆呈V形布置,在前进或倒退时拖拽引导支撑轮跨越障碍,在高速运动时通过拖杆的斜面效应抵抗阻碍物的撞击。后挡板上端点与立撑轮轴的连线和拖杆上端点与支撑轮轴的连线呈V形布置,V形夹角的角度大于60度,小于170度。采用V形拖杆时可取消装置中的后挡板,拖杆V形夹角的角度大于60度,小于170度。拖杆支撑减震装置的布置方式,根据与车轮的位置包含有后单式,中单式,后双式,中双式,内三式,内四式,三轮车式,二轮车式。二轮车采用简易拖杆支撑减震装置,去掉装置中的后挡板和斜拉杆。在气杆上设置出气管和出气阀,控制出气阀开合的大小,可适应不同车速和荷载的要求,自由调节气杆托举车体下落速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机动车产生跌落情况时立撑轮先行或滞后下落,车轮开始跌落时拖杆支撑减震装置以地面为下支点同时发挥出阻滞作用,托举车体缓速下落,避免出现车体自由跌落时伴随产生的强烈震动或颠簸,后挡板与拖杆呈V形布置,在前进或倒退时拖拽引导立撑轮跨越障碍,在高速运动时通过拖杆的斜面效应抵抗阻碍物的撞击,在气杆上设置出气管和出气阀,控制出气阀开合的大小,可适应不同车速和荷载的要求,自由调节气杆托举车体下落速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构造图,图1.1是正视图,图1.2是侧视图。图2是气杆立撑构造图,图2.1是正视图,图2.2是侧视图,图2.3是俯视图。图3是后挡板图,图3.1是侧视图,图3.2是俯视图。图4是后挡板与支撑轮位置图,图4.1是侧视图,图4.2是俯视图。图5是拖杆图,5.1是正视图,图5.2是侧视图,图5.3是弧形拖杆图,图5.4是V形拖杆正视图,图5.5是V形拖杆侧视图。图6是斜拉杆图,图6.1是正视图,图6.2是侧视图。图7是立撑架图,图7.1是正视图,图7.2是侧视图,图7.3是俯视图。图8是装置平面设置图,图8.1是后单式,图8.2是中单式,图8.3是后双式,图8.4是中双式,图8.5是内三式,图8.6是内四式,图8.7是三轮车式,图8.8是二轮车式。图9是简易拖杆支撑减震装置图。图10是气杆出气管和出气阀设置示意图。图中1.车架,2.车轮,3.立撑,4.气杆,5.立撑架,6.立撑轮,7.拖杆,8.后挡板,9.斜拉杆,10.立撑轮轴,11.滑槽,12.拖杆支撑减震装置,13.气杆套,14.出气管,15.出气阀,16.,17.车轴。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拖杆支撑减震装置由拖杆(7)、立撑(3)、后挡板(8)、斜拉杆(9)组成,设置在机动车车架(1)下部车轮(2)内侧或前后位置,拖杆上部与车架活动支点连接,拖杆底部与立撑轮轴(10)连接,立撑的气杆(4)顶部与车架连接,气杆底部与气杆套(13)和立撑架(5)连接,立撑架下部与立撑轮(6)连接,立撑轮底面与地面相接,后挡板上部与车架活动支点连接,后挡板底部两侧滑槽(11)与立撑轮轴连接,立撑轮轴卡在后挡板下部两侧的滑槽内,斜拉杆上部与车架活动支点连接,斜拉杆底部与立撑轮轴连接,立撑与拖杆和车架呈活动三角形结构,后挡板与拖杆呈V字形布置,在前进或倒退时拖拽引导支撑轮跨越障碍,在高速运动时通过拖杆的斜面效应抵抗阻碍物的撞击。机动车前行,产生跌落情况时在车轮前部的立撑轮先行下落,车轮开始跌落时拖杆支撑减震装置以地面为下支点同时发挥出阻滞作用,托举车体缓速下落,避免出现车体自由跌落情况,避免出现车体自由跌落时伴随产生的剧烈震动或颠簸。后挡板上端点与立撑轮轴的连线和拖杆上端点与支撑轮轴的连线呈V形布置,V形夹角的角度大于60度,小于170度。在图5中,拖杆采用V形拖杆,拖杆V形夹角的角度大于60度,小于170度。拖杆的形状包含直杆形拖杆和弧杆形拖杆。在图8中,拖杆支撑减震装置(12)的布置方式,根据拖杆支撑减震装置与车轮的平面位置包含后单式,中单式,后双式,中双式,内三式,内四式,三轮车式,二轮车式。图9中,机动二轮车采用简易拖杆支撑减震装置,去掉装置中的后挡板和斜拉杆,拖杆可采用V形拖杆。在图8.3中,在汽车后部车架下面两边车轮内侧位置各设置一个拖杆支撑减震装置。在图8.7中,在机动三轮车架底部设置简易拖杆支撑减震装置。在图10中,在气杆上设置出气管(14)和出气阀(15),控制出气阀开合的大小,可适应不同车速和荷载的要求,自由调节气杆托举车体下落速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拖杆支撑减震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拖杆支撑减震装置,其特征是:拖杆支撑减震装置由拖杆、立撑、后挡板、斜拉杆组成,设置在机动车车架下部车轮内侧或前后位置,拖杆上部与车架活动支点连接,拖杆底部与立撑轮轴连接,立撑的气杆顶部与车架连接,气杆底部与气杆套和立撑架连接,立撑架下部与立撑轮连接,立撑轮底面与地面相接,后挡板上部与车架活动支点连接,后挡板底部两侧滑槽与立撑轮轴连接,立撑轮轴卡在后挡板下部两侧的滑槽内,斜拉杆上部与车架活动支点连接,斜拉杆底部与立撑轮轴连接,立撑与拖杆和车架呈活动三角形结构,后挡板与拖杆呈V形布置,在前进或倒退时拖拽引导支撑轮跨越障碍,在高速运动时通过拖杆的斜面效应抵抗阻碍物的撞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动车拖杆支撑减震装置,其特征是:拖杆支撑减震装置由拖杆、立撑、后挡板、斜拉杆组成,设置在机动车车架下部车轮内侧或前后位置,拖杆上部与车架活动支点连接,拖杆底部与立撑轮轴连接,立撑的气杆顶部与车架连接,气杆底部与气杆套和立撑架连接,立撑架下部与立撑轮连接,立撑轮底面与地面相接,后挡板上部与车架活动支点连接,后挡板底部两侧滑槽与立撑轮轴连接,立撑轮轴卡在后挡板下部两侧的滑槽内,斜拉杆上部与车架活动支点连接,斜拉杆底部与立撑轮轴连接,立撑与拖杆和车架呈活动三角形结构,后挡板与拖杆呈V形布置,在前进或倒退时拖拽引导支撑轮跨越障碍,在高速运动时通过拖杆的斜面效应抵抗阻碍物的撞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拖杆支撑减震装置,其特征是:后挡板上端点与支撑轮轴的连线和拖杆上端点与支撑轮轴的连线呈V字形布置,V字形夹角的角度大于60度,小于170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拖杆支撑减震装置,其特征是:拖杆采用V形拖杆,V形夹角的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旗堂
申请(专利权)人:王旗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