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筒望远镜的单筒双眼目镜组以及单筒双目望远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08519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3 12:12
本创作为一种用于单筒望远镜的双眼目镜组,包括外壳体、光学透镜组、分光棱镜、第一反射镜组以及第二反射镜组。外壳体具有右接目部、左接目部及入光部。光学透镜组、分光棱镜、第一反射镜组及第二反射镜组皆设置外壳体。分光棱镜具有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及顶角。入光部接收一光束,光束依序传递至光学透镜组、分光棱镜。接着光束将会传递至分光棱镜的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被第一反射面反射的光束定义为第一光束,被第二反射面反射的光束定义为第二光束。第一光束传递至第一反射镜组。第二光束则传递至第二反射镜组。

Monocular binocular group and monocular binocular telescop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binocular eyepiece group for a monocular telescope, which comprises an outer shell body, an optical lens group, a light splitting prism, a first reflecting mirror group and a second reflecting mirror group. The shell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right eye contact part, a left eye contact part and a light input part. An optical lens group, a light splitting prism, a first reflecting mirror group and a two reflecting mirror group are provided with an outer shell body. The light splitting prism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reflecting surface, a second reflecting surface and a vertex angle. The light receiving part receives a beam, and the beam is transmitted in sequence to the optical lens group and the light splitting prism. Then, the light beam will be transmitted to the first reflecting surface and the second reflecting surface of the light splitting prism, the light beam reflected by the first reflecting surface is defined as a first light beam, and the beam reflected by the second reflecting surface is defined as a second light beam. The first light beam is transmitted to the first reflector group. The second beam is transmitted to the second mirror gro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创作是关于一种双眼目镜组;特别关于一种用于单筒望远镜的单筒双目透镜组。
技术介绍
现今市面的望远镜可粗分成单眼望远镜(单筒)以及双眼望远镜(双筒),单眼的望远镜的结构以及光学设计上较为单纯,多为物镜目镜所组成的单一光学系统。而双眼望远镜除了也包含物镜跟目镜以外,尚则须通过分光镜将光束分成两个光学系统以供左右眼使用。人类自古以来,观测时较习惯同时使用左右眼进行观测,因此,即便双眼望远镜较单眼的望远镜复杂、笨重且光学效果较差,双眼望远镜仍受到多数人的支持。请先参考图1,其是现有技术的双眼望远镜的局部光学构件示意图。先叙明的是,图1仅例示现有技术的双眼望远镜1的接目镜的光学简图,并没有绘制其余的构造,但本领域的通常知识者应能轻易理解。首先,现有技术的双眼望远镜1多通过分光镜11将进入的光束切分成两个子光束,接着两个子光束将会分别通过反射棱镜13、反射棱镜12及反射镜14分别进入使用者的左右眼。详细而言,分光镜11可通过表面镀膜的方式,使得进入的光束可以部份穿透部份反射(有涂镀膜的部份会反射入射光线),藉此将光线切分成两个子光束。但此种的作法至少具有以下缺点,首先,分光镜分光比例不佳,分光镜的分光的质量将会取决于镀膜的技术。而且,此种设计的子光束将会分别在目镜处形成半个成像,使用者需要左右眼同时观看才能观察到一个完整的成像。再者,分光镜微型化不易,因此望远镜整体的体积无法小型化。此外,此种配置的双眼望远镜组装时需要特别校正分光镜配置的位置,若分光镜的位置有所偏误,也会影响到分光的比例,造成使用者观看不适感。且,采用分光镜的成本亦较高。因此,为了改善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创作的其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让使用者可更舒适观看,可使用于单筒望远镜的双眼目镜组。此外,本创作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及其光路既完整又精简的设计、且可小型化的单筒双眼目镜组以及搭配单筒双眼目镜组的望远镜。
技术实现思路
本创作提供一种用于单筒望远镜的单筒双眼目镜组,其包括:外壳体、光学透镜组、分光棱镜、第一反射镜组、第二反射镜组。外壳体,具有右接目部、左接目部及入光部。光学透镜组设置于外壳体。分光棱镜,设置外壳体,且分光棱镜设置于光学透镜的一光轴上。分光棱镜具有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及顶角,且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形成顶角,顶角为一直角。第一反射镜组、第二反射镜组皆设置于外壳体。入光部接收一光束,光束依序传递至光学透镜组、分光棱镜,接着光束将会传递至分光棱镜的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被第一反射面反射的光束定义为一第一光束,被第二反射面反射的光束定义为一第二光束。第一光束将会传递至第一反射镜组后,而第二光束则会传递至第二反射镜组。在一实施例中,传递至光学透镜组的光束上下左右被翻转180度。在一实施例中,传递至光学透镜组的光束得以形成一全正像。在一实施例中,其中第一光束透过第一反射镜组形成第一成像,第二光束透过第二反射镜组形成第二成像,且第一成像与第二成像相同。在一实施例中,其进一步包括一眼幅调整装置,设置于外壳体,眼幅调整装置包括连杆单元以及滑轨单元。连杆单元具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第三连杆连接。该第二连杆系透过一枢接件枢设于该外壳体,该第二连杆得以以枢接件为轴心转动。滑轨单元包括第一滑轨以及第二滑轨。第一连杆部分设置第一滑轨,第三连杆部分设置于第二滑轨另一端则连接第二连杆。在一实施例中,其中第一连杆与第三连杆抵顶第一滑轨的一挡止部与第二滑轨的挡止部,以使右接目部与左接目部的中心距离改变。在一实施例中,其中外壳体更包括第一调整部与第二调整部。第一调整部能够带动第一连杆,第二调整部能够带动第三连杆。在一实施例中,其进一步包括一眼幅调整装置,设置于该外壳体,该眼幅调整装置包括齿轮单元。齿轮单元具有第一排齿、第二排齿以及齿轮,第一排齿与第二排齿系相对设置,且齿轮系分别与第一排齿、第二排齿囓合。在一实施例中,外壳体更包括第一调整部与第二调整部,第一调整部能够带动第一排齿,第二调整部能够带动第二排齿。本创作还可提供一种单筒双目望远镜,包括:一单筒镜筒以及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单筒双眼目镜组。镜筒具有一物镜光学单元,且单筒双眼目镜组耦接于单筒镜筒。本创作提供一个轻巧、光路设计精简的单筒双眼目镜组,且此单筒双眼目镜组可搭配一镜筒,应用在一般的望远镜之中。本创作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让使用者可更舒适观看,可使用于单筒望远镜的双眼目镜组。此外,本创作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及其光路既完整又精简、且可小型化的单筒单筒双眼目镜组以及搭配该单筒双眼目镜组的单筒望远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双眼望远镜的局部光学构件示意图。图2为本创作一实施例的单筒双眼目镜组的立体示意图。图3A为为图2的内部组件及光路示意图。图3B为为图3A的光学透镜组的光路示意图。图4为图3A的分光棱镜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2的部份外壳体省略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5的单筒双眼目镜组调整成最小眼距的俯视图。图7为图5的单筒双眼目镜组调整成最大眼距的俯视图。图8为本创作又一实施例的单筒双眼目镜组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图8的单筒双眼目镜组调整成最小眼距的俯视图。图10为图8的单筒双眼目镜组调整成最大眼距的俯视图图11为本创作再一实施例的双目单筒望远镜的立体图。图12为为本创作的单筒双眼目镜组又一光学透镜组的内部光路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现有技术的双眼望远镜11分光镜12反射棱镜13反射棱镜14反射镜2单筒双眼目镜组20外壳体20a入光部21右接目部22左接目部23光学透镜组24分光棱镜24a第一反射面24b第二反射面25a第一反射镜组25b第二反射镜组26眼幅调整装置261第一连杆262第二连杆263第三连杆264第一滑轨265第二滑轨266枢接件27第一调整部28第二调整部30外壳体31右接目部32左接目部361第一排齿362第二排齿363齿轮37第一调整部38第二调整部4单筒双眼目镜组5转接装置6单筒镜筒L1、L2眼距θ顶角【具体实施方式】先一并参考图2至图4,图2是本创作一实施例的单筒双眼目镜组的立体示意图。图3A为图2的内部组件及光路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光学透镜组的光路示意图。图4是图3A的分光棱镜的放大示意图。进一步而言,图4为图3A的框A的放大示意图。且,图3B为例示光学透镜组的单独使用时的成像示意图。本实施例为单筒双眼目镜组2,其可搭配单筒望远镜使用,单筒望远镜例如可为一地面型望远镜或是携带型观测望远镜,但不以此为限制。单筒双眼目镜组2至少可包括:外壳体20、光学透镜组23、分光棱镜24、第一反射镜组25a以及第二反射镜组25b。通过这些构件的配合,可将单筒双眼目镜组2可形成一个小型的光学系统。外壳体20具有右接目部21、左接目部22及入光部20a。本实施例的右接目部21、左接目部22可与市面上一般现有技术的目镜搭配使用,使用者可依据不同的场景、需求以及习惯置换成不同的目镜,因此增加整体搭配的灵活性。右接目部21、左接目部22将会分别对应到使用者的左眼跟右眼,通过目镜的成像,影像将会传送到用户的左右眼。入光部20a则可与一般现有技术的单筒望远镜的物镜耦接,并使得搭配使用的单筒望远镜观测时,可同时使用双眼进行观测。以下将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单筒望远镜的单筒双眼目镜组以及单筒双目望远镜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单筒望远镜的单筒双眼目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筒双眼目镜组包括:一外壳体,具有一右接目部、一左接目部及一入光部;一光学透镜组,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一分光棱镜,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且所述分光棱镜设置在所述光学透镜的一光轴上,其中所述分光棱镜具有一第一反射面、一第二反射面及一顶角,且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形成所述顶角,所述顶角为一直角;一第一反射镜组,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以及一第二反射镜组,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其中,所述入光部接收一光束,所述光束依序传递至所述光学透镜组、所述分光棱镜,接着所述光束将会传递至所述分光棱镜的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被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的所述光束定义为一第一光束,被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的所述光束定义为一第二光束,所述第一光束将会传递至所述第一反射镜组,而所述第二光束则会传递至所述第二反射镜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单筒望远镜的单筒双眼目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筒双眼目镜组包括:一外壳体,具有一右接目部、一左接目部及一入光部;一光学透镜组,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一分光棱镜,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且所述分光棱镜设置在所述光学透镜的一光轴上,其中所述分光棱镜具有一第一反射面、一第二反射面及一顶角,且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形成所述顶角,所述顶角为一直角;一第一反射镜组,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以及一第二反射镜组,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其中,所述入光部接收一光束,所述光束依序传递至所述光学透镜组、所述分光棱镜,接着所述光束将会传递至所述分光棱镜的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被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的所述光束定义为一第一光束,被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的所述光束定义为一第二光束,所述第一光束将会传递至所述第一反射镜组,而所述第二光束则会传递至所述第二反射镜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筒双眼目镜组,其特征在于,其中传递至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所述光束上下左右被翻转180度。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筒双眼目镜组,其特征在于,其中传递至所述光学透镜组的所述光束得以形成一全正像。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筒双眼目镜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光束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镜组形成一第一成像,所述第二光束通过所述第二反射镜组形成一第二成像,且所述第一成像与所述第二成像相同。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筒双眼目镜组,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括一眼幅调整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壳体,所述眼幅调整装置包括:一连杆单元,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俊贤
申请(专利权)人:龙鹏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