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出反馈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4527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1 04: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出反馈控制电路,包括光耦U1、芯片U2、电阻R1、三极管Q1、二极管Z1和电阻R2,所述芯片U2引脚6分别连接输出端和二极管Z1,二极管Z1正极通过电阻R8连接光耦U1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光耦U1内发光二极管负极接地,光耦U1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连接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阻R1、电阻R3和芯片U2引脚7,电阻R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和三极管Q1基极,电阻R4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集电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输出反馈控制电路采用,通过使用UC3842作为控制元件,当输出端Vo电压超过设定值时,能自动停止输出,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电路,具体是一种输出反馈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现代集成电路的应用环境越来越复杂,当电压跳变非常剧烈,有很多频率器件作用,能量向外辐射时,电路会出现噪声故障,电流急剧变化引起电源电压变化,会使共用同一电源的电路运行不稳定,另外,随着电子系统的复杂化,电路中涉及多种电源,由外部电源产生的工作中的电源由于电路内部的噪声同样会有波动,这个问题随着信号速度越来越快,集成电路芯片的供电电压的越来越小变得更为严重,除此之外,电子设备无论是由交流市电经过整流(或交流适配器)后供电,还是由蓄电池组供电,工作过程中的电源电压都将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例如,单体锂离子电池充足电时的电压为4.2V,放完电后的电压为2.3V,变化幅度很大,这个问题在对电源电压敏感的电路中显得尤为突出。现有的方法是采用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电路结构为精密的电子设备供电,LDO是通过其反馈控制回路对输出电压进行调节从而提供稳定的直流输出电压,这种结构通常需要大的旁路电容集成在电路内部,电路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出反馈控制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输出反馈控制电路,包括光耦U1、芯片U2、电阻R1、三极管Q1、二极管Z1和电阻R2,所述芯片U2引脚6分别连接输出端和二极管Z1,二极管Z1正极通过电阻R8连接光耦U1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光耦U1内发光二极管负极接地,光耦U1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连接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阻R1、电阻R3和芯片U2引脚7,电阻R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和三极管Q1基极,电阻R4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集电极,三极管Q2发射极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5和芯片U2引脚3,三极管Q2基极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6、电阻R2和光耦U1内光敏三极管发射极,电阻R2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集电极,三极管Q1发射极连接电阻R1另一端;所述芯片U2采用UC384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光耦U1采用4N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输出反馈控制电路采用,通过使用UC3842作为控制元件,当输出端Vo电压超过设定值时,能自动停止输出,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适用范围广。附图说明图1为输出反馈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输出反馈控制电路,包括光耦U1、芯片U2、电阻R1、三极管Q1、二极管Z1和电阻R2,所述芯片U2引脚6分别连接输出端和二极管Z1,二极管Z1正极通过电阻R8连接光耦U1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光耦U1内发光二极管负极接地,光耦U1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连接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阻R1、电阻R3和芯片U2引脚7,电阻R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和三极管Q1基极,电阻R4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集电极,三极管Q2发射极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5和芯片U2引脚3,三极管Q2基极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6、电阻R2和光耦U1内光敏三极管发射极,电阻R2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集电极,三极管Q1发射极连接电阻R1另一端;所述芯片U2采用UC3842。所述光耦U1采用4N2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请参阅图1,当输出端Vo电压升高,稳压管Z1导通,光耦U1导通,Q2基极得电导通,由于Q2的导通Q1基极电压降低也导通,VCC电压经R1、Q1、R2使Q2始终导通,UC3842引脚3始终保持高电平而使UC3842停止工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出反馈控制电路,包括光耦U1、芯片U2、电阻R1、三极管Q1、二极管Z1和电阻R2,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2引脚6分别连接输出端和二极管Z1,二极管Z1正极通过电阻R8连接光耦U1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光耦U1内发光二极管负极接地,光耦U1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连接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阻R1、电阻R3和芯片U2引脚7,电阻R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和三极管Q1基极,电阻R4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集电极,三极管Q2发射极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5和芯片U2引脚3,三极管Q2基极分别连接接地电阻R6、电阻R2和光耦U1内光敏三极管发射极,电阻R2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集电极,三极管Q1发射极连接电阻R1另一端;所述芯片U2采用UC384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出反馈控制电路,包括光耦U1、芯片U2、电阻R1、三极管Q1、二极管Z1和电阻R2,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2引脚6分别连接输出端和二极管Z1,二极管Z1正极通过电阻R8连接光耦U1内发光二极管正极,光耦U1内发光二极管负极接地,光耦U1内光敏三极管集电极连接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电阻R1、电阻R3和芯片U2引脚7,电阻R3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4和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党飒李红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