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09328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7 21:13
除湿装置包括:利用将压缩机(7)、散热器(8)、膨胀器(9)和吸热器(10)依次连结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1)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5);使吸入的主体壳(1)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5)后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6);设置于吸热器(10)的周围受到来自吸热器(10)的冷却效果的预冷风路;使吸入主体壳(1)内的空气的一部分经吸热器(10)、第1风路、散热器(8)吹出到主体壳(1)外的第1除湿路径(41);使吸入主体壳(1)内的空气的其他部分经预冷风路、第2风路、散热器(8)吹出到主体壳(1)外的第2除湿路径(51);和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1)。

Dehumidifying device

\u9664\u6e7f\u88c5\u7f6e\u5305\u62ec\uff1a\u5229\u7528\u5c06\u538b\u7f29\u673a(7)\u3001\u6563\u70ed\u5668(8)\u3001\u81a8\u80c0\u5668(9)\u548c\u5438\u70ed\u5668(10)\u4f9d\u6b21\u8fde\u7ed3\u6210\u7684\u5236\u51b7\u5faa\u73af\u5bf9\u4e3b\u4f53\u58f3(1)\u5185\u7684\u7a7a\u6c14\u8fdb\u884c\u9664\u6e7f\u7684\u9664\u6e7f\u90e8(5)\uff1b\u4f7f\u5438\u5165\u7684\u4e3b\u4f53\u58f3(1)\u5916\u7684\u7a7a\u6c14\u901a\u8fc7\u9664\u6e7f\u90e8(5)\u540e\u5439\u51fa\u5230\u4e3b\u4f53\u58f3\u5916\u7684\u98ce\u673a(6)\uff1b\u8bbe\u7f6e\u4e8e\u5438\u70ed\u5668(10)\u7684\u5468\u56f4\u53d7\u5230\u6765\u81ea\u5438\u70ed\u5668(10)\u7684\u51b7\u5374\u6548\u679c\u7684\u9884\u51b7\u98ce\u8def\uff1b\u4f7f\u5438\u5165\u4e3b\u4f53\u58f3(1)\u5185\u7684\u7a7a\u6c14\u7684\u4e00\u90e8\u5206\u7ecf\u5438\u70ed\u5668(10)\u3001\u7b2c1\u98ce\u8def\u3001\u6563\u70ed\u5668(8)\u5439\u51fa\u5230\u4e3b\u4f53\u58f3(1)\u5916\u7684\u7b2c1\u9664\u6e7f\u8def\u5f84(41)\uff1b\u4f7f\u5438\u5165\u4e3b\u4f53\u58f3(1)\u5185\u7684\u7a7a\u6c14\u7684\u5176\u4ed6\u90e8\u5206\u7ecf\u9884\u51b7\u98ce\u8def\u3001\u7b2c2\u98ce\u8def\u3001\u6563\u70ed\u5668(8)\u5439\u51fa\u5230\u4e3b\u4f53\u58f3(1)\u5916\u7684\u7b2c2\u9664\u6e7f\u8def\u5f84(51)\uff1b\u548c\u5728\u7b2c1\u98ce\u8def\u4e2d\u6d41\u52a8\u7684\u7a7a\u6c14\u4e0e\u7b2c2\u98ce\u8def\u4e2d\u6d41\u52a8\u7684\u7a7a\u6c14\u4e4b\u95f4\u8fdb\u884c\u70ed\u4ea4\u6362\u7684\u70ed\u4ea4\u6362\u5668(11)\u300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居住空间等的除湿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降低居住空间的湿度、增加舒适性的装置,除湿装置正在实用化。作为该结构,如日本实开昭56-20628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设置于该主体壳内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由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成环状的制冷循环构成。另外,采用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吸热器、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结构。另外,采用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经由热交换器的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结构。在上述现有例中,采用将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由吸热器冷却而结露,之后,经由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结构。另外,采用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通过热交换器的第2风路,经由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结构。即,利用从吸热器流入到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的空气来冷却通过热交换器的第2风路的室内空气,使其也在此处结露。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结构中,存在为了对流入到热交换器的第2风路中的室内空气进行充分的除湿而必须延长风路这样的问题。即,在热交换器的第2风路短的情况下,所流入的室内空r>气尚未被冷却至露点温度,不会发生结露。因此,热交换器的冷却作用最终被用于将流入到该第2风路的室内空气冷却至露点温度,所以热交换器中的结露量少,存在除湿效果小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上述结构中,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采用复杂的结构构成各个风路,风路阻力增大,风量减少,无法确保各个部件所需的风量,存在除湿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散热器的冷却并不充分,因此,作为制冷循环,无法处理废热,结果,存在吸热器中的吸热量不足,吸热器中的水分冷凝停滞,除湿效率并未提高这样的问题。即,作为制冷循环,为了在吸热器中充分地吸热,需要在散热器一侧充分散热,使通过吸热器和热交换器后的空气流通,使其从散热器散热。但是,仅凭借该风量有时不能充分散热,在此情况下,存在吸热器的吸热量减少,水分的冷凝未增加,除湿效率下降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热交换器内部的第1风路、第2风路的气密性低发生空气泄漏的情况下,存在无法确保各个风路中所需的风量,除湿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存在通过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的空气的风速分布不均这样的问题。在风速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存在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效率下降,交换热量减少,热交换器中的第2风路的冷却停滞不前,无法促进空气中水分的冷凝,结露量减少,除湿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于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除湿效果的除湿装置。本专利技术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设置于吸热器的周围并受到来自吸热器的冷却效果的预冷风路。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预冷风路、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根据以上所述,即使热交换器的风路长度短也能使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结露,并且能够提高除湿效果。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设置于热交换器和吸热器的下方,接收热交换器的第1风路和吸热器中生成的结露水,兼作第2除湿路径的一部分的接水部。另外,在接水部的下部设置有贮存结露水的集水箱,将结露水从接水部导出到集水箱的废水孔配置于热交换器的下部。根据以上的结构,朝着接水部的废水孔形成下坡,所以在第2除湿路径的热交换器出口的部分形成风路的空间,在第2风路的热交换器出口,风路向散热器的弯曲得以缓解,通风阻力减少。因此,因风路阻力的减少、风量的增大,能够提高除湿效率。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除湿部后,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另外,除湿部包括: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吸热器、第1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B经由第2风路、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另外,还包括:在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使由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C经由散热器从空气吹出口向主体壳吹出的旁通风路。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增加流入到散热器中的空气量,能够进一步冷却散热器,所以能够增加吸热器中的吸热量,促进水分冷凝,提高除湿效率。另外,本专利技术的除湿装置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和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另外,还包括使从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所述主体壳内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和使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部后,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所述除湿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吸热器的周围并受到所述吸热器的冷却作用的预冷风路;使由所述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所述吸热器、第1风路、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使由所述风机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所述预冷风路、第2风路、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和在所述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所述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2.22 JP 2014-258209;2015.09.29 JP 2015-190551.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
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所述主体壳内的
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和
使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部后,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
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
所述除湿部包括:
设置于所述吸热器的周围并受到所述吸热器的冷却作用的预冷风路;
使由所述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所述吸热器、第1
风路、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
使由所述风机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所述预冷风路、第2风
路、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和
在所述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所述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
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湿部中,受到将所述空气的一部分(A)吸入至所述主体壳内的吸入的诱导,将所
述空气的其他部分(B)引导至所述第2除湿路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器具有由直管部和弯曲部构成的制冷剂配管,
使所述弯曲部突出到所述预冷风路。
4.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
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所述主体壳内的
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和
使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部后,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
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
所述除湿部包括:
使由所述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所述吸热器、第1
风路、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
使由所述风机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风路、所述散热器
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
在所述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所述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
器;和
接水部,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吸热器的下方,接收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1风
路和所述吸热器中生成的结露水,兼作所述第2除湿路径的一部分,
在所述接水部的下部设置有贮存结露水的集水箱,
从所述接水部将结露水导出到所述集水箱的废水孔,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下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水孔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下部且配置在第2除湿路径的下游侧,所述除湿装
置具有倾斜面以使结露水流向所述废水孔。
6.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
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所述主体壳内的
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和
使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部后,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
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
所述除湿部包括:
使由所述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所述吸热器、第1
风路、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
使由所述风机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风路、所述散热器
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
在所述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所述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
器;和
接水部,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吸热器的下方,接收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1风
路和所述吸热器中生成的结露水,兼作所述第2除湿路径的一部分,
在所述接水部的下部设置有贮存结露水的集水箱,
从所述接水部将结露水导出到所述集水箱的废水孔,配置在所述吸热器的下部。
7.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
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所述主体壳内的
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和
使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部后,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
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
所述除湿部包括:
使由所述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所述吸热器、第1
风路、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
使由所述风机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其他部分(B)经由第2风路、所述散热器
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
在所述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所述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
器;和
接水部,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吸热器的下方,接收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1风
路和所述吸热器中生成的结露水,兼作所述第2除湿路径的一部分,
在所述接水部的下部设置有贮存结露水的集水箱,
从所述接水部将结露水导出到所述集水箱的废水孔,配置在所述吸热器的上风侧。
8.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
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所述主体壳内的
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部;和
使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主体壳外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部后,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
出到主体壳外的风机,
所述除湿部包括:
使由所述风机从空气吸入口吸入到主体壳内的空气的一部分(A)经由所述吸热器、第1
风路、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1除湿路径;
使由所述风机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B)经由第2风路、所述散热器从
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第2除湿路径;
在所述第1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所述第2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
器;和
使由所述风机从所述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C)经由所述散热器从所述空气
吹出口吹出到所述主体壳外的旁通风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器、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1风路、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风机,从所述空气吸入
口以呈一直线状排列的方式一并设置,
所述旁通风路中,所述空气吸入口和所述散热器通过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散热
器之间的间隙连通。
10.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吹出口的主体壳;
利用将压缩机、散热器、膨胀器和吸热器依次连结而成的制冷循环,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广幸藤园崇藤井泰树源水和夫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