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器和接收器,所述的充电器包括底座,底座中心设有灯板,灯板上设有LED灯,灯板周围设有若干圆周排列的电磁铁,基座内部还设有遥控开关接收器和LED灯电源,基座外部设有电插头,电插头通过导线与遥控开关接收器连接;所述的接收器包括悬浮台和充电外壳,充电外壳设在悬浮台上方;悬浮台中心设有通光孔,通光孔周围设有与电磁铁上下一一对应的永磁铁,悬浮台内还设有与充电外壳配合的感应开关和遥控开关发射器,感应开关和遥控开关发射器电连接;所述充电外壳设有太阳能电池片和充电接口,太阳能电池片设置在通光孔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辐射小,散热快,充电效率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子产品
,尤其涉及一种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手机、移动电源等数码产品的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线充和无线充二种,其中线充因为必须在充电器与手机(或移动电源)之间连接充电线的缺点而备受用户诟病;无线充是为了去除充电时手机(或移动电源)与充电器之间的充电线而推出的充电方案,例如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的电磁感应(如QI标准)无线充电,其原理是在充电器内设置可以在附近几厘米范围内产生交变电磁场的发射线圈,在手机内设置接收线圈及整流、滤波、控制电路,充电时手机内的接收线圈受发射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接收线圈内产生电势,经整流、滤波后即可对手机内的电池进行充电。现有的这种手机电磁感应充电方案在使用时,手机必须平放在发射线圈上侧,而且对多台手机同时充电时,各手机分别平放在对应的发射线圈上侧,一台手机对应一个发射线圈,所以其占用的面积较大,而且还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手机内设置的接收线圈及控制电路占用手机内部空间较大等缺点;为此,近期开发人员转而开发了一种叫接触式无线充电的新充电方案,其原理是在手机背部设置正负输入电触点与外露于充电器表面的正负输出电触点相配,使用时只需将手机直接放在充电器表面使手机背部的输入电触点与充电器的输出电触点相接触即可实现无线充电(目前市面上也有以手机套或壳的形式出现的,它是将手机上的输入电触点设置在手机套或壳背面,在输入电触点与手机的充电插孔之间手充电插头实现电连接,其结果是手机体积稍为增大),其实质原理与线充的相同,只是在充电器与手机之间用触点代替了充电线。以上两种手机充电方式均为电磁感应充电方案,该方案实现了手机无线充电,但该方案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首先,由于该方案是通过电磁感应的原理实现手机充电的,与线充相比,该充电方式所形成的辐射更大,影响身体健康;其次该方案必须将充电器和手机内部的线圈紧挨才能实现充电,充电效率相对较低,且一旦手机与充电器距离较远时,充电便会停止,手机充电时间较长。针对上述充电器的缺陷,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基于LED灯的充电装置,该装置通过LED灯照射太阳能电池片的方式对手机进行充电,该充电装置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无线充电辐射大的缺陷。但该充电装置利用LED灯充电,其LED灯板和上方太阳能电池板紧挨,LED灯发光时产生大量的热量,会使充电装置本身和手机发烫,给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无线充电器辐射大、充电效率低、充电距离短的问题,以及解决基于LED灯充电装置散热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辐射小,散热快的无线手机充电装置。为了达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充电器和接收器,所述的充电器包括底座,底座内部中心设有灯板,灯板上设有若干LED灯,灯板周围设有若干圆周排列的电磁铁,基座内部还设有遥控开关接收器和LED灯电源,LED灯电源与灯板电连接,遥控开关接收器与LED灯电源电连接,基座外部设有电插头,电插头通过导线与遥控开关接收器连接;所述的接收器包括悬浮台和充电外壳,充电外壳设在悬浮台上方;悬浮台中心设有通光孔,通光孔周围设有若干与电磁铁上下一一对应的永磁铁,悬浮台内还设有与充电外壳配合的感应开关和遥控开关发射器,感应开关和遥控开关发射器电连接;所述充电外壳设有太阳能电池片和充电接口,太阳能电池片放置在通光孔上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充电外壳可配合充电器使用,也可在太阳光照射下单独使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底座内部还设有超导液腔,超导液腔设在灯板周围,超导液腔内设有添加复合荧光剂微孔材料的超导液。超导液在LED灯照射下升温易气化,加入复合荧光剂微孔材料后,可通过紫外线照射判断气化后的超导液是否泄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复合荧光剂微孔材料是由紫外线荧光剂微粒均匀分散在微孔载体中制备而得,微孔载体的孔径为10~500nm,紫外线荧光剂微粒与微孔载体的重量比为0.5~5:10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底座内部还设有温控器和风扇,风扇设在灯板底部,温控器位于底座内部,风扇与温控器电连接。温控器可感应底座内部的温度,当温度高于设定值,自动接通电源,打开风扇,起到对底座降温的作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灯板上还设有灯罩,灯罩采用双层真空玻璃。双层真空玻璃有效的阻隔LED灯照射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悬浮台和充电外壳上,防止充电设备温度过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底座上表面边缘还间隔设有若干磁铁和铁块,悬浮台下表面设有与底座上表面边缘一一对应的磁铁和铁块。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永磁铁设置在悬浮台中心通光孔位置,永磁铁周边设有若干光纤,光纤底端位于灯板正上方,顶端位于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片正下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充电外壳上还设有感应开关磁铁,感应开关磁铁位于感应开关的正上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电磁铁上端与永磁铁的下端为同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电磁铁分为两组,两组电磁铁间隔设置,两组电磁铁相互并联,其中一组电磁铁还串联一个电容开关。充电完成断开电源后,其中一组电磁铁立即失去磁性,另一组渐渐失去磁性,可控制悬浮台在断电后的下落速度,防止悬浮台由于下落过快造成损坏和位置偏移。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充电原理是充电基座接通电源后,点亮充电基座上的LED灯,LED灯灯光照至太阳能电池板上发电,实现并对电子产品充电的目的,与传统电磁感应充电相比,该方案减少了辐射量。(2)本专利技术通过基座上的电磁铁以及悬浮台上的永磁铁,形成一个空气间隔,使LED灯产生的热量充分散发,确保充电装置和电子产品温度较低,充电装置和电子产品使用寿命更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的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底座的顶面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悬浮台的底面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的剖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悬浮台的底面示意图。示意图中的标注说明:1-充电器;2-底座;3-灯板;4-LED灯;5-电磁铁;6-LED灯电源;7-电插头;8-遥控开关接收器;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充电器和接收器,所述的充电器包括底座,底座内部中心设有灯板,灯板上设有若干LED灯,灯板周围设有若干圆周排列的电磁铁,基座内部还设有遥控开关接收器和LED灯电源,LED灯电源与灯板电连接,遥控开关接收器与LED灯电源电连接,基座外部设有电插头,电插头通过导线与遥控开关接收器连接;所述的接收器包括悬浮台和充电外壳,充电外壳设在悬浮台上方;悬浮台中心设有通光孔,通光孔周围设有若干与电磁铁上下一一对应的永磁铁,悬浮台内还设有与充电外壳配合的感应开关和遥控开关发射器,感应开关和遥控开关发射器电连接;所述充电外壳设有太阳能电池片和充电接口,太阳能电池片放置在通光孔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充电器和接收器,所述
的充电器包括底座,底座内部中心设有灯板,灯板上设有若干LED灯,灯板周
围设有若干圆周排列的电磁铁,基座内部还设有遥控开关接收器和LED灯电源,
LED灯电源与灯板电连接,遥控开关接收器与LED灯电源电连接,基座外部设
有电插头,电插头通过导线与遥控开关接收器连接;所述的接收器包括悬浮台和
充电外壳,充电外壳设在悬浮台上方;悬浮台中心设有通光孔,通光孔周围设有
若干与电磁铁上下一一对应的永磁铁,悬浮台内还设有与充电外壳配合的感应开
关和遥控开关发射器,感应开关和遥控开关发射器电连接;所述充电外壳设有太
阳能电池片和充电接口,太阳能电池片放置在通光孔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
内部还设有超导液腔,超导液腔设在灯板周围,超导液腔内设有添加复合荧光剂
微孔材料的超导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浮无接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
荧光剂微孔材料是由紫外线荧光剂微粒均匀分散在微孔载体中制备而得,微孔载
体的孔径为10~500nm,紫外线荧光剂微粒与微孔载体的重量比为0.5~5:100。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根,
申请(专利权)人:王宝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