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陶生专利>正文

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008124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4:22
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地球以南极和北极的连线为轴做旋转运动,处在不同纬度的板块与该轴线上的垂直距离不同,赤道两侧低纬度板块旋转的半径最大,速度最高,板块质量最大,它的动量最大。随着南北纬度分别增高,板块旋转半径减小速度减小,板块质量减小,动量减小,低纬度板块大动量对高纬度板块小动量产生动量的增量即冲量作用力就是爆发地震的唯一动力源。冲量作用力挤压、较高纬度岩石层经过多年力的时间累积和空间累积,使岩石层变成了应力累积的载体,迫使板块岩石层弯曲、变形,累积弹性能量。用地质钻机向岩层深处钻孔1-15公里,取岩芯在孔底安装多种仪器仪表,及时自动把岩石层因挤压变形弯曲时产生的多种参数用移动电话系统或GPS系统发送到国家和地方政府职能机关。经专家分析研究可知地震发生的时间完成震前预测预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
技术介绍
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死亡23余万人;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余人;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死亡8万余人;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死亡近万人,伤万余人,文物古迹损失惨重,波及到我国西藏部分地区地裂、房屋倒塌等等。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9级大地震死亡25000人、损坏房屋30多万栋、引发大海啸、核电站核泄漏污染土地和太平洋海水等灾难震惊全球,给地学界地震学家及世人留下了许多无尽的思考难题。地震是伤亡人数最多,社会、经济和财产损失最多、最惨烈的自然灾害。一、什么是发动地震的动力源?什么是地震的物理机制?什么是真正的动力学?如何震前预报?1910年美国工程师里德(H.F.Reid)提出了“弹性回跳理论”被用来解释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的机制,并作为地震孕育的重要模型之一。然而这种“理论”没有解决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动力源是什么?只是解释地面在50年期间断裂对面的远点移动了3.2m(6.4m),西侧向北北东方向运动。另有专家书中有:“其主要依据是沿旧金山大地震,发震断层两盘的岩体存在6.4m长的位错。而且在此断层的表面上还有地震时两盘岩体往复错动的痕迹,这是弹性回跳学说有力的论证。……”只是看见地表面一点点破坏现象,对如何发生地震的成因什么都不知道,100多年来一直都是在地面地震现场看一看。对于地下十几公里以下岩石层巨大变化的地震机理机制全然不知!“弹性回跳”理论没有找到地震物理机制和孕育全过程,不知道最要命的是山崩地裂天文数的巨大能量来自哪里?对地震预报不起任何作用。1923年日本地震学家中野广首先发现地震记录的地面初动四象限分布,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提出了地震源的“等效位错理论”(“地震概论”第58页,赵克常编著)这些理论都没有解决释放了极其巨大能量的地震的“动力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什么是地震火山真正的动力源的动力学?地震的物理机制是什么?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构造专业,1986年获法国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的许志琴院士等在她的“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地质出版社出版)和姜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区地球物理和地震探测深部构造研究)、王有学(桂林理工大学教授,从事地球物理专业的教学及教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内部结构与地球动力学)、钱辉(中国地质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接收函数、层析成像及综合地质研究)共同所著《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宽频地震探测与地壳上地幔结构”共420千字一书。由许志琴院士作序有:“青藏高原是具有特殊几何形态和地貌景观的,正在快速隆起的世界上最高、最厚和最新的大陆地块。青藏高原由诸多的地体组成,经历了特提斯洋盆演化及多地体/多岛弧拼合、多俯冲/多碰撞/多造山的长期动力学过程。在印度/亚洲碰撞之前,其前身是早古生代以来形成的巨型复合碰撞造山拼贴体,印度/亚洲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是地球上新生代最壮观的事件,形成一望无垠的高原地貌及周缘为高峻陡峭、剧烈起伏的山链所构筑的屏幕。因此青藏高原又被称为“造山的高原”。青藏高原的魅力使其成为地学家们的永恒课堂,成为当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最佳实验室和窗口。”于是在这种“多碰撞/多造山的长期动力学过程”的指导下,2015年11月26日晚间的电视节目出现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有大面积的海水,然后有动画面相向碰撞的画面。就是受这种学说的指导。错误的学说有如下几点:1、碰撞的概念错误:在物理学中“碰撞”的定义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遇,相遇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仅持续极为短暂的时间,这种相遇就是碰撞”。包含球的撞击、打桩、锻铁等(高校教材)。在地球的表面板块与板块之间,地块与地块之间早已相遇了几十万万年,怎么会突然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发生从新相遇?所以地球上不存在板块与板块、地块与地块之间的碰撞问题,只能是挤压。为什么会挤压?笔者下文另行详述。在丁文镜教授的“地震预报的力学问题”一书中就没有出现过“碰撞”一词。2、在《造山的高原》的序言中“正在快速隆起的世界上最高最厚和最新的大陆地块”。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快速隆起的时代早已过去,快速隆起的条件是在坚硬的地壳岩石层形成之前因挤压较松散的物质快速隆起,如果是正在快速隆起的世界上最高最厚和最新的大陆地块”。那么您的隆起作用力是什么?在许多资料中明明白白的写着有70-100km(公里)的厚和2500km的长,有1000多km的特大板块。没有天文数的巨大作用力怎么会隆升?难道是您的“特提斯洋盆演化及多地体/多岛弧拼合,多俯冲/多碰撞/多造山的长期动力学过程?“特提斯洋盆”在哪里?又如何演化?离青藏高原是否还有“十万八千里”?更为关键的是您的动力学的“动力”在哪里?所以必须又重新回到您与杨经绥、李海兵、张建新、曾令森、关枚、戚学祥、崔文军、陈方远等等专家、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合著的《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和《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共750千字的巨著。从头到尾都没有“动力学”的动力是什么?更找不到“深部驱动力”是什么?又是什么“多岛弧拼合,多俯冲/多碰撞/多造山的长期动力学过程”这个“多岛弧”在哪里?是什么?怎么能拼合呢?没有作用力,没有动力源怎么能“拼合”?“多俯冲/多碰撞多造山”是谁碰撞谁?谁又多“俯冲”谁?要知道“动力学”中的作用力是“矢量”,所谓“矢量”是有方向性的力不可能多次重复碰撞!在碰撞之前两个“地体”或两上以上的“板块”要有运动的速度,有运动的加速度和冲力才能碰撞,那么这个速度大约是多少?冲力来自哪里?有大约的作用力是多少?是对心碰撞?弹性碰撞?还是非弹性碰撞?相互作用的冲量加速度冲力从哪里来?又是如何形成碰撞的?什么都没有,所以许院士以下多位专家的上述学说不成立,不是科学!所以必须请出人类的力学大师鼻祖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是初中物理学中的教材,人人都知道,这就是说:“造山的高原”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有瑕疵,即“高原”没有造山的能量,不可能创造能量,就不可能造山。山,不是高原造的,造山的原动力必须是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没有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就不可能造山,那么真正的造山作用力是什么呢?包括地震、火山的作用力当然是本专利技术必须要回答的空前的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下文一定一一描述,请稍等。再说第一本书《许志琴(院士)地学成果系列(一)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同样的错误是“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驱动力”。只有命题,没有证据,没有论证,没有物理学力学形成的机理,更没有找到“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就不可能造山,不可能形成高原,更没有“深部驱动力”。没有加速度、没有动能动量、没有的力的时间累积、没有力的空间累积、没有冲量和功、没有功率就没有能量、没有累积效应等就没有造山运动的作用力,所谓的“动力学”只是一句空话,不成立,不科学,找不到板块运动的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其特征在于用地质钻机向地面以下垂直打钻孔取岩芯。孔的直径108‑300mm(毫米)。孔深为1‑15km(公里),在钻孔的底部放入早已准备完好的各种仪器仪表如小型地震仪、录音机、温度计、红外线仪、水温表、水压表、氡气测量仪、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用来测量地震前多块岩石层因受外力冲量挤压弯曲变形位移成为累积能量的载体,必然会发生地壳岩层内的动力摩擦、形变、位移造成震动、音响、温度变化、红外线的强弱度、地下水温和压强的变化,测量氡气的浓度和变化参数,载体岩石层弯曲变形位移距离加大向上弯曲度加大使孔底钢管升高仪抬高上升参数,用防水防压的密封钢管保护上述各种仪器仪表和线路畅通,把各种仪器仪表所记录的各种信息、信号,上述仪器仪表的功能所能测量到的各种信息参数,随时自动向孔口上面的发射站输送信息、信号和各种参数。钻孔在地面上的发射装置可以随时自动向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台、地震站等职能单位用移动电话、手机的技术手段自动发射或用GPS系统向卫星发射,国家或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站等职能单位根据钻孔及时自动发送过来的各种信息、信号、参数分析、研究,当发展到一定严重的程度时,说明地震发生的时间就在眼前,及时向该地区的政府职能单位和电视台、电台、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设施发出地震的紧急地震预报。...

【技术特征摘要】
1.地震预测预报的方法和系统,其特征在于用地质钻机向地面以下垂直打钻孔取岩芯。
孔的直径108-300mm(毫米)。孔深为1-15km(公里),在钻孔的底部放入早已准备完好
的各种仪器仪表如小型地震仪、录音机、温度计、红外线仪、水温表、水压表、氡气测量仪、
孔底钢管升高测量仪,用来测量地震前多块岩石层因受外力冲量挤压弯曲变形位移成为累积
能量的载体,必然会发生地壳岩层内的动力摩擦、形变、位移造成震动、音响、温度变化、
红外线的强弱度、地下水温和压强的变化,测量氡气的浓度和变化参数,载体岩石层弯曲变
形位移距离加大向上弯曲度加大使孔底钢管升高仪抬高上升参数,用防水防压的密封钢管保
护上述各种仪器仪表和线路畅通,把各种仪器仪表所记录的各种信息、信号,上述仪器仪表
的功能所能测量到的各种信息参数,随时自动向孔口上面的发射站输送信息、信号和各种参
数。钻孔在地面上的发射装置可以随时自动向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地震局、地震台、地震站等
职能单位用移动电话、手机的技术手段自动发射或用GPS系统向卫星发射,国家或当地政
府的地震局、地震站等职能单位根据钻孔及时自动发送过来的各种信息、信号、参数分析、
研究,当发展到一定严重的程度时,说明地震发生的时间就在眼前,及时向该地区的政府职
能单位和电视台、电台、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设施发出地震的紧急地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陶生
申请(专利权)人:丁陶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