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小虎专利>正文

一种祛风清热的中药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07259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3:59
一种祛风清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下列质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秦艽95~105克,滑石75~85克,栀子35~45克,威灵仙25~35克,络石藤30~40克,海桐皮15~25克,豨莶草15~25克,防风15~25克,乳香10~20克,没药10~20克,川芎8~12克,羌活8~12克,酒大黄8~12克,红花8~12克,冰片3~6克,桑枝10~20克,防己15~25克,穿破石10~20克,忍冬藤15~25克,鸡血藤10~20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药方剂,尤其涉及一种祛风清热的中药组合物,属于中药应用领域,特别适用于风痹、热痹混合型的骨关节疾病。
技术介绍
痹症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症在文献上有许多名称,或以病因、或以症状、或病因与症状结合命名,如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等。《内经》最早提出了痹病名,并专辟“痹论”篇,对其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为后世认识痹病奠定了基础。如论病因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甚者为行痹;寒气甚者为痛痹;湿气甚者为着痹也”。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对太阳风湿,在《金匮要略》里对湿痹、历节风进行了辨证论治,所创立的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至今仍为治痹的常用效方。唐·《千金要方》已认识到有些痹病后期可引起骨节变形,收集了许多治痹方剂,而且有药酒、膏摩等治法。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清代温病学的形成,对热痹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更充分的论述。痹病久病人络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医宗必读》对痹病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中藏经·论痹》:“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亏脏腑之为也。……而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又有筋、骨、血、肉、气之五痹也。……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痹叙论》:“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虽曰合痹,其用各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三气袭人经络,人于经脉、皮肉、肌肤,不已则人五脏。……大抵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逢寒则急,逢热则纵。”《症因脉治·热痹》:“热痹之因,阴血不足,阳气偏旺,偶因热极见寒,风寒外束。内经云:炅气相薄,;则脉满而痛。此热痹之所由生也。”导致痹症的原因:1、正气不足正气不足是痹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体虚腠理空疏,营卫不固,为感邪创造了条件,故《诸病源候论·风病·风湿痹候》说:“由血气虚,则受风湿”。《济生方·痹》也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势缠绵。2、外邪入侵外邪有风寒湿邪和风湿热邪两大类。外感风寒湿邪,多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或睡卧当风,或冒雾露,气候变化,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正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感受风湿热邪,可因工作于湿热环境所致,如农田作业,野外施工,处于天暑地蒸之中,或处于较高湿度、温度的作坊、车间、实验室里,风湿热之邪乘虚而人。亦可因阳热之体、阴虚之躯,素有内热,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因风寒湿郁久化热,而为风湿热之邪。风、寒、湿、热之邪往往相互为虐,方能成病。风为阳邪开发腠理,又具穿透之力,寒借此力内犯,风又借寒凝之积,使邪附病位,而成伤人致病之基。湿邪借风邪的疏泄之力,寒邪的收引之能,而入侵筋骨肌肉,风寒又借湿邪之性,粘着、胶固于肢体而不去。风、热均为阳邪,风胜则化热,热胜则生风,狼狈相因,开泄腠理而让湿人,又因湿而胶固不解。风、寒、湿、热病邪留注肌肉、筋骨、关节,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但风寒湿热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粘着凝固,病变沉着不移;热邪甚者,煎灼阴液,热痛而红肿。痹病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胀畸形等症,甚至深入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肌肉、筋骨、关节疼痛为本病的主要证候特征。但疼痛的性质有酸痛、胀痛、隐痛、刺痛、冷痛、热痛或重着疼痛等各异。疼痛的部位,或以上肢为主或以下肢为甚,可对称发作亦可非对称发生,或累及单个关节或多关节同病,可为游走不定或为固定不移。或局部红肿灼热,或单纯肿胀疼痛,皮色不变。或喜热熨,或乐冷敷。多为慢性久病,病势缠绵,亦可急性起病,病程较短。病重者,关节届伸不利,甚者关节僵硬、变形,生活困难。辨证要点--辨病邪偏胜风、寒、湿、热之邪往往相互为虐,方能成病。风、寒、湿、热为病各有偏胜,根据临床主症特征,分辨主导病邪。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风邪胜;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者,寒邪为胜;重着固定,麻木不仁者湿邪为胜;病变处掀红灼热,疼痛剧烈者热邪为胜。1、风痹症状: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上下左右关节游走不定,但以上肢为多见,以寒痛为多,亦可轻微热痛,或见恶风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多浮或浮紧。2、寒痹症状: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甚至关节不可屈伸,遇冷痛甚,得热则减,痛处多固定,亦可游走,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3、湿痹症状: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手足困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4、热痹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掀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则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治疗原则:在目前的医学界治疗痹证相关疾病,尤其是风湿性的骨病的过程中,所有的治疗手段无外乎打针、输液、吃药、理疗、按摩、手术、置换、微创、小针刀等手段。由于人体骨关节周围的供血组织及其微弱,上述手段中的打针、吃药、输液这几种给药途径的弊端都无法让够剂量的药物到达病灶,这样的治疗手段,无论中医或西医都面临剂量小了不治病,剂量大了就要命的尴尬困局,一些看似有效药物也只是通过止痛、麻痹或激素类用药临时缓解,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的目的。按摩、火疗、热敷等等理疗手段对于非器质性病变的筋腱有一定的效果,大多骨病患者都具有器质性病变,理疗也只是能起到缓解作用,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手术、置换、微创、小针刀、这几种治疗手段都属于开创式治疗,其风险较大,在治疗过程中所连带的治疗伤破坏性更大,即便是安全的剔除了增生、滑出部分,一时解决了病患的痛苦,在没有解决导致增生及滑出的基础病因,再次的增生和滑出的复发为时不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祛风清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下列质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秦艽95~105克,滑石75~85克,栀子35~45克,威灵仙25~35克,络石藤30~40克,海桐皮15~25克,豨莶草15~25克,防风15~25克,乳香10~20克,没药10~20克,川芎8~12克,羌活8~12克,酒大黄8~12克,红花8~12克,冰片3~6克,桑枝10~20克,防己15~25克,穿破石10~20克,忍冬藤15~25克,鸡血藤10~20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祛风清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下列质量配比的原料制成:
秦艽95~105克,滑石75~85克,栀子35~45克,威灵仙25~35克,络石藤30~40克,
海桐皮15~25克,豨莶草15~25克,防风15~25克,乳香10~20克,没药10~20克,
川芎8~12克,羌活8~12克,酒大黄8~12克,红花8~12克,冰片3~6克,桑枝10~
20克,防己15~25克,穿破石10~20克,忍冬藤15~25克,鸡血藤10~20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祛风清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各原料药的重量配
比为:秦艽100克,滑石80克,栀子40克,威灵仙30克,络石藤35克,海桐皮20克,
豨莶草20克,防风2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川芎10克,羌活10克,酒大黄10克,
红花10克,冰片5克,桑枝15克,防己20克,穿破石15克,忍冬藤20克,鸡血藤15
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祛风清热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原料粉
碎至40~60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小虎
申请(专利权)人:彭小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