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药模具加热及冷却集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97942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药模具加热及冷却集成装置,它适用于对大口径产品药柱的装药模具进行加热及冷却,其主要技术特征是它包括模具本体、可插置于模具本体内腔的模具加热装置、绕制于模具本体外壁的冷却装置,它采用电加热方式替代传统的蒸汽热水加热方式,采用水冷冷却方式替代空气自然降温方式,大大缩短了装药模具的预加热时间和冷却时间,大幅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操作简单、快捷、方便等特点。同时它可通过以下步骤进一步完善:回收冷却装置中的冷却水,在模具加热装置对装药模具进行加热的同时,通过冷却装置的进水接头向环形冷却管中通入一定压力的热水,实现对装药模具的内外壁同时进行加热,可进一步加快装药模具加热的速度。(*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装药模具加热及冷却集成装置,适用于对大口径 产品药柱的装药模具进行加热及冷却。技术背景一些新型高能炸药,在装药前需要对装药模具进行预加热,压装出来的药 柱经过保压成型,须随模具冷却至室温后才可出模。
技术介绍
中,国内目前直 径较大的药柱在装药前对模具进行加热都是采用蒸汽热水加热方式,利用蒸汽 加热模具外夹层腔室里的冷水至规定的温度,再利用加热后的热水传递热量给 装药模具外壁,从装药模具外壁往内传热,能源传递过程复杂,热效率低下, 特别是大装药模具的热容量相当大,故用此方法将模具芯部加热到规定的温 度,预加热时间长,能耗高,浪费严重,同时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药柱在装 药模具内经过保压成型后,传统的冷却方法是通过模具外壁与空气接触进行自 然降温,药柱随模具冷却至室温后出模,冷却时间长,工作效率低。为了克服 上述缺陷,对装药模具加热及冷却集成装置进行了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国内现有装药技术的不足,提 供一种新型装药模具加热及冷却集成装置,主要解决大口径产品药柱装药模具的加热及冷却问题。本技术采用电加热方式替代传统的蒸汽热水加热方 式,大大縮短了装药模具的预加热时间,大幅降低了能耗。采用水冷冷却方式替代空气自然降温方式,縮短了冷却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装药模具加热及冷却集成装置,它包括模具本体、可插置于模具本体内腔的模具加热装置、绕制于 模具本体外壁的冷却装置。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传热介质、仿形传热壳体、热敏元件、 电源与控制接线合件、连接螺钉、隔热绝缘体、防爆绝缘密封腔、传热介质注 入管、密封盖、移动手柄、温度控制调节合件;热敏元件、加热管、传热介质 注入管插接于隔热绝缘体上的预留孔内,仿形传热壳体与隔热绝缘体通过连接 螺钉连接,移动手柄螺接于隔热绝缘体的两侧,防爆绝缘密封腔的上盖板和防 爆绝缘密封腔的径向端面通过螺钉固定,电源与控制接线合件通过电缆和防爆 绝缘密封腔内的加热管、热敏元件连接,电源与控制接线合件通过电缆和温度 控制调节合件连接。所述的装药模具冷却装置包括进水接头、出水接头、环形冷却管,环形冷 却管是经过绕制的环绕管道,紧贴在装药模具外壁,在模具本体的下方凹槽装 有一卡环,通过此卡环防止环形冷却管向下滑落。 本技术同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① 采用电加热方式替代传统的蒸汽热水加热方式,大大縮短了装药模具 的预加热时间,大幅降低了能耗。② 采用水冷冷却方式替代空气自然降温方式,縮短了冷却时间,提高了 工作效率。③ 将模具加热装置与模具冷却装置进打集成,操作简单、快捷、方便。 附图说明本技术共附图4幅,它既可作为附图说明,亦可作说明书摘要附图。图1为装药模具本体剖面图;图2为装药模具加热装置结构图;图3为装药模具冷却装置结构图;图4为装药模具加热及冷却装置集成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进行描述。参看图4,首先连接模具加热装置将加热管4、热敏元件7和传热介质 注入管13插接于隔热绝缘体11上的预留孔内,移动手柄15螺接于隔热绝缘 体11的两侧,仿形传热壳体6与隔热绝缘体11通过连接螺钉10螺接,从传 热介质注入管13注入传热介质5到仿形传热壳体6的腔室内,盖上密封盖14, 用电缆穿过螺接于防爆绝缘密封腔12侧面的穿孔将电源与控制接线合件8和 加热管4、热敏元件7连接,盖上防爆绝缘密封腔12的上盖板,上盖板和防爆 绝缘密封腔12的径向端面通过螺钉固定,电源与控制接线合件8通过电缆和 温度控制调节合件9连接。然后连接模具冷却装置将依照模具本体1外形绕制的环形冷却管16自 下而上套装于模具本体1的外壁,在模具本体1的下方凹槽装上卡环,通过此 卡环防止环形冷却管16向下滑落,在进水端装上进水接头18,在出水端装上 出水接头17。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参看附图,装药模具在压药前,在模具本体l内腔中放入模具加热装置2, 模具加热装置2的仿形传热壳体6和模具本体1的内壁腔吻合,接通电源,模具加热装置2中的加热管4发热,热量通过传热介质5依次传递给仿形传热壳 体6、模具本体1,从而实现对装药模具进行加热。在对装药模具进行加热的 过程中,热敏元件7始终对模具加热装置2的温度进行监控,当温度达到设定 值时,温度控制调节合件9自动切断电源,完成对装药模具的加热过程。此时, 通过移动手柄15取出模具加热装置2,即可在装药模具内压装药。药柱在装药模具内经过保压成型后,必须冷却至室温后方可出模。此时通 过进水接头18向冷却装置3中通入一定压力的冷却水,冷却水经过紧贴在装 药模具外壁上的环形冷却管16,通过环形冷却管16依次对模具本体1外壁、 模具本体1内壁、药柱进行冷却,然后从出水接头17排出,完成一次冷却过 程,循环往复。本技术还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一步完善 一种装药模具加热及冷却装 置,回收冷却装置3中的冷却水,在模具加热装置2对装药模具进行加热的同 时,通过冷却装置3的进水接头18向环形冷却管16中通入一定压力的热水, 实现对装药模具的内外壁同时进行加热,可进一步加快装药模具加热的速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装药模具加热及冷却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模具本体(1)、可插置于模具本体(1)内腔的模具加热装置(2)、绕制于装药模具外壁的冷却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2)包括加热管(4)、传热介质(5)、仿形传热壳体(6)、热敏元件(7)、电源与控制接线合件(8)、温度控制调节合件(9)、连接螺钉(10)、隔热绝缘体(11)、防爆绝缘密封腔(12)、传热介质注入管(13)、密封盖(14)、移动手柄(15);加热管(4)、热敏元件(7)、传热介质注入管(13)插接于隔热绝缘体(11)上的预留孔内,仿形传热壳体(6)与隔热绝缘体(11)通过连接螺钉(10)连接,移动手柄(15)螺接于隔热绝缘体(11)的两侧,防爆绝缘密封腔(12)的上盖板和防爆绝缘密封腔(12)的径向端面通过螺钉固定,电源与控制接线合件(8)通过电缆和防爆绝缘密封腔(12)内的加热管(4)、热敏元件(5)连接,电源与控制接线合件(8)通过电缆和温度控制调节合件(9)连接;仿形传热壳体(6)和模具本体(1)的内壁腔吻合,通过仿形传热壳体(6)与模具本体(1)内壁腔接触传导热量,实现对装药模具加热;冷却装置(3)包括环形冷却管(16)、出水接头(17)、进水接头(18),环形冷却管(16)是经过绕制的环绕管道,紧贴在装药模具外壁,在模具本体(1)的下方凹槽装有一卡环,通过此卡环防止环形冷却管(16)向下滑落。...

【技术特征摘要】
1. 装药模具加热及冷却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模具本体(1)、可插置于模具本体(1)内腔的模具加热装置(2)、绕制于装药模具外壁的冷却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加热装置(2)包括加热管(4)、传热介质(5)、仿形传热壳体(6)、热敏元件(7)、电源与控制接线合件(8)、温度控制调节合件(9)、连接螺钉(10)、隔热绝缘体(11)、防爆绝缘密封腔(12)、传热介质注入管(13)、密封盖(14)、移动手柄(15);加热管(4)、热敏元件(7)、传热介质注入管(13)插接于隔热绝缘体(11)上的预留孔内,仿形传热壳体(6)与隔热绝缘体(11)通过连接螺钉(10)连接,移动手柄(15)螺接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云刘衡湘温卫唐继明王国平肖宁
申请(专利权)人:国营第二八二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