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34535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1 16: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大腿部的压迫感及臀部下沉的同时能够提高触感和贴合感的缓冲垫。对于臀下部(21)而言,在位于乘坐者(40)的胯点(44)下方的部位,将包括乘坐面(24)的第二部(56)的S25设定为,小于位于底面(25)侧的第一部(55)的进行25%压缩时的力S25。对于腿部支撑部(22)而言,将包括乘坐面(24)的位置的S25设定为小于第一部(55)的S25值。因此,在抑制大腿部(42)的压迫感和臀部(41)下沉的同时能够提高触感和贴合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缓冲垫,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抑制大腿部压迫感及臀部下沉的缓冲垫。
技术介绍
装备于车辆或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座椅或家具等的椅子等所使用的缓冲垫,其包括用于支撑乘坐者大腿部的腿部支撑部、用于支撑乘坐者的臀部且承受的负荷大于腿部支撑部的臀下部。如果配合缓冲垫的臀下部的硬度而设定腿部支撑部的硬度,则大腿部会感到麻木或压迫感、异物感、阻力感(以下统一称之为“压迫感”)。相反,如果配合腿部支撑部的硬度而设定臀下部的硬度,则臀部的下沉增大,导致就座姿势的不稳定。于是,存在:配合臀下部的硬度而设定腿部支撑部基材的硬度,并将强度比臀下部小的发泡体埋入于腿部支撑部基材中的技术(专利文献1)。其结果,能够使腿部支撑部软化,并抑制大腿部的压迫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6-1225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上述技术中存在有增大臀下部的硬度则会导致臀下部的触感和贴合感恶化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缺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大腿部压迫感和臀部下沉,同时能够提高触感和贴合(fit)感的缓冲垫。解决课题的方法及专利技术的效果为了达到该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缓冲垫,乘坐者的臀部被臀下部所支撑,乘坐者的大腿部被位于臀下部前方的腿部支撑部所支撑。臀下部和腿部支撑部具备面向乘坐者的乘坐面和其相反侧的底面。对于臀下部而言,在位于乘坐者的胯点(hippoint)下方的部位,将包括乘坐面的第二部的硬度设定为,小于比夹在乘坐面和底面之间的厚度中央(为厚度方向的中央)更靠近底面侧的第一部的硬度。硬度是指,使用将臀下部和腿部支撑部等分划分而采集的四棱柱状试验片,并以JISK6400-2(2012年版)中规定的E法为基准来测量的进行25%压缩时的力,因此能够抑制臀部下沉的同时提高触感和贴合感。另外,针对腿部支撑部,将包括乘坐面的部位的硬度设定为小于第一部的硬度,从而能够抑制大腿部的压迫感。因此,能够抑制大腿部的压迫感和臀部下沉的同时提高触感和贴合感。根据第二方案的缓冲垫,对于臀下部而言,将从乘坐面的深度与第一部相同且位于胯点后方的第三部的硬度设定为,大于第一部的硬度。因此,在第一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提高臀下部所支撑的臀部的稳定感的效果。根据第三方案的缓冲垫,对于臀下部而言,将从乘坐面的深度与第一部相同且位于胯点前方的第四部的硬度设定为,大于第一部的硬度。因此,在第一或第二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抑制如下现象发生的效果,即,当将缓冲垫搭载到交通工具上时,在交通工具发生撞击或制动时乘坐者处于钻入到缓冲垫的姿势的现象(所谓的沉陷现象)。根据第四方案的缓冲垫,对于腿部支撑部而言,底面侧的部位的硬度设定为,大于包括乘坐面的部位的硬度。因此,在第一至第三方案的任意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提高大腿部稳定感的效果。根据第五方案的缓冲垫,腿部支撑部具备乘坐面与乘坐者小腿面向的前端部。对于前端部而言,底面侧的部位的硬度设定为大于包括乘坐面的部位的硬度。因此,在第一至第四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提高与小腿接触的乘坐面的柔软感的效果。根据第六方案的缓冲垫,臀下部和大腿支撑部由单一泡沫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前端部在臀下部和腿部支撑部成型之后弯曲而形成。因此,在缓冲垫的制造工序中,不需要埋设硬度不同的插入材料或层叠硬度不同的多个层的工序。因此,在第五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的安装有缓冲垫的座椅的一部分进行切断的部分剖视图。图2是示出将臀下部等分分割后的试验片与缓冲垫的剖视图重叠后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臀下部的硬度分布的图。图4是示出臀下部的硬度的图。图5是示出用于成型缓冲垫的成形模的剖视图。图6是对弯曲前的腿部支撑部的一部分进行切断而示出的部分剖视图。图7是对腿部支撑部的一部分进行切断而示出的部分剖视图。图8是示出用于成型缓冲垫的成形模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案中的缓冲垫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20、70缓冲垫21臀下部22腿部支撑部23前端部24乘坐面25底面26厚度中央40乘坐者41臀部42大腿部43小腿44胯点55第一部56第二部57第三部58第四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的安装有缓冲垫20的座椅10的一部分进行切断的部分剖视图。此外,图1的箭头U-D、L-R、F-B分别表示搭载有座椅10的车辆(未图示)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如图1所示,座椅10具备缓冲垫20(座椅坐垫)、与座椅坐垫的后端部以可倾斜的方式连结的座椅靠背30、以及与座椅靠背30的上端部连结的头枕31。缓冲垫20是乘坐者40就座的座椅坐垫的基材,由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发泡体构成。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用于包覆缓冲垫20的表皮的图示、设置在缓冲垫20和座椅框架32之间的加强布的图示、面向乘坐者40侧面的侧支撑部的图示。缓冲垫20具备:臀下部21,其位于乘坐者40的胯点44下方并用于支撑臀部41;以及腿部支撑部22,其连续设置于臀下部21的前部并用于支撑乘坐者40的大腿部42。腿部支撑部22具备面向乘坐者40小腿(腿肚)43的前端部23。此外,胯点44是指,将JISD4607或JISD0024(ISO6549)规定的三维人形(人体模型)就座于座椅10情况下的三维人形的H点(胯点,相当于髋关节处)。在缓冲垫20中,面向乘坐者40的乘坐面24的相反侧的底面25被座椅框架32支撑。座椅框架32中,前框架33和后框架34架设在左右方向(图1的L-R方向),而前框架33和后框架34之间架设有坐垫弹簧35。对于缓冲垫20而言,臀下部21的后端部从下方被后框架34支撑,腿部支撑部22从下方被前框架33支撑。臀下部2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从下方被坐垫弹簧35支撑。前框架33的前面被前端部23包覆。缓冲垫20的特征在于,臀下部21及腿部支撑部22的上下方向(箭头U-D方向)和左右方向(箭头L-R方向)上的硬度分布。在本实施方案中,使用从臀下部21和腿部支撑部22(均为成品)采集的小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包括:臀下部,其用于支撑乘坐者的臀部;腿部支撑部,其位于所述臀下部的前方且用于支撑所述乘坐者的大腿部,所述臀下部和所述腿部支撑部具备面向所述乘坐者的乘坐面和其相反侧的底面,对于所述臀下部而言,在位于所述乘坐者的胯点下方的部位,将包括乘坐面的第二部的硬度设定为,小于比夹在所述乘坐面及所述底面之间的、作为厚度方向的中央的、厚度中央更靠近底面侧的第一部的硬度,对于所述腿部支撑部而言,将包括所述乘坐面的部位的硬度设定为,小于所述第一部的硬度,所述硬度是指,使用将所述臀下部和所述腿部支撑部等分划分而采集的四棱柱状试验片,并以2012年版的JIS K6400‑2中规定的E法为基准测量的进行25%压缩时的力。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1.25 JP 2014-2374331.一种缓冲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垫包括:臀下部,其用于支撑乘坐者的臀部;腿部支撑部,
其位于所述臀下部的前方且用于支撑所述乘坐者的大腿部,
所述臀下部和所述腿部支撑部具备面向所述乘坐者的乘坐面和其
相反侧的底面,
对于所述臀下部而言,在位于所述乘坐者的胯点下方的部位,将包
括乘坐面的第二部的硬度设定为,小于比夹在所述乘坐面及所述底面之
间的、作为厚度方向的中央的、厚度中央更靠近底面侧的第一部的硬度,
对于所述腿部支撑部而言,将包括所述乘坐面的部位的硬度设定为,
小于所述第一部的硬度,
所述硬度是指,使用将所述臀下部和所述腿部支撑部等分划分而采
集的四棱柱状试验片,并以2012年版的JISK6400-2中规定的E法为
基准测量的进行25%压缩时的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垫,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田徹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