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式脚手架,包括:立杆、横杆和交叉斜撑,所述立杆和横杆组成一框架结构,在所述框架结构的上方设置有活动层和作业层,所述作业层设置于活动层上方,所述作业层包括:底部的钢平台,钢平台侧面的踢脚板以及钢平台上方侧面的扶手;所述活动层处设置有锁扣和调节杆;在所述立杆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三角斜撑,所述三角斜撑的一侧通过锁扣固定于立杆底部,另一侧通过可调节螺栓固定于地面;在所述立杆之间还设置有一爬梯用于操作人员攀爬,在相邻两个脚手架的作业层之间设置有一连接板,将两个相邻的脚手架连接成一整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脚手架的侧向稳定性,并且高度可调节,提高了脚手架的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式脚手架。
技术介绍
现有移动脚手架主要有双主框,横框,交叉斜撑,脚手板,可调底座等组成,高度约为1.8米,操作面积约为1.8*0.95m2。然而现有移动脚手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只有可移动的四个脚轮与楼地面支撑,无防侧顷的设施;2、只适合在3.5~4.1米层高左右的高度,垂直面操作高度不便调节;3、操作人员需从平台端头攀爬上平台,无上人的梯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4、操作面有限,需要反复上下更换区域;5、需要经常从平台上下来移动末端电箱,使之满足末端电箱到手持电动工具不超3米的规范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式脚手架,能够提高脚手架的侧向稳定性,并且高度可调节,提高了脚手架的使用范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动式脚手架,包括:立杆、横杆和交叉斜撑,所述立杆和横杆组成一框架结构,在所述框架结构的上方设置有活动层和作业层,所述作业层设置于活动层上方,所述作业层包括:底部的钢平台,钢平台侧面的踢脚板以及钢平台上方侧面的扶手;所述活动层处设置有锁扣和调节杆,通过锁扣和调节杆可调节活动层的高度;在所述立杆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三角斜撑,所述三角斜撑的一侧通过锁扣固定于立杆底部,另一侧通过可调节螺栓固定于地面;在所述立杆之间还设置有一爬梯用于操作人员攀爬,在相邻两个脚手架的作业层之间设置有一连接板,将两个相邻的脚手架连接成一整体,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踢脚板和扶手。优选的,所述立杆的底部设置有橡胶滑轮。优选的,所述橡胶滑轮还带有刹车装置。优选的,所述作业层还设置有电箱,所述电箱通过连接件和对销螺丝固定于横杆处。优选的,所述作业层还设置有灭火器,所述灭火器通过连接件和对销螺丝固定于横杆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改进后的移动脚手架与原有活动脚手架相比,无论是使用方便性,还是结构安全稳定性等方面均得到了改进,同时保持了原有移动及安装方便的特点,外观美观大方;而且提高了垂直作业面与横向作业面调节的可能性,节约了工效,并且改进后的移动脚手架,不仅装拆方便灵活而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移动式脚手架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示图1的侧视图;图3是两个移动式脚手架的组装示意图;图4是所述三角斜撑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所述电箱与横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所述灭火器与横杆连接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立杆,11、横杆,12、交叉斜撑,2、活动层,3、作业层,31、刚平台,32、踢脚板,33、扶手,34、电箱,35、灭火器,36、连接件,37、对销螺丝,4、三角斜撑,41、锁扣,5、可调节螺栓,6、橡胶滑轮,7、爬梯,8、连接板,81、踢脚板,82、扶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例包括:一种移动式脚手架,包括:立杆1、横杆11和交叉斜撑12,所述立杆1和横杆11组成一框架结构,在所述框架结构的上方设置有活动层2和作业层3,所述作业层3设置于活动层2上方,所述作业层3包括:底部的钢平台31,钢平台31侧面的踢脚板32以及钢平台31上方侧面的扶手33;所述活动层2处设置有锁扣和调节杆,通过锁扣和调节杆可调节活动层2的高度;在所述立杆1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三角斜撑4,所述三角斜撑4的一侧通过锁扣41固定于立杆1底部,另一侧通过可调节螺栓5固定于地面;在所述立杆1之间还设置有一爬梯7用于操作人员攀爬,在相邻两个脚手架的作业层之间设置有一连接板8,将两个相邻的脚手架连接成一整体,所述连接板8上设置有踢脚板81和扶手82。本技术通过在立杆1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三角斜撑4,使得脚手架不易侧翻,从而提高了移动式脚手架的稳定性。一般的成品活动脚手架第一节高度为1.8米,若人身高考虑为1.7米,人手臂及工具考虑为0.6米,故第一节施工高度为3.5米~4.1米;而第二节高度为0.9米,加上第一节1.8米,同样考虑人及人的手臂、工具高度,则二节活动脚手架施工高度为4.4~5.0米,这样就出现在4.1~4.4米区间内,原活动脚手架不能调节了,存在一个操作的盲区。为了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结构,又能达到调节的目的,在第二节中间四周增加用锁扣连接的调节杆(第二节0.45米处)。这样处理以后,仍照上述计算方法,施工高度在3.95~4.55米,解决了在4.1~4.4米不能调节的问题。另外底座三角斜撑上的可调节螺栓可调节高度为为0~0.2米,如此,可以弥补可能出现的人的身高不同造成的影响。原移动脚手架未考虑到人员上下通道问题,操作人员上下都是随意攀爬,存在安全隐患。本技术通过在立杆之间设置有一爬梯7,方便了操作人员攀爬,提高了其安全性。原有的脚手架操作范围有限,当作业区域发生移动时,需要操作频繁爬下来推动脚手架,然后再爬上脚手架进行作业,原来的操作方式比较繁琐。本技术通过在相邻两个脚手架的作业层3之间设置有一连接板8,将两个相邻的脚手架连接成一整体,并且在连接板8上设置有踢脚板81和扶手82,可以防止坠落。扩大了作业区域,且连接板8可拆卸,方便组装。由于登高作业经常用到手持式电动工具,必须用到末端电箱,而原来登高作业时,末端电箱放在地上,到高度较高时,可操作半径有限,需要经常上下平台来移动末端电箱,这样即不方便,又有可能出现不符合规范要求(电线长度超过3米),为此,通过连接件36及对销螺丝37,将末端电箱固定在脚用架作业层3的横杆11上。另外在作业层3上制作了灭火器专用箱,也用同样的方法将灭火箱35固定在作业层的横杆11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杆、横杆和交叉斜撑,所述立杆和横杆组成一框架结构,在所述框架结构的上方设置有活动层和作业层,所述作业层设置于活动层上方,所述作业层包括:底部的钢平台,钢平台侧面的踢脚板以及钢平台上方侧面的扶手;所述活动层处设置有锁扣和调节杆,通过锁扣和调节杆可调节活动层的高度;在所述立杆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三角斜撑,所述三角斜撑的一侧通过锁扣固定于立杆底部,另一侧通过可调节螺栓固定于地面;在所述立杆之间还设置有一爬梯用于操作人员攀爬,在相邻两个脚手架的作业层之间设置有一连接板,将两个相邻的脚手架连接成一整体,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踢脚板和扶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脚手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杆、横杆和交叉斜撑,所述立杆和横杆组成一框架结构,在所述框架结构的上方设置有活动层和作业层,所述作业层设置于活动层上方,所述作业层包括:底部的钢平台,钢平台侧面的踢脚板以及钢平台上方侧面的扶手;所述活动层处设置有锁扣和调节杆,通过锁扣和调节杆可调节活动层的高度;在所述立杆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三角斜撑,所述三角斜撑的一侧通过锁扣固定于立杆底部,另一侧通过可调节螺栓固定于地面;在所述立杆之间还设置有一爬梯用于操作人员攀爬,在相邻两个脚手架的作业层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煜东,陆晓江,谈晓峰,鱼刚,张卫星,吴琢,罗国唤,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嘉洋华联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