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包括:平台;架设于所述平台顶部的承载架;以及设于所述承载架相对两侧的移动式支撑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搭设和拆卸简单,方便快捷,取材容易,节省材料,增加循环使用次数,降低成本;通过滚轮推动,增加施工作业面积,提供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辅助工具,尤指一种适用于室内多层步行街中庭采光顶、长廊临边防护施工的移动操作平台。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前进的步伐,国民收入的逐年提高,百姓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在各大中城市如雨后春笋不断建成。作为城市综合体建筑中贯穿整个室内步行街的步行长廊,为宽度方向窄,长度方向长的长条形,且大部分设计为“回”字型。为有效改善室内自然采光效果,多数屋顶部分采用玻璃天窗形式。在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后期,采光顶和步行长廊临边装修时,需搭设满堂红脚手架。这种操作平台的搭设繁琐、笨重,而且搭设所需消耗的资源较大,工期长。为了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率而研制出的移动操作平台备受人们青睐。现有的移动操作平台,包括设有移动装置的支撑架体以及设于支撑架体顶部的平台。这种移动操作平台,为了施工安全,平台高度一般不超过5m,对于多层或高层的回形室内步行街,则鞭长莫及,无法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以解决城市综合体多层或高层的回形室内步行街的步行长廊和采光顶装修时搭设操作平台繁琐、笨重、耗资大、搭设工期长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包括:平台;架设于平台底部的承载架;以及设于承载架相对两侧的移动式支撑架。根据本技术的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可选地,承载架包括:架设于移动式支撑架顶部的第一承载架以及架设于第一承载架顶部的第二承载架;在长度方向上,第一承载架的相对两端凸出于第二承载架的相对两端;移动式支撑架设于所述第一承载架的相对两端。根据本技术的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可选地,第一承载架和第二承载架为桁架结构,包括上下弦杆、竖杆以及腹杆搭设形成。根据本技术的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可选地,移动式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以及设于支撑架底部的滚轮。根据本技术的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可选地,支撑架为由横梁和立柱搭设形成的框面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可选地,支撑架为由横梁和立柱搭设形成的框架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可选地,支撑架的二相对面设有斜撑杆。根据本技术的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可选地,平台包括踏板,踏板铺设在所述第二承载架顶部。根据本技术的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可选地,平台上设有防护结构,防护结构包括栏杆,栏杆架设在于第二承载架的顶部。根据本技术的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可选地,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还设有斜撑部,斜撑部固定连接于承载架底部和移动式支撑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可横跨在回形的高层或多层室内步行街的步行长廊之间,进行步行长廊、采光顶的工程施工。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搭设和拆卸简单,方便快捷,取材容易,节省材料,增加循环使用次数,降低成本;通过滚轮推动,增加施工作业面积,提供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承载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支撑架的框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支撑架的框架结构示意图。图5为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使用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其中,图1为本技术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承载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支撑架框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支撑架框架结构示意图,图5为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使用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包括:平台1、承载架2、移动式支撑架3。平台1为供施工人员进行工程施工的平面。平台1架设在承载架2的顶部,承载架2的底部相对两端固定连接移动式支撑架3。平台1为踏板。踏板可选用脚手板,脚手板采用木板压制而成的一级木脚手板。脚手板厚度为50mm,且表面具有防滑、防积水构造。为了防止脚手板松动,将脚手板一一与承载架2的顶部用铁丝或者绳索绑紧。承载架2包括:第一承载架21和第二承载架22。第二承载架22的顶部铺设脚手板。第二承载架22的底部与第一承载架21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承载架21的底部相对两端设有移动式支撑架3。在长度方向上,第一承载架21的总长度要大于第二承载架22的总长度。第一承载架21与第二承载架22形成一个倒“T”字形结构。第一承载架21和第二承载架22采用上下弦杆211、竖杆212以及腹杆213搭设形成的桁架结构。移动式支撑架3,如图3所示,包括支撑架33和滚轮34。支撑架33顶部与第一承载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架33的底部安装有滚轮34。支撑架33是用两根横梁331和两根立柱332搭设而成的框面结构,框面结构的底部安装有滚轮34。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移动式支撑架3的稳固性,如图4所示,移动式支撑架3还可以采用支撑架31和滚轮32的结构方式。支撑架31为由横梁311和立柱313搭设形成的框架结构,在框架结构的底部安装有滚轮32。为了进一步的增强支撑架31的稳固性,可在框架结构的两个相对面分别增设斜撑杆312。斜撑杆312的两端焊接连接支撑架31。承载架2和支撑架31可选用70*50*5mm镀锌方钢焊接搭设形成。可选地,为了施工人员安全考虑,按照临边作业要求,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还可以设有防护结构。防护结构包括栏杆4、挡脚板、安全网。栏杆4设置在平台1的四周,栏杆4高度1.2m。栏杆4的底部与第二承载架22的顶部方钢焊接连接,栏杆4可选用钢管焊接搭设形成,围绕栏杆4的底部安装挡脚板。在栏杆4上还可以安装安全网,安全网为绿色2000目的。为了方便施工人员往返平台与地面之间,可在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的一侧设置爬梯5。可选地,为了提高承载架2和支撑架31连接的稳固性,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还可以设有斜撑部8。斜撑部8,可以是斜撑板,也可以是斜撑杆。本实施例中,斜撑部8可选用长度0.5m-0.8m的钢管。斜撑部8的一端与第二承载架22底部方钢焊接连接,另一端与立柱313焊接连接。图5所示,在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搭设时,需根据相对两侧的室内步行街长廊7之间的距离设定第一承载架21的总长度,移动式支撑3的高度大于室内步行街长廊临边围挡6的高度。第一承载架21顶部与移动式支撑3的高度总和应小于楼层之间的距离。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技术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架设于所述平台底部的承载架;以及设于所述承载架相对两侧的移动式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架底部的滚轮;所述承载架包括架设于所述移动式支撑架顶部的第一承载架以及架设于所述第一承载架顶部的第二承载架;在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承载架的相对两端凸出于所述第二承载架的相对两端;所述移动式支撑架设于所述第一承载架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承载架和所述第二承载架为桁架结构,包括上下弦杆、竖杆以及腹杆搭设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台;架设于所述平台底部的承载架;以及设于所述承载架相对两侧的移动式支撑架,包括支撑架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架底部的滚轮;所述承载架包括架设于所述移动式支撑架顶部的第一承载架以及架设于所述第一承载架顶部的第二承载架;在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承载架的相对两端凸出于所述第二承载架的相对两端;所述移动式支撑架设于所述第一承载架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承载架和所述第二承载架为桁架结构,包括上下弦杆、竖杆以及腹杆搭设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长廊用的移动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为由横梁和立柱搭设形成的框面结构。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本强,安源,何晓宇,迟震新,王景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