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非晶质硅钾肥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89971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钾肥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产非晶质硅钾肥的生产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利用新型催化剂将钾长石的晶质结构转变成非晶质结构,使钾离子很容易地被其他阳离子置换成为有效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钾肥生产领域,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我国非溶性含钾岩石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分布广泛,开发利用非溶性钾资源生产钾肥是解决我国钾肥不足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缺乏生产硅钾肥的可溶性钾盐,国产钾肥很少,主要依靠进口。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探索利用非溶性钾矿资源生产农用钾肥的生产方法,如石灰窑煅烧等,这些方法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效果差,没有形成工业化生产。九十年代,化工、地矿、农业等行业积极参与非水溶性钾矿资源开发钾肥的研究,如四川地矿局、上海化工研究院、长沙矿山设计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化工设计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矿部力学所等相继提出了湿法提钾综合利用法、干法煅烧法以及钾细菌生物法等。生物钾肥是利用硅酸盐细菌的生物作用分解含钾岩石。该方法最有前景且方法简便,但目前存在着在自然条件下,钾细菌的存活及活性不稳定造成肥效不稳定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上尚未大面积推广;湿法提钾综合利用法是分离硅铝副产品为钾肥,投资大,尾渣多,原因是含钾岩石为铝硅酸盐,结构成分复杂,钾含量低,主要成分硅和铝在80%以上,氧化钾低于15%,分离硅和铝能耗高,硅铝产品竞争力差而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干法煅烧法有石灰窑焙烧法,立窑“两磨一烧”法,高炉法等,产品有钾钙肥,钾钙镁肥等,其有效钾含量在5%左右。造成钾肥中钾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含钾岩石的主要矿物钾长石的晶体结构是由16个硅氧和铝氧四面体连接而成的四次对称的四面体环做为晶胞重复延伸而成,其中的硅氧和铝氧为共价键,键能大,整个晶体结构很牢固,这种晶质结构造成钾离子很难溶解出来。除生物钾肥产品外,其它多为试验性研究,没有实现工业化生产,生物钾肥的产量也不足国内钾肥市场的百分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硼镁石作为新型催化剂生产非晶质硅钾肥的方法,利用该法可将钾长石的晶质结构转变成非晶质结构,使钾离子很容易地被其他阳离子如氢离子等置换成为有效钾。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利用钾长石和石灰石为原料煅烧而成,生产中加入了硼镁石。硼镁石的用量为原料总重量的1.5-2.5%。具体生产过程如下1.原料钾长石、石灰石和硼镁石分别粉碎,三者配比比例见下表;2.将三者按比例混合搅拌均匀;3.上窑煅烧(温度控制在1200℃左右)20-30分钟;4.出窖、冷却为半成品;5.将半成品经球磨粉碎即成粉状成品。硅钾肥主要原料配比表 硼镁石作为催化剂的作用在于使钾长石的结构破坏,成为非晶质(肥料上成为玻璃态或枸溶态肥料),并同时不再结晶重新生成晶体(肥料上成为反玻璃化),解决了以往硅钾肥易产生反玻璃化现象、肥效降低的问题。这种以硼镁石作为催化剂生产的硅钾肥(以氧化钾含量13%的钾长石为原料计)中钾的转化率在95%以上,比其他方法的转化率提高15%,有效钾含量8-10%,有效二氧化硅25-35%,煅烧时间由以前的1小时减少为20-30分钟,从节能、节时和省工等方面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具体实施例方式所用燃料煤发热量6600大卡,钾长石含氧化钾13.5%,原料配比钾长石-75%,石灰石-23%,硼镁石-2%,外加8.2%的煤,煅烧时间20分钟,煅烧温度1200℃,冷却球磨成120目粉状颗粒即为成品。成品中有效氧化钾8.83%,有效二氧化硅34.9%。权利要求1.,利用钾长石和石灰石为原料煅烧而成,其特征在于,生产中加入了硼镁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硼镁石的用量为原料总重量的1.5-2.5%。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钾肥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产非晶质硅钾肥的生产方法。本专利技术是利用新型催化剂将钾长石的晶质结构转变成非晶质结构,使钾离子很容易地被其他阳离子置换成为有效钾。文档编号C05D1/00GK1690017SQ20041001024公开日2005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30日专利技术者赵风兰 申请人: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产非晶质硅钾肥的方法,利用钾长石和石灰石为原料煅烧而成,其特征在于,生产中加入了硼镁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风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