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功能面料
,具体涉及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的需求。变色纺织品的出现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它借助于现代高新技术,使纺织品的颜色或者花型随着光照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干湿的变化而表现出由常规的“静态”变为若隐若现的“动态”效果。由于这种颜色的变化是织物受到外界的刺激而“自动”变色的,因此,称之为智能变色纺织品。变色材料的制造技术主要包括变色纤维和变色染料两种。变色纤维的制造技术制成的织物具有手感好、耐洗涤性好,且变色效果较持久等特点。按生产工艺不同,变色纤维的制造技术主要包括溶液纺丝法、熔融纺丝法、后整理法以及接枝聚合法。在热及其他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能可逆地改变颜色的染料称为变色染料。热致变色材料应用于纺织品的染色、印花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报道,但由于热致变色染料的光稳定性一般较差,并易受温度、光照、pH值和氧等环境因素影响,使分子结构发生裂变,失去可逆性变色能力,使得耐气候性和耐疲劳性下降;而且纺织品所需的变色材料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由基层面料和功能涂层组成,其中功能涂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高分子聚合物乳液50~60份、结晶紫内酯微胶囊30~40份、变色添加剂10~15份、氟碳表面活性剂5~8份、交联剂3~8份、渗透剂3~5份、二氧化硅3~8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由基层面料和功能涂层组成,其中功能涂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高分子聚合物乳液50~60份、结晶紫内酯微胶囊30~40份、变色添加剂10~15份、氟碳表面活性剂5~8份、交联剂3~8份、渗透剂3~5份、二氧化硅3~8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涂层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高分子聚合物乳液50份、结晶紫内酯微胶囊30份、变色添加剂15份、氟碳表面活性剂5份、交联剂5份、渗透剂3份、二氧化硅5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布料由为棉、麻、毛、涤纶、锦纶、丝绸的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逆热致变色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聚合物为聚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偏二氯乙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己内酯多元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烯乙酸、聚乳酸中的一种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建明,蘧孝玲,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科艺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