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给结构体及具备该进给结构体的抓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872691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3 2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进给结构体及具备该进给结构体的抓持装置,夹盘包括主体(2)、设置于主体(2)的抓持爪(10)、及配设于主体(2)的收纳室(4)内的进给结构体(20);进给结构体(20)包括:圆筒体(21),形成有公螺纹部(22);第一受体(27),嵌插于圆筒体(21)的一端侧;第二受体(35),嵌插于圆筒体(21)的另一端侧;偏心轴(40),包含基轴部(41)及偏心部(42);外齿轮(45),在中心部形成贯通到正面及背面的贯通孔(46),且该贯通孔(46)中插入有偏心轴(40)的偏心部42);内齿轮(50),齿部的一部分与外齿轮(45)的齿部的一部分啮合;螺丝体(55),包含螺丝部件(56)及法兰部件(60);以及连结体(65),配设于第一受体(27)与外齿轮(45)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使爪或可动体进退的进给螺杆机构的进给结构体及具备该进给结构体的抓持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包含用来增大爪或可动体的抓持力的机构的进给结构体及具备该进给结构体的抓持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所述抓持装置,例如有利用螺合进给螺杆的爪来抓持对象物的夹盘、或者利用螺合于进给螺杆的可动体及固定于基座的固定体来抓持对象物的台钳等。另外,以往,在对所抓持的对象物进行施加较大的负载的作业的情况下,必须增大抓持对象物的力,因此提出了具备增大抓持力的机构的抓持装置。作为这种抓持装置,有在日本专利特开2000-117646号公报中揭示的台钳。该台钳具备如下等,即:主体,形成有导轨;固定钳口,与该主体一体地形成;可动钳口,配置成由导轨引导且能够相对于固定钳口向接近、背离的方向移动;主轴,卡合于该可动钳口,且可使该可动钳口进退;及增力机构,使该主轴移动;且增力机构利用机械性作用使当使用把手等使驱动轴旋转驱动时的旋转力增大,且具备利用该经增大的力而移动的推压部件等,且为主轴接触于该推压部件的状态。在该台钳中,在抓持对象物时,通过使主轴旋转而使可动钳口接近于固定钳口,在通过可动钳口及固定钳口抓持对象物之后,使增力机构的推压部件移动。由此,主轴被推压部件推压而移动,而卡合于主轴的可动钳口进而朝向对象物接近,抓持对象物的力被附加性地增大。另外,作为增大抓持力的机构,也提出了如图18及图19所示般的构成。此外,图18及图19是摘选具备增大抓持力的机构的夹盘100的一部分而表示的图。如图18及图19所示,所述夹盘100包括如下等,即:盘状的主体101;抓持爪102,形成有螺丝孔102a,且沿形成于主体101的引导槽而进退;进给螺杆103,螺合于该抓持爪102的螺丝孔102a,且在一端部形成六角部103a;圆弧状的第一齿轮104,以包围该进给螺杆103的一端部的方式固设于主体101的外周面;曲柄105,在一端部具有与第一齿轮104啮合的第二齿轮106及供安装下述的把手107的六角部105a,且另一端部安装于进给螺杆103的六角部103a;以及把手107,安装于所述六角部105a。根据该夹盘100,在将曲柄105及把手107卸除的状态下,使进给螺杆103旋转而使抓持爪102朝向对象物移动,利用该抓持爪102抓持对象物。然后,安装曲柄105及把手107,使把手107旋转。由此,使把手力矩增大到指定的减速比倍数,并输入到进给螺杆103。此外,关于减速比,如果将第一齿轮的齿数设为Z1'、将第二齿轮的齿数设为Z2',则通过(数式1)减速比=Z1'/Z2'+1而加以规定,根据结构上的关系,减速比为约5~8倍。像这样,在所述任一抓持装置中,均可使利用进给螺杆而产生的推力附加性地增大。然而,在所述台钳中,为在主轴的一端侧具备增力机构的构成,因此,无法避免因增力机构的大小所致的台钳整体的大型化,另外,在所述夹盘中,存在如下问题:即便在欲使更强地抓持力作用于对象物的情况下,也会因该夹盘的结构上的问题而使作用的抓持力具有极限。因此,本申请人提出了一种可针对对象物作用较强的抓持力、且可使抓持装置比以往更小型化的进给结构体(日本专利特愿2013-051544号)。如图20及图21所示,该进给结构体200包括:圆筒体201,在外周面形成公螺纹部202,并且在内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母螺纹部203;第一受体204,具有贯通孔,且嵌插于圆筒体201的一端侧;第二受体206,嵌插于圆筒体201的另一端侧;偏心轴207,包含基轴部208及偏心部209,且基轴部208插入于第一受体204的贯通孔;外齿轮210,在外周面形成齿部,且于在中心穿孔而成的贯通孔中插入偏心轴207的偏心部209;内齿轮212,在内周面形成齿部,且该齿部的一部分与外齿轮210的齿部啮合;以及螺丝体213,在外周面形成公螺纹部,且该公螺纹部与所述圆筒体201的母螺纹部203啮合,并且以一端侧与所述内齿轮212卡合的状态配设于圆筒体201。另外,在第一受体204的与外齿轮210对向的面,沿圆周方向而等间隔地形成多个凹部205,在外齿轮210的与第一受体204对向的面,沿圆周方向而等间隔地形成可动嵌合于所述多个凹部205的凸部211。此外,在该进给结构体200中,设为内齿轮212的齿数多于所述外齿轮210的齿数。根据该进给结构体200,例如,进给结构体200恰当地以指定的姿势旋转地支撑于夹盘主体,并且在恰当地使抓持爪的母螺纹部啮合于圆筒体201的外周面的公螺纹部202的状态下,使第一受体204向指定方向旋转,而使抓持爪移动,在使该抓持爪抵接于对象物之后,使偏心轴207向指定方向旋转。由此,插入该偏心轴207的偏心部209的外齿轮210进行以基轴部208的轴心为中心、且以偏心部209的偏心量作为半径的回旋运动,啮合于外齿轮210的内齿轮212每当偏心轴207旋转一周则向同一方向旋转一个齿的程度。于此,该进给结构体200中的外齿轮210及内齿轮212构成所谓圆内旋轮线机构。关于该圆内旋轮线机构的减速比,如果将外齿轮210的齿数设为Z1、将内齿轮212的齿数设为Z2,则可通过(数式2)减速比=Z1/(Z2-Z1)+1而加以规定。因此,例如,在将外齿轮210的齿数(Z1)设为29、将内齿轮212的齿数(Z2)设为30的情况下,可获得30倍的减速比,即与所述夹盘100的情况相比减速比变得明显提高。而且,通过使内齿轮212旋转,则卡合于内齿轮212的螺丝体213通过从偏心轴207输入的力矩的指定倍数的力矩而旋转,而母螺纹部203螺合于螺丝体213的公螺纹部的圆筒体201以较大的力移动。因此,可将较强的推力附加于抓持力,而能以比以往更强的抓持力抓持对象物。另外,由于将作为增力机构的圆内旋轮线机构内置于进给结构体200的内部,所以也能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技术介绍
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11764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且说,在所述以往的进给结构体200中,在经由圆内旋轮线机构对抓持力附加推力时,外齿轮210从内齿轮212受到的强力的转矩经由该外齿轮210的凸部211及第一受体204的凹部205而被传递到第一受体204。此处,在外齿轮210受到的强力的转矩从凸部211被传递到凹部205时,例如,在沿图21的箭头方向使偏心轴207旋转的情况下,偏心轴207的旋转力未均匀地作用于所有的凹部205,而成为特别大的负荷作用于一部分凸部211及凹部205(图21中的纸面左侧的凹部)的状态。因此,会产生一部分凸部211的形状变形等问题、或者凹部205的直径扩大或在凹部205间产生龟裂等问题。另外,因作用大小不均匀的负荷,所以从外齿轮210作用于偏心轴207的偏心部209的力变成不均匀的状态、即外齿轮210部分接触于偏心部209的状态,因此,还会产生因摩擦等而发生力矩的损失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防止发生零件的破损或力矩的损失的基础上可使装置整体小型化、且可表现较强的抓持力的进给结构体及具备该进给结构体的抓持装置。[解决问题的手段]用来解决所述问题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进给结构体,该进给结构体的特征在于包括:圆筒体,在外周面形成公螺纹部,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进给结构体及具备该进给结构体的抓持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给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体,在外周面形成公螺纹部,并且在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母螺纹部;第一受体,在中心部形成贯通孔,并且以该贯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圆筒体的轴线为同轴的状态嵌插于所述圆筒体的一端侧;第二受体,嵌插于所述圆筒体的另一端侧;螺丝体,以形成于外周面的公螺纹部与形成于所述圆筒体的内周面的母螺纹部螺合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圆筒体内的所述第一受体与第二受体之间,且在与所述第一受体对向的面形成承接孔;偏心轴,包含基轴部及相对于该基轴部的轴线偏心的偏心部,且所述基轴部的两端分别旋转地插入于所述第一受体的贯通孔及螺丝体的承接孔;内齿轮,以与外周面为同轴的方式在内周面形成齿部,且所述内齿轮以所述圆筒体的轴线为中心与该圆筒体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下与所述螺丝体卡合,配设于所述第一受体与所述螺丝体之间;外齿轮,在外周面形成齿部,并且在中心部形成贯通到正面及背面的贯通孔,所述齿部的一部分与所述内齿轮的齿部的一部分啮合,且以所述偏心轴的偏心部旋转地插通到所述贯通孔,并配设于所述内齿轮的环内;以及连结体,在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到正面及背面的贯通孔,且以所述偏心轴的偏心部旋转插通到该贯通孔的方式配设于所述第一受体与外齿轮之间;且所述圆筒体以能够以该圆筒体的轴线为中心而与所述第一受体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卡合于该第一受体;且所述连结体与该第一受体利用第一卡合机构而卡合,所述连结体与该外齿轮利用第二卡合机构而卡合;且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包含第一卡合槽及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槽形成于所述连结体与第一受体对向的面或第一受体与连结体对向的面之中的任一面,该第一卡合部突出设置于另一面且沿所述第一卡合槽滑动地卡合于该第一卡合槽;且所述第二卡合机构包含第二卡合槽及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槽形成于所述连结与外齿轮对向的面或外齿轮与连结体对向的面之中的任一面,该第二卡合部突出设置于另一面且沿所述第二卡合槽滑动地卡合于该第二卡合槽;且在所述连结体与第一受体卡合且所述连结体与外齿轮卡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卡合槽与第二卡合槽以所述连结体的贯通孔的轴线为中心相位偏移;且所述内齿轮的齿数多于所述外齿轮的齿数。...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7.30 JP 2014-1545241.一种进给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筒体,在外周面形成公螺纹部,并且在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母螺纹部;第一受体,在中心部形成贯通孔,并且以该贯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圆筒体的轴线为同轴的状态嵌插于所述圆筒体的一端侧;第二受体,嵌插于所述圆筒体的另一端侧;螺丝体,以形成于外周面的公螺纹部与形成于所述圆筒体的内周面的母螺纹部螺合的方式,配设于所述圆筒体内的所述第一受体与第二受体之间,且在与所述第一受体对向的面形成承接孔;偏心轴,包含基轴部及相对于该基轴部的轴线偏心的偏心部,且所述基轴部的两端分别旋转地插入于所述第一受体的贯通孔及螺丝体的承接孔;内齿轮,以与外周面为同轴的方式在内周面形成齿部,且所述内齿轮以所述圆筒体的轴线为中心与该圆筒体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下与所述螺丝体卡合,配设于所述第一受体与所述螺丝体之间;外齿轮,在外周面形成齿部,并且在中心部形成贯通到正面及背面的贯通孔,所述齿部的一部分与所述内齿轮的齿部的一部分啮合,且以所述偏心轴的偏心部旋转地插通到所述贯通孔,并配设于所述内齿轮的环内;以及连结体,在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到正面及背面的贯通孔,且以所述偏心轴的偏心部旋转插通到该贯通孔的方式配设于所述第一受体与外齿轮之间;且所述圆筒体以能够以该圆筒体的轴线为中心而与所述第一受体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卡合于该第一受体;且所述连结体与该第一受体利用第一卡合机构而卡合,所述连结体与该外齿轮利用第二卡合机构而卡合;且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包含第一卡合槽及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槽形成于所述连结体与第一受体对向的面或第一受体与连结体对向的面之中的任一面,该第一卡合部突出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酒谷保至
申请(专利权)人:川田铁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