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U型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828816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6 1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热U型枕,包括枕芯、枕套,还包括温控盒、发热膜组,所述温控盒设于U型枕芯的外侧,发热膜组设于U型枕芯内侧的颈部凹窝处,所述枕芯内部设有连通温控盒与发热膜组的导线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经过石墨烯发热特点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设计,将石墨烯发热膜应用于U型枕,从而改善了现有U型枕功能单一的问题,增加了U型枕理疗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加热且智能控温的U型枕,特别涉及一种采用石墨烯加热作为加热元件的U型枕。
技术介绍
U型枕,又名U型颈枕,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像英文字母U字的枕头。它可根据人体需要自动塑造舒服效果,有效把人体压力化解为零压,抵消反作用力,彻底放松颈肩部所受的外界的压力,从而避免颈肩部架空弯曲产生的疲劳感。U型枕能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不易使得颈椎与肩部产生疲劳和酸痛。U型颈枕,是一种强力颈椎保健枕的新型产品。使用时将U型枕环绕在颈部,贴在肩部上方,这样当人靠在座椅上时头部就有了一个有力的依托,柔软而且舒适,再也没有颈椎劳损的危险,睡着时头部也不会左右摆动,如同睡在床上一样舒适。目前最先进的U型枕枕芯材料采用热感的慢回弹材料(俗称记忆棉),提供头颈最平均、柔和及真实的支撑,可提供人体头部、颈部的自然舒展状态,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因小睡引起之颈部及肩部疼痛,多种用途,健康舒适,方便实用,对颈椎疾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还可适用于看书或看电视、办公室课室午休,故又叫电视枕,午睡(休)枕。但是,目前市场上的U型枕并没有医学的理疗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发热理疗效果的U型枕,具有改善颈椎血液循环的理疗效果。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具体实现:一种发热U型枕,包括枕芯、枕套,还包括温控盒、发热膜组,所述温控盒设于U型枕芯的外侧,发热膜组设于U型枕芯内侧的颈部凹窝处,所述枕芯内部设有连通温控盒与发热膜组的导线通道。所述发热膜组嵌入U型枕芯的内侧的颈部凹窝处。所述温控盒嵌入U型枕芯的外侧部位。具体的,可以预先在枕芯的外侧和内侧的颈部凹窝处留有相应尺寸的凹槽,将发热膜组和温控盒置于凹槽中。枕芯采用市场上常用的材料,优选记忆棉。进一步优选的,在温控盒上深入枕芯的部位开设圆孔,与导线通道连通。所述温控盒内置有温控装置,所述温控装置包括电源控制模块和/或电源。开设圆孔的目的是便于温控盒中的温控装置与发热膜组的连接。所述发热膜组包括一片或多片石墨烯发热膜,所述石墨烯发热膜固定于保护片上,共同构成发热膜组;当多片石墨烯发热膜共同组成发热膜组时,各发热膜之间通过导线并联或串联连接,一起固定于保护片上。优选的,导线穿过导线通道和温控盒上的圆孔将石墨烯发热膜组与温控盒中的温控装置连接;石墨烯发热膜最终通过温控装置中的电源控制模块与电源电连接;石墨烯发热膜通电后发射红外线,颈部受到红外线刺激后,感受到热量;电源控制模块通过控制对发热膜的供电电流,实现对石墨烯发热膜的发热温度控制;所述石墨烯发热膜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实时检测石墨烯发热膜的温度并反馈至电源控制模块,电源控制模块根据当前温度和温度控制目标。还可以在U型枕枕芯外侧设置电源接口,用于发热膜组选择性的外接温控装置。优选的,所述电源接口为MicroUSB接口或磁吸接口。这样,使用者可以选择内置温控装置,也可以选择外置温控装置,当选择外置温控装置时,温控装置通过枕芯外侧的电源接口与发热膜组电连接。所述枕芯外表面设有枕芯套,将枕芯、发热膜组、温控盒包围其中,所述枕芯套上设有气孔,使发热膜组产生的热量更好的散发出来。枕套上也可以设气孔。本技术最为优选的,在U型枕整体上均匀的上下洞穿一定数量的孔。具体的,将U型枕平放,在U型枕左右两边和弯曲部均匀打孔。一般左右和弯曲部各打3个孔。所述枕芯套于内侧的颈部凹窝处设有弹性药袋,所述弹性药袋用于装置中药包。一方面可以实现增加药物的作用;另一方面弹性材料的药袋可以有效的保护发热膜组,同时增加舒适度。电源控制模块设置了手动和无线智能遥控两种模式,可适应不同的应用条件的需要。其中,手动操作通过设置在控制模块上的一个或多个按键操作,提供一定的时序逻辑控制,使加热膜组的供电按照预设的规律和强度进行,实现不同等级的加热;无线智能遥控可以通过在电源控制模块外设有一个专用的遥控器,遥控器与电源控制模块通过无线方式实现单向或双向通讯,通过遥控器的按键操作,控制加热膜组按照预设的控制逻辑,实施开关和加热等级操作;进一步优选的,无线智能遥控采用在电源控制模块内设置有蓝牙通讯模块或wifi模块,所述通讯模块与智能手机或pc实现数据通讯,使U型枕中加热膜组的温度显示和远程控制能够通过安装在智能手机或pc内的专用软件操作实现。本技术出现的概念说明:1、内侧:U型枕在使用时贴近颈部的一侧;2、外侧:U型枕在使用时远离颈部的一侧。进一步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石墨烯发热膜,是一种以石墨烯薄膜为发热主体,在石墨烯薄膜上设有特殊结构设计的电极,通电后,电能迅速转化为热能,石墨烯薄膜向外发热红外线和热辐射。所述石墨烯发热膜参见专利CN204987192U(一种智能温控的电暖气)或者专利104883760A(一种低电压透明电热膜)中对石墨烯发热膜的介绍。简单的结构描述如下:专利专利CN204987192U(一种智能温控的电暖气)中石墨烯发热膜:所述石墨烯发热膜为包括透明基材、透明导电层、电极;电极由汇流条和内电极构成,内电极由汇流条相向延伸形成叉指电极;汇流条接电源的正极或负极,使得两相邻的内电极极性相反,通电时正极汇流条提供的电流由各正极内电极流入对应负极内电极最终全部汇入负极汇流条;电极位于透明导电层上且与透明导电层电接触,透明导电层为石墨烯膜。所述电源为1.5V干电池。专利104883760A(一种低电压透明电热膜)中石墨烯发热膜:是对上述发热膜的进一步的改进,引用了分叉电极的概念,实现了发热膜可折变能力的提升。本技术的效果:本技术人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石墨烯发热膜除了电热外,有二分之一的红外线向外发射。红外线同可见光一样在本质上都是电磁波,它的波长范围很宽(0.7~1000mm),按波长又可分为三个光谱区:近红外(0.7~15mm),中红外(15~50mm),远红外(50~1000mm)。红外线同样具有波粒二象性,遵守波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发生干涉和衍射效应。红外线与可见光不同之处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红外线,且在大气层中对红外波段存在一系列吸收很低的透明波段,如1~1.1mm,1.6~1.75mm,2.1~2.4mm,3.4~4.2mm等波段,大气层的透过率在80%以上;8~12mm,大气层的透过率为60%~70%。红外线可以穿透透明物体。因此,不会影响红外线的传播。本技术在经过石墨烯发热特点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设计,将石墨烯发热膜应用于U型枕,从而改善了现有U型枕功能单一的问题,增加了U型枕理疗的效果。让人们无需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可以在办公室午休、看电视、开车等过程中,随时随地的实现了颈部理疗效果。在设计上,除了依托了石墨烯发热膜的特点外,还对结构进行了细致合理的设计,嵌入式与导线通道的设计,使U型枕使用更加方便,使结构更加紧密,不容易受到外力的伤害,同时,外观不受增加控制盒与加热膜组的影响。本技术通过温控装置实现了U型枕温度的远程控制,智能控温。还可以通过USB接口选择外接温控装置和外部电源(如电脑等),磁吸接头的设计可使外部电源与接口轻易断开,使人不至于因突然离开座位而被拉伤颈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发热U型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热U型枕,包括枕芯、枕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盒、发热膜组,所述温控盒设于U型枕芯的外侧,发热膜组设于U型枕芯内侧的颈部凹窝处,所述枕芯内部设有连通温控盒与发热膜组的导线通道;所述发热膜组包括一片或多片石墨烯发热膜,所述石墨烯发热膜固定于保护片上,共同构成发热膜组;当多片石墨烯发热膜共同组成发热膜组时,各发热膜之间通过导线并联或串联连接,一起固定于保护片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U型枕,包括枕芯、枕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盒、发热膜组,所述温控盒设于U型枕芯的外侧,发热膜组设于U型枕芯内侧的颈部凹窝处,所述枕芯内部设有连通温控盒与发热膜组的导线通道;所述发热膜组包括一片或多片石墨烯发热膜,所述石墨烯发热膜固定于保护片上,共同构成发热膜组;当多片石墨烯发热膜共同组成发热膜组时,各发热膜之间通过导线并联或串联连接,一起固定于保护片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U型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膜组嵌入U型枕芯的内侧的颈部凹窝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U型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盒嵌入U型枕芯的外侧部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U型枕,其特征在于:在温控盒上深入枕芯的部位开设圆孔,与导线通道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U型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盒内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冠平袁凯杰郭倩芬朱惠忠梁掌华刘毕赵阳汪涵李鹏况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