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及在对虾养殖中的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14817851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5 1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养殖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包括首先在池塘中进行对虾单一养殖,在对虾养殖至100‑150尾/斤时投入5‑8mm的鲮鱼水花,鲮鱼水花的放养密度为10万尾‑25万尾/亩池塘,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投喂对虾饲料,直至对虾成熟,收获对虾和鲮鱼。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养殖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池塘底部沉积量,改善池塘水环境水质,提高池塘营养物质综合利用,也可以增加对虾在池塘底部的活动面积,提高对虾养殖产量,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池塘底部病原菌的滋生,有利于疫病防控,显著提高对虾养殖的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合养殖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及使用鲮鱼的混合养殖在对虾养殖中的用途。
技术介绍
池塘养殖系统是一个简单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在池塘养殖系统中,如果物质和能量循环不畅通,就会导致生态失衡,从而引发养殖生物的疾病暴发。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中,单品种、高密度的放养方式过度强化了单一的生物因子,导致池塘养殖系统中物种组成的失衡,食物网结构畸形,几乎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在单一养殖品种(例如鱼或虾)上集中。一旦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降低,生态系统将产生大量的污染堆积,生态系统崩溃。例如,在对虾单养(单一养殖)池塘系统中,养殖生物的结构单一,饲料利用率较低,大量代谢产物在池塘中积累,这是导致养殖水环境恶化、传染性疾病大规模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初对虾的生产,主要依靠海洋捕捞,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污染导致的海洋资源的进一步衰竭,产量不稳定。我国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展了对虾的人工养殖研究,六十年代后期进行了养殖生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居世界第一。人工养殖成为对虾的主要生产模式。目前全球大约有60个国家从事南美白对虾养殖,由于其具有的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近年来,为了促进池塘养殖系统特别是对虾养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许多水产养殖研究者进行了对虾健康养殖模式的探索,开展了虾贝、虾蟹、虾鱼和虾藻等不同混养模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殖产量及营养利用效率,这表明,实行多品种混合养殖的养殖模式是实现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关于对虾池塘混养鱼类品种的研究主要在草鱼、鳙鱼、鲫鱼、尼罗罗非鱼、东方暗纹豚、斑点叉尾鮰及点带石斑鱼等,多为草食性、滤食性、杂食性、肉食性鱼类。例如在中国专利CN104957065A中公开了一种南美白对虾和鲫鱼、鲢鱼混养的养殖方法,在中国专利CN105475187A中公开了一种南美白对虾和异育银鲫的混合养殖方法,在中国专利CN105830983A中公开了一种凡纳滨对虾和吉富罗非鱼的混合养殖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底部残饵、粪便等营养物质较多,池塘水环境不理想、经济价值有待提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首先在池塘中进行对虾单一养殖,在对虾养殖至100尾-150尾/斤时投入5-8mm的鲮鱼水花,鲮鱼水花的放养密度为10万尾-25万尾/每亩池塘,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投喂对虾饲料,直至对虾成熟,收获对虾和鲮鱼。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实施例中,整个养殖过程中不投喂鲮鱼饲料。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实施例中,所述投喂对虾饲料的投喂量按照:对虾体重小于10g时,日投喂量为对虾体重的6%-8%;对虾体重为10g-20g时,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4%-5%;对虾体重大于20g时,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3%或以下。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实施例中,对虾饲料的投喂方式采用沿着塘边投喂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实施例中,对虾包括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实施例中,所述鲮鱼包括土鲮、麦瑞加拉鲮鱼、泰国鲮鱼、露斯塔野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实施例中,所述养殖池塘为3-8亩的土质池塘,池塘水深为1.8-2.5m。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实施例中,所述对虾养殖至30-50尾/斤时对虾成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实施例中,所述鲮鱼养殖至2-3cm/尾。本专利技术上述混合养殖方法中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在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用鲮鱼的混合养殖在对虾养殖中的用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途包括采用前述的养殖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合对虾养殖池塘混养鲮鱼的生态养殖方法,可以显著降低池塘底部残饵、粪便等物质的沉积,增加底部氧化态区域面积,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提高养殖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降低病害的发生率,稳定水质。养殖结果显示,对虾池塘混养鲮鱼后,残饵等物质底部沉积量减少了15%以上,亚硝酸盐降低了20%以上,病害发生率降低15%以上。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池塘底部沉积量,改善池塘水环境水质,提高池塘营养物质综合利用,也可以增加对虾在池塘底部的活动面积,提高对虾养殖产量,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池塘底部病原菌的滋生,有利于疫病防控,显著提高对虾养殖的经济价值。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综合养殖是根据生态平衡、物种共生互利和对物质的多营养层次利用等生态学原理,人为地将生态互利的虾、鱼、贝、藻等多种养殖种类按照一定数量关系在同一水体中进行养殖的一种生产形式。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对虾和其他品种混养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对虾混养不同的品种,可以提高对虾成活率。然而,这些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本专利技术首次将对虾与底栖刮食性鱼类进行混养,意外发现这样的养殖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对虾饲料的利用率,因为对虾饲料的成本高,这样利用率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而且不需要额外再投喂单独的鱼类饲料,由于对虾与底栖刮食性鱼类的协同作用,可以减少底部物质沉积、亚硝酸盐以及有害物质释放,降低病害发生率。专利技术人在对虾养殖中发现,在对虾池塘养殖系统中,对虾底栖生活,随着对虾养殖时间的延长,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逐渐降低,对虾池塘底部会沉积大量残饵、粪便等物质,底部氧化还原状态改变,其中氧化态区域的减少,还原态区域的增加,还原态情况下会大大增加残饵、粪便等物质中有害物质(例如H2S)的释放,危害鱼虾生存。同时当对虾池塘底部区域营养物质增多时,会增加病原菌滋生,条件致病菌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这种情况下对虾可活动的区域越来越小,主要集中在池塘沿着塘边的区域,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对虾的沿着塘边活动无法满足自身生长的需求。基于这种的状况,如何扩大池塘底部氧化态区域是增加对虾活动区域和提高对虾产量的关键,减少对虾池塘底部的残饵、粪便等残留是对虾养殖高产、不发病的关键,因此需要用合理的方式减少池塘底部的营养物质的残留。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首先在池塘中进行对虾单一养殖,在对虾养殖至100尾-150尾/斤时投入5-8mm的鲮鱼水花,鲮鱼水花的放养密度为10万尾-25万尾/每亩池塘,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只需要投喂对虾饲料,直至对虾成熟时,收获对虾和鲮鱼。专利技术人经过研究发现,在对虾池塘养殖中生态混养底栖刮食性鱼类特别是鲮鱼是一种解决池塘底部污染的可行性方法。如果在对虾池塘混养底栖刮食性鱼类,底栖鱼类会大量摄食池塘底部沉积的营养物质,不仅可以减少池塘污染,形成更稳定的食物链系统,同时还可以收获一定的底栖刮食性鱼类,增加鱼类产量和养殖的附加值。对虾池塘混养底栖刮食性鱼类不仅可以调控养殖池塘水质,而且可以增加底栖鱼类的产量,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养殖方法。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混养鲮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亚硝酸盐含量,缓解池塘污染,稳定水质。特别是对虾养殖后期,单养模式下对虾常常出现肠炎、红尾等疾病,这是池塘生态系统失衡的具体表现,也是池塘污染残饵、粪便等污染物增多的结果,混养鲮鱼可有效改善这些症状,是一种可行的生态养殖方法。投入鲮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在池塘中进行对虾单一养殖,在对虾养殖至100‑150尾/斤时投入5‑8mm的鲮鱼水花,鲮鱼水花的放养密度为10万尾‑25万尾/每亩池塘,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投喂对虾饲料,直至对虾成熟,收获对虾和鲮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在池塘中进行对虾单一养殖,在对虾养殖至100-150尾/斤时投入5-8mm的鲮鱼水花,鲮鱼水花的放养密度为10万尾-25万尾/每亩池塘,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投喂对虾饲料,直至对虾成熟,收获对虾和鲮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整个养殖过程中不投喂鲮鱼饲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虾和鲮鱼的混合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喂对虾饲料的投喂量按照:对虾体重小于10g时,日投喂量为对虾体重的6%-8%;对虾体重为10g-20g时,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4%-5%;对虾体重大于20g时,日投喂量为虾体重的3%或以下;和/或,对虾饲料的投喂方式采用沿着塘边投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斐王广军余德光谢骏郁二蒙张凯夏耘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