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碳质隔热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80346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使用时消耗、劣化、粉化少,隔热特性优良的隔热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隔热材料具有堆积密度0.1~0.4g/cm#+[3]的碳质隔热构件,和在碳纤维结构体中浸透了热分解碳的堆积密度0.3~2.0g/cm#+[3]的碳质保护层,以及比碳质保护层堆积密度大的热分解碳覆层,上述碳质隔热构件的表面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碳质保护层接合形成接合体,该接合体表面中至少在上述碳质隔热构件表面上形成热分解碳覆层。(*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属于碳质隔热材料
,特别涉及作为单晶拉晶装置或陶瓷烧结炉等中的炉内材料适用的。这种碳纤维隔热材料渐渐成为成型隔热材料的主流(参照特公昭50-35930号公报)。该成型隔热材料,以碳纤维毡作为基材,在该基材中含浸碳化率高的树脂,将其层合压缩,形成成型物,进一步碳化处理得到具有形状自持性的产品。碳纤维类隔热材料在惰性气氛中,由于高耐热性和低蒸气压,直到3000℃左右的高温都可使用。但是,在实际的使用环境中,构成碳纤维隔热材料的碳纤维,由于与炉内产生的氧化性气体或气化的金属反应等引起消耗、劣化。例如,在陶瓷烧结炉或硅单晶拉晶炉中,碳纤维与炉内产生的SiO等气体反应,伴随着碳纤维表面附着金属,不断消耗、脆化、粉化。如果这样的话,碳纤维隔热材料不仅隔热特性降低,寿命变短,而且产生的细微碳尘释放到炉内,成为污染炉内制成的产品的原因。因此,在硅单晶拉晶炉等中,有人采用将隔热材料用石墨制的壳包围,避免炉内产生的气体直接与隔热材料接触的方法。但是,由于石墨制的壳热容量很大,存在炉的热效率、开工率小的问题。作为解决这种问题的手段,有人提出在具有通气性的碳毡表面形成热分解碳覆层或(和)由在内部浸透热分解碳的碳毡形成碳纤维隔热材料的方法(参见特开平1-167210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特开平1-167210的方法中,对于将热分解碳浸透到内部的碳纤维隔热材料,如果热分解碳的浸透量过大,则隔热性能降低,对于在表面形成热分解碳覆层的物质,热分解碳由于只浸透表面,其浸透量小,因此存在隔热材料的消耗、粉化加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解决这些问题,使使用时消耗、劣化、粉化减弱,隔热特性优良的碳质隔热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在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碳质隔热材料中,优选碳质隔热构件与碳质保护层通过致密碳质中间层接合。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碳质隔热材料中,优选热分解碳覆层通过致密碳质表面层设置在碳质隔热构件中。该致密碳质中间层和致密碳质表面层,例如可通过将鳞片状石墨和通过加热碳化的粘合剂成分形成的致密碳形成用组合物加热、碳化而容易地形成。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碳质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是,在碳纤维成型体形成的碳质隔热构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碳纤维结构体中接合在浸透了热分解碳的碳质保护层上一体化形成接合体后,在该接合体表面的至少上述碳质隔热构件的表面,换句话说,在碳质隔热构件的表面和/或碳质保护层的表面可形成热分解碳覆层。此时,对于碳质隔热构件的表面,可在致密碳质表面层形成后,形成热分解碳覆层。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碳质隔热材料,可通过从碳纤维成型体形成的碳质隔热构件与碳纤维结构体接合一体化形成接合体后,在碳质隔热构件的表面形成致密碳质表面层,然后在碳质隔热构件表面形成热分解碳覆层的同时,在碳纤维结构体内部浸透热分解碳来制造。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碳质隔热材料,用堆积密度小的碳质隔热构件维持隔热性的同时,通过堆积密度大的碳质保护层抑制碳质隔热构件在使用时的消耗、劣化和粉化。由于在碳质保护层中浸透了热分解碳,反应气体很难侵入而且耐反应性优良。另外,由于表面被热分解碳覆层覆盖,复合碳质隔热材料的总体消耗、劣化变少,防止了碳粉末的飞散。专利技术实施的最佳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碳质隔热材料,具有碳质隔热构件,和在碳纤维结构体中浸透了热分解碳的碳质保护层,以及比碳质保护层堆积密度大的热分解碳覆层,上述碳质隔热构件的表面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碳质保护层接合形成接合体,该接合体表面中至少在上述碳质隔热基材表面上形成热分解碳覆层。虽然碳质隔热构件与碳质保护层可以通气状态接合,但是优选通过气体透过性小的致密碳质中间层接合。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碳质隔热构件,只要是堆积密度小的多孔碳质材料均可,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适当地使用碳纤维成型隔热材料等作为碳质隔热构件。碳纤维成型隔热材料,可通过在沥青系碳纤维、人造丝系碳纤维、聚丙烯腈碳纤维等碳纤维毡基材中,含浸酚树脂、呋喃树脂等粘合剂成型、固化后,将粘合剂碳化,碳纤维彼此之间通过粘合剂碳化物结合制造。碳质隔热层构件,从隔热特性、强度和形状保持性等观点考虑,其堆积密度应在0.1~0.4g/cm3范围。堆积密度比该范围的值小得多,则强度和形状保持性变差,如果比该范围的值大得多,则隔热性降低。从隔热性以及热容量的观点考虑,优选在0.13~0.3g/cm3的范围。构成本专利技术复合碳质隔热材料的碳质保护层,可通过在碳纤维结构体内部浸透热分解碳制造。在本说明书中,“碳纤维结构体”是指以碳纤维为主构成的多孔质结构体。作为碳纤维结构体,可列举碳纤维毡、碳纤维布、碳纤维毡或碳纤维布中含浸酚树脂等粘合剂,使碳纤维彼此之间通过树脂粘合剂结合形成的成型体,将这些成型体加热,粘合剂碳化,碳纤维彼此之间通过粘合剂碳化物结合的成型体等,但是并不限于这些。作为构成碳纤维结构体的碳纤维,可适宜地使用与构成上述碳纤维类成型隔热材料的碳纤维同样的碳纤维。在碳纤维结构体内部浸透热分解碳是如下进行的将碳纤维结构体加热至800~2000℃,与碳原子数1~6左右的直链或环状烃气体接触,使碳纤维结构体内部的碳纤维表面用气相通过热分解生成的碳气相沉积。这种方法作为所谓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是众所周知的。碳质保护层优选堆积密度0.3~2.0g/cm3。堆积密度在0.3g/cm3以下时,由于热分解碳的浸透量少,防止碳质隔热构件与炉内气体的反应等的作用小,堆积密度在2.0g/cm3以上时,由于制造时热分解碳的浸透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使用时在碳质保护层中会产生裂缝。碳质保护层的堆积密度更优选为0.4~1.5g/cm3。碳质保护层的厚度优选在0.5~15mm范围内。厚度如果比该范围值小得多,则不能发挥作为保护层的效果,如果过大,隔热特性降低,同时隔热材料的总体重量变大,炉升温/降温时热效率变差。碳质保护层的厚度优选在1~10mm。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碳质隔热材料是上述碳质隔热构件与碳质保护层一体接合的。优选碳质隔热构件与碳质保护层通过不透气的致密碳质中间层接合。致密碳质中间层,例如可通过鳞片状石墨和通过加热碳化的粘合剂成分形成的致密碳形成用组合物的碳化形成。具体地说,在碳质隔热构件和碳质保护层的接合面上,涂布上述致密碳形成用组合物,两者接合后进行加热,使粘合剂成分碳化,在碳质隔热构件和碳质保护层之间形成致密碳质中间层。碳质隔热构件与碳质保护层可用酚树脂或呋喃树脂等粘合剂接合后,加热,使粘合剂碳化,以具有通气性的状态接合。作为致密碳形成用组合物可以使用的、通过加热碳化的粘合剂成分,优选碳化率大的酚树脂和呋喃树脂。为了容易涂布致密碳形成用组合物,也可含有溶解粘合剂成分的醇类、酮类等溶剂。另外,致密碳形成用组合物还可含有鳞片状石墨以外的碳质粉末。致密碳形成用组合物中的鳞片状石墨,在向碳质隔热构件表面涂布的工序中,促进与该表面平行取向的致密化,提高致密碳质中间层的隔热性和不透气性。鳞片状石墨的粒径优选1~200μm,通常相对于粘合剂成分100重量份混合20~300重量份,优选30~200重量份。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碳质隔热材料,如上所述,在碳质隔热构件和碳质保护层通过致密碳质中间层接合形成接合体后,在该接合体表面至少碳质隔热构件的表面上,通过上述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热分解碳覆层。热分解碳覆层,可在碳质隔热构件和/或碳质保护层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复合碳质隔热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堆积密度0.1~0.4g/cm↑[3]的碳质隔热构件,和在碳纤维结构体中浸透了热分解碳的堆积密度0.3~2.0g/cm↑[3]的碳质保护层,以及比该碳质保护层堆积密度大的热分解碳覆层,上述碳质隔热构件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碳质保护层接合形成接合体,该接合体表面中至少在上述碳质隔热构件表面上形成热分解碳覆层。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有本嘉裕渋谷幸广小林正则岩本茂树
申请(专利权)人:吴羽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