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790397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2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包括与除尘器四出口连接的进气烟道,与所述进气烟道依次连通的两台引风机、脱硫吸收塔、烟囱,且所述引风机、脱硫吸收塔及烟囱的中心线均设置于同一平面上并均位于所述进气烟道一侧,且所述脱硫吸收塔与烟囱竖直并排靠近设置,两台所述引风机横向并排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外侧,且所述引风机的出口均正对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将除尘器后的各设备呈“一”字形的空间联合布置,使各设备之间布置更紧凑,减小了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火力发电厂房结构布置
,特别涉及一种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
技术介绍
燃煤火力发电厂项目中,除尘器出口到烟囱中心线的距离是重要的占地指标之一,烟气系统大部分设备都布置在锅炉后,前烟道和除尘器布置相对比较固定,而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的占地尺寸和烟道造价对发电厂的初投资占比较大,烟道的阻力也直接影响着发电厂的运行经济性。国内外对除尘器后设备的主要布置格局基本都是采用各设备顺列布置,即在除尘器后顺列布置引风机,引风机后布置脱硫吸收塔和烟囱。引风机通常是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可横向或竖向布置,但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占地大,而且增加烟道阻力和烟道材料消耗量。另外,引风机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引风机出口只是面向脱硫吸收塔入口,与脱硫吸收塔中心线是错开布置的,脱硫吸收塔和引风机布置位置较远。传统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方案,很难充分利用到各处空间,使得除尘器后设备的布置占地大、烟道长、阻力大,因为不管引风机是横向还是竖向布置,都没有利用到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的横向上的空间。引风机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拉大了除尘器出口至烟囱中心线的纵向距离,增加了占地和烟道的材料消耗。另外,如果是采用矩形烟道布置,烟道的阻力和材料耗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使得厂用电耗增大。而且,脱硫吸收塔入口前的烟道有水平90°直角弯头,流场分布不均,影响进入脱硫吸收塔内烟气均匀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上述传统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不合理,很难充分利用到各处空间,使得除尘器后设备的布置占地大、烟道长、阻力大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包括与除尘器四出口连接的进气烟道,与所述进气烟道依次连通的两台引风机、脱硫吸收塔、烟囱,且所述引风机、脱硫吸收塔及烟囱的中心线均设置于同一平面上并均位于所述进气烟道一侧,且所述脱硫吸收塔与烟囱竖直并排靠近设置,两台所述引风机横向并排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外侧,且所述引风机的出口均正对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所述进气烟道包括二合一汇流管状的两根进气分烟道,每根所述进气分烟道一端对应两个除尘器出口而另一端对应连接于一列所述引风机的进气口;两根所述进气分烟道均靠近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设置,两根所述进气分烟道分别为第一进气分烟道和第二进气分烟道;所述第一进气分烟道包括竖直设置的两根第一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以及与两根所述第一除尘器出口连接管汇合连通的水平设置的一根第一引风机连接管;所述第二进气分烟道包括水平设置的两根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以及与两根所述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汇合连通的水平设置的一根第二引风机连接管,两根所述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上方,而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并行设置于所述引风机外侧。将除尘器后的双列引风机、脱硫吸收塔、烟囱等设备呈“一”字形的空间联合布置,使各设备之间布置更紧凑,减小了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即节省了烟道材料,合理布置了除尘器后各设备,有效利用了除尘器后的立体空间。而且,依次设置的双列引风机、脱硫吸收塔及烟囱是根据它们的高度依次进行布置,将最矮小的双列引风机布置在外侧,脱硫吸收塔布置在中间,而将最高的烟囱布置在内侧,合理利用了除尘器后的立体空间。而且,使双列引风机横向正对脱硫吸收塔的入口设置,使引风机与脱硫吸收塔的连接烟道更平缓,也使连接烟道设置较短,使烟气流场更均匀减小了烟气阻力,使得脱硫吸收塔入口烟气流场均匀,提高脱硫效率。另外,各设备之间布置合理,也不影响设备的检修维护,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而且,各设备及烟道可共用支撑框架,降低土建成本。下面对其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进一步地,两根所述第一除尘器出口连接管左右对称设置,且两根所述第一除尘器出口连接管均先向所述脱硫吸收塔方向水平延伸、然后垂直向下弯曲延伸到地面方向、并与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逐渐汇合连通;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位于地面,并从所述脱硫吸收塔向所述引风机方向水平延伸,然后弯曲延伸到靠近除尘器出口的一台所述引风机的进气口并与所述引风机连通。进一步地,两根所述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上下并排设置、均位于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上方,且两根所述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均先向所述脱硫吸收塔方向水平延伸、然后向所述引风机方向水平弯曲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引风机连接管逐渐汇合连通;所述第二引风机连接管位于所述引风机上方,并从靠近除尘器出口的一台所述引风机向远离除尘器出口的一台所述引风机方向水平延伸、然后垂直向下延伸到远离除尘器出口的一台所述引风机的进气口并与所述引风机连通。进一步地,第一进气分烟道和第二进气分烟道均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所述第一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上设置有两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上也设置有两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所述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上设置有两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所述第二引风机连接管上设置有一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一步地,还包括连通所述引风机和所述脱硫吸收塔的脱硫烟道,以及连通所述脱硫吸收塔和烟囱的排气烟道,且所述脱硫烟道和排气烟道的中心线也均位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烟囱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上;所述脱硫烟道位于所述进气烟道的第一进气分烟道旁侧、并位于所述第二进气分烟道的侧下方,所述进气烟道、脱硫烟道均设置于所述排气烟道下方,且所述进气烟道伸出于所述双列引风机外侧。进一步地,所述脱硫烟道包括两根分别与所述引风机连通的并列设置脱硫主烟道,且每根所述脱硫主烟道均设置有两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所述脱硫吸收塔底部设置有向上倾斜突出的脱硫塔入口,两根所述脱硫主烟道均与所述脱硫塔入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烟道包括与所述脱硫吸收塔塔顶连通的排气主烟道,所述排气主烟道设置有两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且所述排气主烟道向上弯曲延伸并且一部分伸入到所述烟囱内部。本技术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1、引风机、脱硫吸收塔、烟囱布置成“一”字形,充分利用横向空间,缩短了除尘器出口至烟囱中心线和脱硫吸收塔至烟囱的距离,减少了占地和节省了烟道材料;2、引风机入口可0-180°角度进风,引风机出口正对脱硫吸收塔,烟道缓转后与脱硫吸收塔入口连接,使得吸收塔入口烟气流场均匀,提高脱硫效率;3、连接烟道采用圆形烟道空间弯头、二合一汇流管技术,优化了烟气流场,减少烟道阻力,减少厂用电耗,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4、除尘器后各设备和烟道的联合布置充分利用了垂直和横向空间,将除尘器出口和烟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缩短至25米以内;5、整体布置结构进行镜像布置仍然有效,适应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的前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进气烟道,110-第一除尘器出口连接管,120-第一引风机连接管,130-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140-第二引风机连接管,200-引风机,300-脱硫烟道(脱硫主烟道),400-脱硫吸收塔,410-脱硫塔入口,500-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除尘器四出口连接的进气烟道,与所述进气烟道依次连通的两台引风机、脱硫吸收塔、烟囱,且所述引风机、脱硫吸收塔及烟囱的中心线均设置于同一平面上并均位于所述进气烟道一侧,且所述脱硫吸收塔与烟囱竖直并排靠近设置,两台所述引风机横向并排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外侧,且所述引风机的出口均正对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所述进气烟道包括二合一汇流管状的两根进气分烟道,每根所述进气分烟道一端对应两个除尘器出口而另一端对应连接于一列所述引风机的进气口;两根所述进气分烟道均靠近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设置,两根所述进气分烟道分别为第一进气分烟道和第二进气分烟道;所述第一进气分烟道包括竖直设置的两根第一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以及与两根所述第一除尘器出口连接管汇合连通的水平设置的一根第一引风机连接管;所述第二进气分烟道包括水平设置的两根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以及与两根所述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汇合连通的水平设置的一根第二引风机连接管,两根所述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上方,而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并行设置于所述引风机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除尘器四出口连接的进气烟道,与所述进气烟道依次连通的两台引风机、脱硫吸收塔、烟囱,且所述引风机、脱硫吸收塔及烟囱的中心线均设置于同一平面上并均位于所述进气烟道一侧,且所述脱硫吸收塔与烟囱竖直并排靠近设置,两台所述引风机横向并排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外侧,且所述引风机的出口均正对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所述进气烟道包括二合一汇流管状的两根进气分烟道,每根所述进气分烟道一端对应两个除尘器出口而另一端对应连接于一列所述引风机的进气口;两根所述进气分烟道均靠近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设置,两根所述进气分烟道分别为第一进气分烟道和第二进气分烟道;所述第一进气分烟道包括竖直设置的两根第一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以及与两根所述第一除尘器出口连接管汇合连通的水平设置的一根第一引风机连接管;所述第二进气分烟道包括水平设置的两根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以及与两根所述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汇合连通的水平设置的一根第二引风机连接管,两根所述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位于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上方,而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并行设置于所述引风机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第一除尘器出口连接管左右对称设置,且两根所述第一除尘器出口连接管均先向所述脱硫吸收塔方向水平延伸、然后垂直向下弯曲延伸到地面方向、并与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逐渐汇合连通;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位于地面,并从所述脱硫吸收塔向所述引风机方向水平延伸,然后弯曲延伸到靠近除尘器出口的一台所述引风机的进气口并与所述引风机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60万级燃煤机组双列引风机顺向布置烟气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上下并排设置、均位于所述第一引风机连接管上方,且两根所述第二除尘器出口连接管均先向所述脱硫吸收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旭杨劲马雪松李伟科范永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