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具备:光源;和在使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离子性液体聚合而形成的树脂中分散有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波长转换部。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使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离子性液体聚合而形成的树脂中分散有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波长转换部件以及具备该波长转换部件和光源的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下一代的发光装置,开发了使用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发光装置。通过将具有纳米尺寸的粒径的颗粒应用于荧光体,与以往的荧光体(以往型荧光体)相比,期待发光效率的提高及高显色性。进而,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通过改变其粒径,能够容易地控制荧光波长、即荧光色。在将这种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用于发光装置的波长转换部的情况下,需要使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分散在树脂等固体层中。但是,分散于树脂中的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如果不被保护使其不受外部的空气、水分等影响,则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的效率会因这些影响而降低。因此,例如特开2014-16942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以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为芯部,具有覆盖该芯部的外侧和/或填埋该芯部的间隙的壳部的荧光体。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作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光源和一体地覆盖所述光源的至少一部分的波长转换部,该波长转换部具有:含有构成单元的树脂,该构成单元源自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离子性液体;和分散于所述树脂中的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7.31 JP 2015-152237;2015.07.31 JP 2015-15223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光源和一体地覆盖所述光源的至少一部分的波长转换部,该波长转换部具有:含有构成单元的树脂,该构成单元源自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离子性液体;和分散于所述树脂中的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2.一种波长转换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含有构成单元的树脂,该构成单元源自具有聚合性官能团的离子性液体;和分散于所述树脂中的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所述波长转换部件接收激发光而发出荧光。3.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长转换部件;和与波长转换部件分体设置的向波长转换部件射出激发光的光源。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性官能团为(甲基)丙烯酸酯基。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丙烯酸酯基的离子性液体为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铵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或1-(3-丙烯酰氧基-丙基)-3-甲基咪唑鎓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是发出波长380~780nm的可见光的荧光体。7.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含有选自InP、InN、InAs、InSb、InBi、ZnO、In2O3、Ga2O3、ZrO2、In2S3、Ga2S3、In2Se3、Ga2Se3、In2Te3、Ga2Te3、CdSe、CdTe及CdS中的至少一种材料。8.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包含发红色光的第一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和发绿色光的第二半导体纳米颗粒荧光体。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接近光源的一侧起依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两轮达也,森下麻美,山角师之,和泉真,葛本恭崇,中嶋琢也,河合壮,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