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路灯反光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41329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1 16:15
LED路灯反光器,包括一具有反射面的主体,在位于反射面一侧主体的两端均设有斜向上的侧反射面,并沿两侧反射面之间方向设置有数条连续菱形状的凸棱,每条凸棱均从主体内至主体外呈渐缩状,且在相邻的凸棱间设有若干个安置灯珠的灯池,每个灯池均由其两侧的前凸斜面、后凸斜面,以及底部的上斜扇面、下斜扇面合围而成;其特征在于:上斜扇面与下斜扇面之间的夹角C为139°~145°,而灯池两侧的前凸斜面与后凸斜面之间过渡部的夹角D为108°~114°。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应用于LED路灯上,并且具有辐照范围大、光效利用率高等优点,尤其能够将现有反光器的点状反射转变为线状反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光源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LED路灯,特别涉及一种LED路灯反光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LED路灯反光器采用的均是平面布置灯珠方案,如专利号为200910143556.5,名称为LED路灯反光器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以下简称现有技术)就于2009年11月4日公开了上述反光器的结构。具有上述结构的反光器仅仅能够形成二次光学照射(即芯片光学照射和透镜光学照射),以至于光束角都很小,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路灯的辐照范围较小,目前只能通过缩短路灯的安装间距来解决这一照度不达标的技术问题。然而缩短路灯的安装间距就必然会增加灯杆和灯具的安置数量,因此上述反光器在结构上的缺陷不但会提高企业成本的投入,而且光效利用率低,从而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同时,上述反光器的反射效果是以点状反射的形式体现,即反射光照射在路面上时不能形成连成一条线的反光带,而是一段一段的相间的反光带,其光效利用率更低,进一步增加了能源的消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LED路灯反光器的反射效果是以点状反射的形式体现,其光效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光效利用率的LED路灯反光器。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LED路灯反光器,包括一具有反射面的主体,在位于反射面一侧主体的两端均设有斜向上的侧反射面,并沿两侧反射面之间方向设置有数条连续菱形状的凸棱,每条凸棱均从主体内至主体外呈渐缩状,且在相邻的凸棱间设有若干个安置灯珠的灯池,每个灯池均由其两侧的前凸斜面、后凸斜面,以及底部的上斜扇面、下斜扇面合围而成。其中,上斜扇面与下斜扇面之间的夹角C为139°~145°,而灯池两侧的前凸斜面与后凸斜面之间过渡部的夹角D为108°~114°。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角度范围内,本专利技术能够将现有反光器的点状反射效果转变为线状反射效果,从而在反射光照射在路面上时就能形成连成一条线的反光带,不但增强了光照强度,而且还提高了光效利用率(至少两倍以上)。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本技术方案中可以将上斜扇面的开口度a限定在62°~67°,下斜扇面的开口度b限定在38°~44°这样通过增大灯池底部的反射作用面积,进而提高了灯池的反射效率;还可以将相邻灯池间的中心距d限定在36~46mm,从而进一步提高本专利技术的光效利用率。为了能够增大本专利技术的辐照范围,在本技术方案中,主体呈蝙蝠状,其凸面是反射面;而反射面的中部是一凸起的V形反射面,V形反射面两侧的每条凸棱均呈连续菱形状。这样就能将现有的平面布置灯珠方案改为凸面布置灯珠方案,从而将原有的二次光学照射扩展到了三次光学照射,即增加了辐射光学照射,进而扩大了本专利技术的辐照范围,增大了路灯间的安装距离。与现有平面反光器相比,本专利技术更能将光进行合理的分配,其辐射距离至少可达35米,最高可达50米。其次,蝙蝠状的主体还能够拉开两侧反射面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了两侧反射面的反射角度,进而使更多的反射光在穿过透镜时转变为平射,相对于原有的折射而言,大大的提高了光照强度。而V形反射面则能够将更多的光从本专利技术的中部反射而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光照强度。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但提高了光照强度,而且还减少了灯杆及灯具的安置数量,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能源的消耗。进一步,V形反射面上的每条凸棱均呈连续菱形状;这样就可以在V形反射面上的相邻凸棱间也布设灯池,从而提高本专利技术中心部的光照强度。更进一步,作为蝙蝠状主体结构的一种优选,其V形反射面上的每条凸棱间的夹角A均为150°~170°,V形反射面两侧对应凸棱间的夹角B均小于夹角A。在上述角度范围内,既不影响本专利技术的线状反射效果,又能使本专利技术的辐照范围最大化。为了使侧反射面具有最佳的反射角度,本技术方案中,侧反射面与下斜扇面之间的夹角E为135°~141°。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体、11.反射面、12.侧反射面、13.凸棱、14.灯池、112.V形反射面、141.前凸斜面、142.后凸斜面、143.上斜扇面、144.下斜扇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的LED路灯反光器,和现有技术一样,它也具有一个设有反射面11的主体1,并且在位于反射面11一侧的主体1的两端同样延伸出两个斜向上的侧反射面12,在沿两侧反射面12之间方向也设置有数条凸棱13。该凸棱13是以反射面11为底面向主体1的外侧方向延伸而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主体1呈蝙蝠状,并且将主体1的凸面作为反射面11。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能够增大本专利技术的辐照角度,进而增大路灯间的安装距离。同时,也将现有的二次光学照射扩展到了三次光学照射,即增加了辐射光学。其次,蝙蝠状的主体1还能够拉开两侧反射面12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了两侧反射面12的反射角度,进而使更多的反射光在穿过透镜时转变为平射,相对于原有的折射而言,大大的提高了光效利用率。其次,反射面11的中部是一个凸起的V形反射面112,而在V形反射面112两侧(即V形反射面112与侧反射面12之间)的每条凸棱13都呈连续的菱形状,并且在这些相邻的连续菱形状的凸棱13间设置有若干个安置灯珠的灯池14。其中,每条连续菱形状的凸棱13均从主体1内至主体1外呈渐缩状的形式延伸而出,这样就会使每条连续菱形状的凸棱13的两侧面形成相间布设的前凸斜面141和后凸斜面142。无论是前凸斜面141,还是后凸斜面142均具有反射光的功能,因此极大的提高了光效利用率。而V形反射面112的作用在于能够将更多的光线从本专利技术的中部反射而出,进一步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光照强度。如图2、图3所示,作为上述蝙蝠状主体1结构的一种优选,其V形反射面112上的每条凸棱13间的夹角A均为150°~170°,V形反射面112两侧对应凸棱13间的夹角B均小于夹角A。在上述角度范围均能使本专利技术中的主体1呈现良好的蝙蝠状外形,从而得到更好的辐照效果。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其最优选的设计角度是夹角A限定为160°;而夹角B限定为6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具有线状的反射效果,从而使反射光照射在路面上时形成连成一条线的反光带,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对其灯池14的反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内容如下:该灯池14由其两侧的前凸斜面141和后凸斜面142,以及底部的上斜扇面143和下斜扇面144合围而成,上斜扇面143与下斜扇面144之间的夹角C限定在139°~145°,并可以具体到为142°,而灯池14两侧的前凸斜面141与后凸斜面142之间过渡部的夹角D限定在108°~114°,并可以具体到111°。在上述反射角度内,本专利技术的线状反射效果最佳。为了提高灯池14的反射效率,还可以将上斜扇面143的开口度a限定在62°~67°,并可以具体到65°,下斜扇面144的开口度b限定在38°~44°,并可以具体到41°。这样通过增大灯池14底部的反射作用面积,进而提高了灯池14的反射效率。最后,还可以将相邻灯池14间的中心距d限定在36~46mm,并可以具体到41mm。这样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本专利技术的光照强度,以及线状的反射效果。在此基础之上,将侧反射面12与下斜扇面144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LED路灯反光器

【技术保护点】
LED路灯反光器,包括一具有反射面的主体,在位于反射面一侧主体的两端均设有斜向上的侧反射面,并沿两侧反射面之间方向设置有数条连续菱形状的凸棱,每条凸棱均从主体内至主体外呈渐缩状,且在相邻的凸棱间设有若干个安置灯珠的灯池,每个灯池均由其两侧的前凸斜面、后凸斜面,以及底部的上斜扇面、下斜扇面合围而成;其特征在于:上斜扇面与下斜扇面之间的夹角C为139°~145°,而灯池两侧的前凸斜面与后凸斜面之间过渡部的夹角D为108°~114°。

【技术特征摘要】
1.LED路灯反光器,包括一具有反射面的主体,在位于反射面一侧主体的两端均设有斜向上的侧反射面,并沿两侧反射面之间方向设置有数条连续菱形状的凸棱,每条凸棱均从主体内至主体外呈渐缩状,且在相邻的凸棱间设有若干个安置灯珠的灯池,每个灯池均由其两侧的前凸斜面、后凸斜面,以及底部的上斜扇面、下斜扇面合围而成;其特征在于:上斜扇面与下斜扇面之间的夹角C为139°~145°,而灯池两侧的前凸斜面与后凸斜面之间过渡部的夹角D为108°~11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路灯反光器,其特征在于:上斜扇面的开口度a为62°~67°,下斜扇面的开口度b为38°~4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周庆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骏马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