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风复合冷却式蒸汽压缩循环水机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和系统管,冷凝器包括风冷系统和水冷系统,风冷系统包括风冷换热器和风机,水冷系统包括洒水盘和设于洒水盘正下方的水冷换热器,水冷换热器包括水平层叠布置的多根换热管,相邻两根换热管连通且上下错位布置,蒸发器设有水侧和制冷介质侧,压缩机、风冷换热器、水冷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制冷介质侧依次连通形成制冷介质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器制冷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提高机组制冷能效比,节能效果显著。此外,由于冷凝器的高效,使得压缩机运行的排气温度在70℃以内,排气压力也在1.6MPa以下,从而改善了压缩机的工作条件,大大提高机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冷水(热泵)机组
,尤其是涉及一种水风复合冷却式蒸汽压缩循环水机组。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有些循环水机组采用水风复合冷却式冷凝器来达到制冷的效果。该水风复合冷却式冷凝器一般是在淋水换热器的顶端或侧端放置风冷换热器,由于该复合冷却式冷凝器须在淋水换热器内预留风冷换热器的抽风通道,其常用设计如下:相邻两根换热管直立并列设置,中间预留风通道,换热管上方设计洒水盘,该洒水盘设计成类似于字母“E”字型,其包括基盘和多个子盘,多个子盘平行间隔设置用以与换热管一一对应。上述设计存在如下问题:水淋向每根换热管的顶部时向四周溅射,进入风通道内,相邻两根换热管上的淋水不能交叉溅射,使得换热管底下部分雨淋量较小,甚至没有,每根换热管上水冷的有效散热面积减小;水淋方向与换热管布置方向一致,使得喷淋水在换热管上停留时间较短。上述问题均将导致冷凝器冷凝效率不高,使得机组水冷效果不明显,机组功耗较高,运行费用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水风复合冷却式蒸汽压缩循环水机组,其能够提升冷凝器的冷凝效率,提高机组制冷能效比,节能效果显著。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风复合冷却式蒸汽压缩循环水机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和系统管,所述冷凝器包括风冷系统和水冷系统,所述风冷系统包括风冷换热器和风机,所述水冷系统包括洒水盘和设于所述洒水盘正下方的水冷换热器,所述水冷换热器包括水平层叠布置的多根换热管,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连通且上下错位布置,所述蒸发器设有水侧和制冷介质侧,所述压缩机、所述风冷换热器、所述水冷换热器、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制冷介质侧依次通过所述系统管连通形成制冷介质循环回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之间形成风通道,所述风机的抽风方向与所述风通道平行,所述风通道位于所述风机的进风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为蛇形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洒水盘底部开设有多个洒水孔,多个所述洒水孔均匀分布于所述水冷换热器的正上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所述水冷换热器正下方的接水盘、与所述接水盘连通的水箱以及用于连通所述水箱和所述洒水盘的循环水管,所述循环水管上设有循环水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箱还设有用于从外界抽水的自动补水装置和用于定期将污水排出的排污装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冷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汇总管和第二汇总管,相邻的两根所述换热管通过一根连接管连通组成为一个换热件,每个所述换热件的入口均与所述第一汇总管连通,每个所述换热件的出口均与所述第二汇总管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四通阀,所述系统管依次经由所述蒸发器、所述节流装置、所述水冷换热器、所述风冷换热器后通过所述四通阀与所述压缩机连通。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本技术所述的水风复合冷却式蒸汽压缩循环水机组,通过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依次连通,用以达到冷却蒸发器中水的目的。所述冷凝器中水冷换热器包括层叠且错位布置的多根换热管,洒水盘位于水冷换热器的正上方。当洒水盘将水洒向最顶层的换热管时,换热管上水向四周溅射,又由于相邻两根换热管错位布置,使得溅射的水正好落向位于该顶层换热管下方的第二层换热管上,依次类推,第二层换热管上的水溅射至第三层换热管上……因此,本技术可使得整个水冷换热器上都能与水接触,增加水冷的有效散热面积,使得散热充分、均匀且高效。并且由于本技术中各换热管是水平布置,其与淋水方向相垂直,可增加每根换热管与水的接触时间。此外,所述换热管平行于洒水盘设置,为保证整根换热管上均能够与水发生热交换,洒水盘可设计为整盘式洒水孔,用以增加洒水量,使得换热管形成水淋激强化换热方式,换热更加充分、高效。本技术所述冷凝器制冷效果明显,可以有效地提高机组制冷能效比,节能效果显著。此外,由于冷凝器的高效,使得压缩机运行的排气温度在70℃以内,排气压力也在1.6MPa以下,从而改善了压缩机的工作条件,大大地提高了机组的使用寿命。本技术采用侧出风的方式,风在水平方向上进入和流出,可以保证风通道内风速均匀,使得制冷介质冷却充分且高效。而传统的顶出风方式,由于风在流通的过程中是先水平进入后再垂直流出,风流通方向发生转变,使得风速发生变化,即在换热管底部风速较低,在顶部靠近风机处风速较高,从而使得风通道内风速不均,换热管冷却效果较差。同时本技术水冷换热器设于风机的进风侧,使得水冷换热器中制冷介质既可以通过淋水换热冷却,也可以通过流动的空气进行换热冷却。所述换热管为蛇形管,使得制冷介质在换热管内迂回流动,制冷介质从一端经过多次拐动后流向另一端,其在换热管内充分扰动,保证换热充分,达到高效换热的效果。洒水盘底部开有多个均匀布置的洒水孔,可以保证水流均匀的洒落到水冷换热器的换热管上,实现均匀、充分的水冷换热。本技术还包括位于水冷换热器正下方的接水盘,接水盘用以将淋水收集回收储存在水箱中,并通过循环水泵将水箱内收集到的喷淋水再输送至洒水盘中,从而实现冷却水的循环利用,大大地节约了水资源。所述水箱设置有自动补水装置,用以弥补因冷却水蒸发而造成的损耗;同时,水箱设有排污装置,用于自动定期将污水排出,确保水冷换热器中的循环水质的清洁度和硬度,减少换热管外表面的结垢。本技术中,相邻的两根换热管组合成为一个换热件,每个换热件直接通过第一汇总管与风冷换热器的出口连通,并通过第二汇总管与节流装置的入口连通,可以增加水冷换热速率,使得经冷凝之后的制冷介质能够迅速达到节流装置中。并且,每个换热件中又通过两个上下错位布置的换热管组成,可以增加制冷介质的冷凝时间,使得制冷介质冷凝充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循环水机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水冷换热器和风冷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换热件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洒水盘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水冷系统,110、水冷换热器,111、换热件,1111、换热管,1112、连接管,1113、风通道,112、第一汇总管,113、第二汇总管,120、洒水盘,121、洒水孔,130、接水盘,140、水箱,141、自动补水装置,142、排污装置,150、循环水管,160、循环水泵,200、风冷系统,210、风冷换热器,220、风机,300、压缩机,310、高压开关,320、低压开关,330、检验阀,400、四通阀,500、节流装置,600、系统管,700、蒸发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水风复合冷却式蒸汽压缩循环水机组,包括压缩机300、冷凝器、节流装置500、系统管600和蒸发器700。所述压缩机300为定速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包括风冷系统200和水冷系统100,所述风冷系统200包括风冷换热器210和风机220,所述风机220为普通轴流风机;所述水冷系统100包括洒水盘120和设于所述洒水盘120正下方的水冷换热器110。所述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风复合冷却式蒸汽压缩循环水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和系统管,所述冷凝器包括风冷系统和水冷系统,所述风冷系统包括风冷换热器和风机,所述水冷系统包括洒水盘和设于所述洒水盘正下方的水冷换热器,所述水冷换热器包括水平层叠布置的多根换热管,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连通且上下错位布置,所述蒸发器设有水侧和制冷介质侧,所述压缩机、所述风冷换热器、所述水冷换热器、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制冷介质侧依次通过所述系统管连通形成制冷介质循环回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风复合冷却式蒸汽压缩循环水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和系统管,所述冷凝器包括风冷系统和水冷系统,所述风冷系统包括风冷换热器和风机,所述水冷系统包括洒水盘和设于所述洒水盘正下方的水冷换热器,所述水冷换热器包括水平层叠布置的多根换热管,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连通且上下错位布置,所述蒸发器设有水侧和制冷介质侧,所述压缩机、所述风冷换热器、所述水冷换热器、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制冷介质侧依次通过所述系统管连通形成制冷介质循环回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风复合冷却式蒸汽压缩循环水机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根所述换热管之间形成风通道,所述风机的抽风方向与所述风通道平行,所述风通道位于所述风机的进风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风复合冷却式蒸汽压缩循环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为蛇形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风复合冷却式蒸汽压缩循环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洒水盘底部开设有多个洒水孔,多个所述洒水孔均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志成,韩建新,
申请(专利权)人:苏宇贵,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