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匀场组件,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所述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为在纵长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结构,所述第一匀场组件包括数个第一匀场片及用于容纳第一匀场片的第一承载体,所述第二匀场组件包括数个第二匀场片及用于容纳第二匀场片的第二承载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匀场条组件设计成相互独立的几个组件,且能带场操作,可减少匀场过程中升场、降场的次数,节省液氦使用量,并可节省安装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匀场组件及梯度线圈组件。
技术介绍
磁共振,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自旋成像(spin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NMRI),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当被测对象置于磁场中后,其体内的氢原子可被极化。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后获得图像。磁共振成像需要具有高强度和高均匀性的磁场,此磁场通常由超导性线圈制成的超导磁体提供,然而,该磁场在成像区域中的并非完全均匀一致,需要对该磁场做匀场处理,以满足实际需求。在现行的磁共振系统的被动匀场方法中,不论是1.5T磁共振或者是3.0T磁共振系统,可插拔的匀场条是应用最多的一种设计。如图1所示,已知的一种匀场条设计为单层结构,包括数个在纵长方向上依次布置的腔室30,每个腔室30内有若干匀场片40、50,匀场片40、50用硅钢或者其他的软磁性材料制成的薄板体,形状为矩形或其他几何形状。匀场片被放置在匀场条里面作为一个整体被安装在磁体内筒壁上。通常对1.5T或者3.0T的磁共振系统,匀场片的总重量会达到5公斤以上,最多的可以达到10kg,每次匀场迭代都要重新插拔全部匀场条。装了匀场片的匀场条在超导磁体有场的状态会受到非常大的力。对于1.5T的系统,如果进行带场操作,很可能会出现匀场条折断,匀场片飞出的风险,这会对操作人员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而对于3.0T的系统,匀场条所受的强大磁场力,使得根本没有可能进行带场情况下的操作。这样在整个磁共振系统匀场迭代过程中,就需要多次升场降场来插拔匀场条,调整匀场片数量,最终使得磁场的均匀性满足要求。通常来说,整个匀场过程需要迭代2-3次,也就是需要完成升降场的过程2-3次,升降场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液氦,特别是对3.0T的磁共振系统,每次升降场的成本非常高昂,使得安装成本和安装时间增加不少,同时升降场操作本身对超导磁体来说也是高风险的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匀场组件及梯度线圈组件,其可在匀场过程中降低安装成本和安装时间。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匀场组件,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所述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为在纵长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结构,所述第一匀场组件包括数个第一匀场片及用于容纳第一匀场片的第一承载体,所述第二匀场组件包括数个第二匀场片及用于容纳第二匀场片的第二承载体。优选的,所述匀场组件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的盒体。优选的,所述第一匀场组件的厚度与第二匀场组件的厚度不相同。优选的,所述第一承载体包括数个在纵长方向上布置的第一腔室,所述第一匀场片被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承载体包括数个在纵长方向上布置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二匀场片被置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优选的,所述第一匀场片/第二匀场片上设有开口,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的内侧面还设有定位凸块,所述定位凸块与开口相配合。优选的,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中还设置有非磁性(绝缘)垫片,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内的非磁性垫片与第一匀场片/第二匀场片混合布置或者分组布置。优选的,第一承载体内的第一匀场片的重量或数量与第二承载体内的第二匀场片的重量或数量的比例范围为4:1-20:1。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梯度线圈,包括若干个在周向上分布的收容孔,且收容孔沿从梯度线圈的前端到梯度线圈的后端的方向延伸,还包括组装于在一个或数个收容孔内、并列布置的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沿纵长方向延伸,第一匀场组件具有前端及后端,第二匀场组件具有前端及后端,第一匀场组件的前端、第二匀场条的前端暴露于梯度线圈的前方,第一匀场组件的后端、第二匀场组件的后端插入到收容孔的内部,且第一匀场组件的后端、第二匀场组件的后端与梯度线圈的后端的距离为5mm-100mm。优选的,所述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直接叠置在一起或者通过片体间隔。优选的,所述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在径向方向或轴向方向相邻近。本技术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将匀场条组件设计成相互独立的几个组件,且能带场操作,只有第一次升场之后,贴大部分的匀场片时候需要降场,其他的不需要,这就使得整个过程变为升场两次,降场一次,减少一次升场和降场,节省液氦数百升,并可节省安装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已知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匀场组件的内部结构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匀场组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匀场组件的内部结构原理图;图4为匀场片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匀场组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梯度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请参阅图2-3,其中图2a为未配置外壳的匀场组件,图2b为配置外壳的匀场组件。具体的,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匀场组件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匀场组件1、第二匀场组件2,所述第一匀场组件1、第二匀场组件2为在纵长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结构,所述第一匀场组件1包括数个第一匀场片12及用于容纳第一匀场片12的第一承载体11,所述第二匀场组件2包括数个第二匀场片22及用于容纳第二匀场片的第二承载体21,图3中用第一种方式(长条)示意了第一匀场组件1、第二匀场组件2相对两端处的承载体11、21中的匀场片12、22,而在第一承载体11、第二承载体21中的其他的匀场片用第二种方式(短条)示意,以表示第一承载体11、第二承载体21中的匀场片12、22的大小(形状)可以不相同,当然两者也可以相同。具体的,所述匀场组件还包括用于容纳第一匀场组件1、第二匀场组件2的盒体3;所述盒体3可以用塑料制成,优选PES材料。盒体3的至少一个侧部(右侧)和端部(前端)为开放式结构,具体的,盒体3的右侧和前端被切除或在成型时不保留对应的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匀场组件1的厚度与第二匀场组件2的厚度不相同,第一匀场组件1、第二匀场组件2的长度大致相同,其对应的长度范围为120cm-170cm,优选150cm左右。请参阅图4及图5,其中图5a为匀场盒结构示意图,图5b为承载有匀场片、且用盖体覆盖后所形成的匀场组件(匀场条)的示意图。第一匀场组件1的第一承载体11及匀场片12的具体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承载体11包括数个在纵长方向上依次布置的腔室111,每一腔室111可容纳一个或数个匀场片12。第一承载体11的腔室111数量可以为8-25个,优选为10-20个。第二承载体21的整体结构与第一承载体11的形状大致类似,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的,可在对应的第一承载体11的腔室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匀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所述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为在纵长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结构,所述第一匀场组件包括数个第一匀场片及用于容纳第一匀场片的第一承载体,所述第二匀场组件包括数个第二匀场片及用于容纳第二匀场片的第二承载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匀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所述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为在纵长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状结构,所述第一匀场组件包括数个第一匀场片及用于容纳第一匀场片的第一承载体,所述第二匀场组件包括数个第二匀场片及用于容纳第二匀场片的第二承载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匀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匀场组件、第二匀场组件的盒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匀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匀场组件的厚度与第二匀场组件的厚度不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匀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体包括数个在纵长方向上布置的第一腔室,所述第一匀场片被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承载体包括数个在纵长方向上布置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二匀场片被置于所述第二腔室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匀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匀场片/第二匀场片上设有开口,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的内侧面还设有定位凸块,所述定位凸块与开口相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匀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中还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俊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