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斌堂专利>正文

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33512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5 0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磁体2位于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磁体2连接传动组件3,传动组件3由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延伸至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螺线管线圈1对磁体2施加磁力后使得磁体2发生转动;磁体2转动并驱动传动组件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直接以线圈及其骨架为结构体,实现一种以线圈最强磁场部位为励磁驱动部位的高效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利用了线圈结构,整个驱动装置结构紧凑,可以实现小体积大运动行程、大输出力驱动的效果。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组成部件少,磁体可在转动体/轴中串并联或成角度交叉布置,嵌入同一转动轴体,从而可以实现相同体积和电磁激励强度时的最大输出转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磁驱动装置,具体地,涉及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的电磁驱动装置机构(例如电磁阀、电磁锁等等),通常结构较为复杂。例如,名称为“一种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的控制电路”的中国专利文献(申请号200710154528.4;公开号CN101399124A),公开了一种自动控制的操作机构,具体说是一种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的控制电路。包括永磁操作机构和连接在永磁操作机构脉冲线圈上的脉冲信号控制电路,脉冲信号控制电路包括分闸储能电路、合闸储能电路、分闸接触开关、合闸接触开关,通过分闸接触开关和合闸接触开关将永磁操作机构脉冲线圈连接在电路中,使之在合闸时串联使用,分闸时并联使用。这样降低了合闸前期机件偏高的运行速度,有利于降低合闸噪音并延长机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分闸初期的刚分速度,有利于降低分闸电弧的产生。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电磁驱动装置因结构较为复杂而导致较易发生故障,且装配及维修过程涉及零部件较多导致不便,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电磁驱动装置。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螺线管线圈(1)、磁体(2)、传动组件(3);磁体(2)位于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磁体(2)连接传动组件(3),传动组件(3)由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延伸至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螺线管线圈(1)对磁体(2)施加磁力后使得磁体(2)发生转动;磁体(2)转动并驱动传动组件(3);磁体(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螺线管线圈(1)、磁
体(2)、传动组件(3);
磁体(2)位于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磁体(2)连接传动组件(3),传动组件(3)
由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延伸至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
螺线管线圈(1)对磁体(2)施加磁力后使得磁体(2)发生转动;
磁体(2)转动并驱动传动组件(3);
磁体(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
组件(3)包括转动轴(301);
磁体紧固连接于转动轴(301),转动轴(301)的两端分别沿螺线管线圈(1)的径
向伸出至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
组件(3)包括连接杆(302)、连接件(303);
磁体(2)受到螺线管线圈(1)的激励后以偏心或不偏心方式转动;
磁体(2)的一端铰接连接件(303)的一端,连接件(303)的另一端铰接连接杆(302)
的一端,连接杆(302)延伸至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使得连接杆(302)的另一端
位于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
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斌堂
申请(专利权)人:杨斌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