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斌堂专利>正文

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3351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5 0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磁体2位于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磁体2连接传动组件3,传动组件3由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延伸至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螺线管线圈1对磁体2施加磁力后使得磁体2发生转动;磁体2转动并驱动传动组件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直接以线圈及其骨架为结构体,实现一种以线圈最强磁场部位为励磁驱动部位的高效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利用了线圈结构,整个驱动装置结构紧凑,可以实现小体积大运动行程、大输出力驱动的效果。并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组成部件少,磁体可在转动体/轴中串并联或成角度交叉布置,嵌入同一转动轴体,从而可以实现相同体积和电磁激励强度时的最大输出转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磁驱动装置,具体地,涉及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的电磁驱动装置机构(例如电磁阀、电磁锁等等),通常结构较为复杂。例如,名称为“一种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的控制电路”的中国专利文献(申请号200710154528.4;公开号CN101399124A),公开了一种自动控制的操作机构,具体说是一种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的控制电路。包括永磁操作机构和连接在永磁操作机构脉冲线圈上的脉冲信号控制电路,脉冲信号控制电路包括分闸储能电路、合闸储能电路、分闸接触开关、合闸接触开关,通过分闸接触开关和合闸接触开关将永磁操作机构脉冲线圈连接在电路中,使之在合闸时串联使用,分闸时并联使用。这样降低了合闸前期机件偏高的运行速度,有利于降低合闸噪音并延长机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分闸初期的刚分速度,有利于降低分闸电弧的产生。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电磁驱动装置因结构较为复杂而导致较易发生故障,且装配及维修过程涉及零部件较多导致不便,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电磁驱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包括螺线管线圈、磁体、传动组件;磁体位于螺线管线圈的内部;磁体连接传动组件,传动组件由螺线管线圈的内部延伸至螺线管线圈的外部;螺线管线圈对磁体施加磁力后使得磁体发生转动;磁体转动并驱动传动组件;磁体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优选地,传动组件包括转动轴;磁体紧固连接于转动轴,转动轴的两端分别沿螺线管线圈的径向伸出至螺线管线圈的外部。优选地,传动组件包括连接杆、连接件;磁体受到螺线管线圈的激励后以偏心或不偏心方式转动;磁体的一端铰接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件的另一端铰接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杆延伸至螺线管线圈的外部,使得连接杆的另一端位于螺线管线圈的外部。优选地,传动组件包括轴体;轴体内嵌有一个或多个磁体;其中,多个磁体沿轴体的轴向依次布置,相邻的两个磁体之间以交叉方式布置,交叉角度小于等于90度。优选地,轴体采用如下任一种方式:-轴体为刚性体;-轴体为弹性体,轴体两端为固定端。优选地,螺线管线圈与磁体相互作用形成磁路结构;在螺线管线圈未对磁体激励时,磁体的磁极方向偏离螺线管线圈的磁极方向;螺线管线圈对磁体的激励,驱使磁体的磁极方向向螺线管线圈的磁极方向靠近或一致。优选地,还包括复位组件;在螺线管线圈停止向磁体施加磁力激励后,复位组件驱动磁体复位至初始位置,其中,所述初始位置是指磁体未受到激励时所处的位置。优选地,复位组件包括铰簧、弹簧、扭簧、复位磁体、弹性体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直接以线圈及其骨架为结构体,实现一种以线圈最强磁场部位为励磁驱动部位的高效驱动装置。2、本技术由于利用了线圈结构,整个驱动装置结构紧凑,可以实现小体积大运动行程、大输出力驱动的效果。并且本技术的组成部件少,磁体可在转动体/轴中串并联或成角度交叉布置,嵌入同一转动轴体,从而可以实现相同体积和电磁激励强度时的最大输出转矩。3、本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可应用于开关、光强控制、阀门、光/波/流体等需要工位位置切换的驱动控制领域,例如可以控制汽车大灯近光、远光之间的切换驱动。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图2、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图7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螺线管线圈2-磁体3-传动组件301-转动轴302-连接杆303-连接件304-轴体4-挡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技术的基础实施例中,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包括螺线管线圈1、磁体2、传动组件3;磁体2可以是电磁体或者永磁体;磁体2位于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磁体2连接传动组件3,传动组件3由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延伸至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螺线管线圈1对磁体2施加磁力后使得磁体2发生转动;磁体2转动并驱动传动组件3;磁体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其中,螺线管线圈1与磁体2相互作用形成磁路结构;在螺线管线圈1未对磁体2激励时,磁体2的磁极方向偏离螺线管线圈的磁极方向;螺线管线圈1对磁体2的激励,驱使磁体2的磁极方向向螺线管线圈的磁极方向靠近或一致。优选地,所述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还包括复位组件;在螺线管线圈1停止向磁体2施加磁力激励后,复位组件驱动磁体2复位至初始位置,其中,所述初始位置是指磁体2未受到激励时所处的位置。复位组件可以采用铰簧、弹簧、扭簧、复位磁体、弹性体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装置,其中,复位磁体通过对磁体2施加电磁力使磁体2复位。在优选例中,所述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还包括导磁框架,从而实现更好的激励效果。例如,导磁框架可以是封装螺线管线圈1的导磁壳体,该导磁壳体的材料可以是软磁、非晶或纳米晶材料。第一实施例图1、图2、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实施例为上述基础实施例的优选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包括螺线管线圈1、磁体2、传动组件3;磁体2可以是电磁体或者永磁体;磁体2位于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磁体2连接传动组件3,传动组件3由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延伸至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螺线管线圈1对磁体2施加磁力后使得磁体2发生转动;磁体2转动并驱动传动组件3;磁体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其中,螺线管线圈1与磁体2相互作用形成磁路结构;在螺线管线圈1未对磁体2激励时,磁体2的磁极方向偏离螺线管线圈的磁极方向;螺线管线圈1对磁体2的激励,驱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螺线管线圈(1)、磁体(2)、传动组件(3);磁体(2)位于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磁体(2)连接传动组件(3),传动组件(3)由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延伸至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螺线管线圈(1)对磁体(2)施加磁力后使得磁体(2)发生转动;磁体(2)转动并驱动传动组件(3);磁体(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螺线管线圈(1)、磁
体(2)、传动组件(3);
磁体(2)位于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磁体(2)连接传动组件(3),传动组件(3)
由螺线管线圈(1)的内部延伸至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
螺线管线圈(1)对磁体(2)施加磁力后使得磁体(2)发生转动;
磁体(2)转动并驱动传动组件(3);
磁体(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
组件(3)包括转动轴(301);
磁体紧固连接于转动轴(301),转动轴(301)的两端分别沿螺线管线圈(1)的径
向伸出至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
组件(3)包括连接杆(302)、连接件(303);
磁体(2)受到螺线管线圈(1)的激励后以偏心或不偏心方式转动;
磁体(2)的一端铰接连接件(303)的一端,连接件(303)的另一端铰接连接杆(302)
的一端,连接杆(302)延伸至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使得连接杆(302)的另一端
位于螺线管线圈(1)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于螺线管线圈的摆动直驱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
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斌堂
申请(专利权)人:杨斌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