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30010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3 02:02
一种开关装置,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动触头、静触头、作用于动触头以实现电路接通与分断操作的操作机构以及用于容置上述装置的外壳,动触头包括动触头导杆和设置在动触头导杆上的动触点,静触头包括静触头导杆和设置在静触头导杆上的静触点,动、静触点接触时,两者构成接触区域,特点:开关装置还包括横截面形状为U字形的第一导磁体,第一导磁体靠近接触区域设置,且其开口朝向动触头导杆,动触头导杆与静触头导杆在动、静触点接触时两者相互平行。能提高动、静触头之间的触头压力,使开关装置能承载一段时间的短路电流,即动、静触头上流过短路电流时,动、静触点仍能保持接触不分离,确保供电的可靠性与连续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低压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开关装置,其能承受一定的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技术介绍
开关装置能切断和接通负载电路,还能切断故障电路,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能与保护装置和自动装置相配合,迅速切断故障电流以防止事故扩大,从而保证系统安全运行。随着电力水平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开关装置的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在某些特殊的使用场合,用户对开关装置也提出了更高的使用要求,例如要求开关装置具有一定的短时耐受能力,即开关装置能承载一段时间的短路电流,确保供电的可靠性与连续性。开关装置一般由触头、灭弧装置、操作机构等构成,其中触头又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动、静触头配合能实现电路接通或分断。触头压力是开关装置的一个重要参数,当故障电流如短路电流通过开关装置的主回路时,动、静触头之间会产生非常大的电动斥力,若触头压力小于该电动斥力,则动、静触头上下抖动而引起电弧,继而导致触头烧损。因此,在设计开关装置时,需要注意使触头压力满足动、静触头之间可靠接触以避免抖动的要求。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对现有的开关装置的结构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短时耐受能力的开关装置,其能对动、静触点之间的电动斥力进行补偿,并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廉。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开关装置,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动触头、静触头、作用于动触头以实现电路接通与分断操作的操作机构以及用于容置上述装置的外壳,所述的动触头包括动触头导杆和设置在动触头导杆上的动触点,所述的静触头包括静触头导杆和设置在静触头导杆上的静触点,动触点、静触点接触时,两者构成接触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装置还包括横截面形状为U字形的第一导磁体,所述的第一导磁体靠近接触区域设置,且其开口朝向动触头导杆,动触头导杆与静触头导杆在动触点、静触点接触时两者相互平行。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开关装置还包括平板状的第二导磁体,所述的第二导磁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导磁体的型腔内且与第一导磁体的底部固定,第二导磁体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的静触头导杆固定,上述两处的固定点分别位于静触点的左右两侧。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导磁体包括一对彼此面对面平行设置的侧壁以及连接上述两个侧壁的一个底部,侧壁分设在动触头导杆两侧,底部位于动触头导杆下方,且,静触点部分地或全部地位于第一导磁体的型腔内。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动触头导杆与静触头导杆在动、静触点接触时由于两者构成相互平行的两导杆且两导杆上流过相同方向的电流而产生的电动吸力,由于增设了第一导磁体,增强了接触区域的磁场,进一步增强了动、静导杆之间的电动吸力,以及动触头向静触头运动的力,两者共同对动、静触点之间的电动斥力进行补偿,由此能提高动、静触头之间的触头压力,使开关装置能承载一段时间的短路电流,即动、静触头上流过短路电流时,动、静触点仍能保持接触不分离,确保供电的可靠性与连续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开关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开关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静触头、第一导磁体以及第二导磁体之间的装配示意图。图中:1.动触头、11.动触头导杆、12.动触点;2.静触头、21.静触头导杆、22.静触点;3.操作机构、30.支架、31.第一锁扣、32.第二锁扣、33.跳扣、34.上连杆、341.铰接轴、35.下连杆、36.转轴、37.手柄组件、38.主弹簧;4.外壳;5.第一导磁体、51.底部、52.开口、53.侧壁;6.第二导磁体、61.一端、62.另一端。具体实施方式申请人将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技术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涉及一种开关装置,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动触头1、静触头2、作用于动触头1以实现电路接通与分断操作的操作机构3以及用于容置上述装置的外壳4。所述的动触头1包括动触头导杆11和设置在动触头导杆11上的动触点12,所述的静触头2包括静触头导杆21和设置在静触头导杆21上的静触点22,在动触点12、静触点22接触时,动、静触点间构成接触区域,动触头导杆11与静触头导杆21两者相互平行。所述的操作机构3包括支架30、第一锁扣31、第二锁扣32、跳扣33、上连杆34、下连杆35、转轴36、手柄组件37和主弹簧38,第一锁扣31、第二锁扣32以及跳扣33分别铰接在支架30上,跳扣33与上连杆34铰接,上连杆34又通过一铰接轴341与下连杆35铰接,主弹簧38的一端挂置在手柄组件37上、另一端挂置在所述的铰接轴341上,下连杆35又与转轴36铰接。转轴36用于装设动触头1,在动触头1与转轴36之间设置有用于提供动触点12、静触点22之间闭合力的触头弹簧。当开关装置处于正常的合闸状态时,第二锁扣32分别与第一锁扣31以及跳扣33搭扣,上连杆34、下连杆35以及转轴36构成稳定的四连杆机构,进行开关分闸时,拨动手柄组件37向分闸位置动作,手柄组件37带动主弹簧38动作,上连杆34在主弹簧38的拉力作用下转动,带动下连杆35动作,转轴36随之转动,使动触点12、静触点22分离,最终到达分闸状态。请参阅图3并结合图1和图2,所述的开关装置还包括横截面形状为U字形的第一导磁体5,所述的第一导磁体5靠近接触区域设置,且其开口52朝向动触头导杆11。第一导磁体5包括一对彼此面对面平行设置的侧壁53以及连接上述两个侧壁53的一个底部51,侧壁53分设在动触头导杆11两侧,底部51位于动触头导杆11下方,且,静触点22部分地或全部地位于第一导磁体5的型腔内,侧壁53的内壁面与动触点12、静触点22要尽可能接近,但不能干涉动触点12的动作。第一导磁体5的型腔深度,即从底部51至开口52处的距离h(图2所示),在设置时优选为:第一导磁体5装配完成后,其开口52所在的位置对应于动触点12、静触点22接触闭合时动触头导杆11厚度a(图2所示)的一半厚度所在的高度位置。所述的第一导磁体5的装配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是在外壳4上相应的位置开设凹槽,第一导磁体5直接放入该凹槽中,然后再装配静触头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磁体5通过一平板状的第二导磁体6完成装配。所述的第二导磁体6的长度方向的一端61延伸至第一导磁体5的型腔内且与第一导磁体5的底部51通过铆接固定,第二导磁体6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62与所述的静触头导杆21通过铆接固定,上述两处的固定点分别位于静触点22的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二导磁体6除了能定位第一导磁体5外,还可以增强静触头导杆21底部的磁场。请继续参见图2,当开关装置合闸时,电流从静触头2流向动触头1,同时产生磁场。由于第一导磁体5的存在,原来分散在空气中的磁场被集中到第一导磁体5内部,并在动触头1附近流通。第一导磁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开关装置,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动触头(1)、静触头(2)、作用于动触头(1)以实现电路接通与分断操作的操作机构(3)以及用于容置上述装置的外壳(4),所述的动触头(1)包括动触头导杆(11)和设置在动触头导杆(11)上的动触点(12),所述的静触头(2)包括静触头导杆(21)和设置在静触头导杆(21)上的静触点(22),动触点(12)、静触点(22)接触时,两者构成接触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装置还包括横截面形状为U字形的第一导磁体(5),所述的第一导磁体(5)靠近接触区域设置,且其开口(52)朝向动触头导杆(11),动触头导杆(11)与静触头导杆(21)在动触点(12)、静触点(22)接触时两者相互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关装置,包括一对相互配合的动触头(1)、静触头(2)、作用于动触头(1)以实现电路接通与分断操作的操作机构(3)以及用于容置上述装置的外壳(4),所述的动触头(1)包括动触头导杆(11)和设置在动触头导杆(11)上的动触点(12),所述的静触头(2)包括静触头导杆(21)和设置在静触头导杆(21)上的静触点(22),动触点(12)、静触点(22)接触时,两者构成接触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关装置还包括横截面形状为U字形的第一导磁体(5),所述的第一导磁体(5)靠近接触区域设置,且其开口(52)朝向动触头导杆(11),动触头导杆(11)与静触头导杆(21)在动触点(12)、静触点(22)接触时两者相互平行。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玉兵陈志刚王炯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