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层单元体幕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12880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跨层单元体幕墙,它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竖向支承钢柱,各竖向支承钢柱的顶端通过转接件与跨层主体结构连接而底端通过预埋件与底层主体结构连接,各竖向支承钢柱从上到下间隔安装有若干单元组件,相邻两个竖向支承钢柱上处于同一高度的两个单元组件之间挂接一幕墙单元体,幕墙单元体从水平方向看介于跨层主体结构与竖向支承钢柱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承力设计合理,适应跨层主体结构位移能力强,使用安全性高,安装方便快捷,外观效果整洁、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跨层单元体幕墙,属于建筑外围护结构领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新建筑、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建筑幕墙设计日益多样化。对于跨层位置幕墙,其常规做法是采用框架式幕墙,通过荷载、截面参数、力学模型的计算和调整,使立柱强度值和挠度值满足国家规范的限值要求,实现钢立柱或钢铝组合立柱纵截面的结构设计,使大跨度立柱满足结构设计要求。但是,框架式幕墙现场施工工作量大,安装工序多,控制点多,不利于实现工期控制,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层单元体幕墙,其结构承力设计合理,适应跨层主体结构位移能力强,使用安全性高,安装方便快捷,外观效果整洁、美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跨层单元体幕墙,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竖向支承钢柱,各竖向支承钢柱的顶端通过转接件与跨层主体结构连接而底端通过预埋件与底层主体结构连接,各竖向支承钢柱从上到下间隔安装有若干单元组件,相邻两个竖向支承钢柱上处于同一高度的两个单元组件之间挂接一幕墙单元体,幕墙单元体从水平方向看介于跨层主体结构与竖向支承钢柱之间。所述单元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竖向支承钢柱两侧的挂耳,各挂耳挂接在固定于所述竖向支承钢柱上的螺栓上,两个挂耳共同连接有一转接承载件,转接承载件上的两个相分离的支臂分别通过螺栓与一公立柱连接。所述幕墙单元体包括两个母立柱,两个母立柱之间连接有横梁而构成矩形框架,矩形框架上安装有玻璃面板,横梁包括顶横梁、中间横梁和底横梁,其中:各母立柱与相应所述单元组件上对应的一所述公立柱相挂接。所述公立柱上安装有第一挂件,所述母立柱上安装有第二挂件,第一挂件与第二挂件之间相互挂接而实现所述公立柱与所述母立柱之间的连接。在实际设计中,一对相连接的所述公立柱与所述母立柱之间的空隙内嵌入U型件。在实际实施时,与所述跨层主体结构最接近、处于最上面的所述幕墙单元体的顶部通过固定挂件与所述跨层主体结构相挂接,其余位于处于最上面的所述幕墙单元体下面的各所述幕墙单元体的顶部通过所述单元组件挂接在所述竖向支承钢柱上。所述竖向支承钢柱背向所述跨层主体结构的一侧可安装有装饰条。对于一所述竖向支承钢柱上安装的两个所述公立柱,相离的两个所述公立柱之间的空隙可通过扣板遮挡住。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实现了超高跨层位置使用幕墙单元体的目的,与传统框架式幕墙相比,本技术结构承力设计合理,适应跨层主体结构位移能力强,使用安全性高,现场施工工作量少,安装方便快捷,有利于工期控制,且外观效果整洁、美观,可推广为流水线工业化生产,结构质量有保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纵剖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中C-C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1中D-D剖面示意图。图6是单元组件一侧的公、母立柱连接示意图。图7是单元组件另一侧的公、母立柱连接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跨层单元体幕墙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竖向支承钢柱11,各竖向支承钢柱11采用落地式连接方式,其顶端通过转接件12与跨层主体结构100连接而底端通过预埋件14与底层主体结构200连接,转接件12的一端通过螺栓13与竖向支承钢柱11固定而另一端与跨层主体结构100上的预埋件(图中未标出)固定,各竖向支承钢柱11从上到下间隔安装有若干单元组件,相邻两个竖向支承钢柱11上处于同一高度的两个单元组件之间挂接一幕墙单元体,幕墙单元体从水平方向看介于跨层主体结构100与竖向支承钢柱11之间。如图5,在实际设计中,单元组件包括设于竖向支承钢柱11两侧的挂耳32,各挂耳32挂接在固定于竖向支承钢柱11上的同一螺栓31上,两个挂耳32共同连接有一转接承载件33,转接承载件33上伸出的两个相分离的支臂分别通过螺栓34与一公立柱21连接。如图1、图5,幕墙单元体包括两个母立柱24,两个母立柱24之间连接有横梁而构成矩形框架,矩形框架上安装有玻璃面板40,横梁包括顶横梁53、中间横梁52和底横梁51,顶横梁53连接两个母立柱24的顶端,中间横梁52连接两个母立柱24的中间部位,底横梁51连接两个母立柱24的底端,其中:各母立柱24与相应单元组件上对应的一公立柱21相挂接,从而使公、母立柱21、24构成一个完整的立柱。如图5,在实际设计中,对于一竖向支承钢柱11上安装的两个公立柱21,相离的两个公立柱21之间的空隙可通过扣板60遮挡住。如图6和图7,在实际设计中,公立柱21上通过螺栓23安装有第一挂件22,母立柱24上通过螺栓26安装有第二挂件25,第一挂件22与第二挂件25之间相互挂接而实现公立柱21与母立柱24之间的连接。而在实际实施中,单元组件一侧的公、母立柱21、24之间可通过其上的第一挂件22、第二挂件25实现在平面内的水平伸缩调整,如图6所示,而单元组件另一侧的公、母立柱21、24之间的第一挂件22、第二挂件25为紧接触状态,如图7所示,用于实现限位而不能实现水平伸缩调整。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一对相连接的公立柱21与母立柱24之间的空隙内可嵌入用于承受水平荷载的非通长U型件27。在实际安装时,如图8,与跨层主体结构100最接近、处于最上面的幕墙单元体的顶部直接通过固定挂件70与跨层主体结构100相挂接,其余位于处于最上面的幕墙单元体下面的各幕墙单元体的顶部通过单元组件挂接在竖向支承钢柱11上。如图1,在实际设计中,竖向支承钢柱11背向跨层主体结构100的一侧(即竖向支承钢柱11朝向室外的一侧)安装有使竖向支承钢柱11隐藏起来的装饰条300,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际使用时,幕墙单元体自重依次通过第二挂件25、第一挂件22、公立柱21、转接承载件33、挂耳32、竖向支承钢柱11传递给跨层主体结构100和底层主体结构200。幕墙单元体承受的水平荷载依次通过公立柱21、U型件27、转接承载件33、挂耳32、竖向支承钢柱11传递给跨层主体结构100和底层主体结构200。并且,本技术单元体幕墙可通过单元组件一侧的第一挂件22和第二挂件25在平面内实现水平伸缩调整,从而可很好地适应跨层主体结构100的位移。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实现了超高跨层位置使用幕墙单元体的目的,与传统框架式幕墙相比,本技术结构承力设计合理,适应跨层主体结构位移能力强,使用安全性高,现场施工工作量少,安装方便快捷,有利于工期控制,且外观效果整洁、美观,可推广为流水线工业化生产,结构质量有保证。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其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任何基于本技术技术方案基础上的等效变换、简单替换等显而易见的改变,均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跨层单元体幕墙,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竖向支承钢柱,各竖向支承钢柱的顶端通过转接件与跨层主体结构连接而底端通过预埋件与底层主体结构连接,各竖向支承钢柱从上到下间隔安装有若干单元组件,相邻两个竖向支承钢柱上处于同一高度的两个单元组件之间挂接一幕墙单元体,幕墙单元体从水平方向看介于跨层主体结构与竖向支承钢柱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层单元体幕墙,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竖向支承钢柱,各竖向支承钢柱的顶端通过转接件与跨层主体结构连接而底端通过预埋件与底层主体结构连接,各竖向支承钢柱从上到下间隔安装有若干单元组件,相邻两个竖向支承钢柱上处于同一高度的两个单元组件之间挂接一幕墙单元体,幕墙单元体从水平方向看介于跨层主体结构与竖向支承钢柱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层单元体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竖向支承钢柱两侧的挂耳,各挂耳挂接在固定于所述竖向支承钢柱上的螺栓上,两个挂耳共同连接有一转接承载件,转接承载件上的两个相分离的支臂分别通过螺栓与一公立柱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层单元体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幕墙单元体包括两个母立柱,两个母立柱之间连接有横梁而构成矩形框架,矩形框架上安装有玻璃面板,横梁包括顶横梁、中间横梁和底横梁,其中:各母立柱与相应所述单元组件上对应的一所述公立柱相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艳春翟志超喻庆先张伟韬谭世友王军哲
申请(专利权)人:江河创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