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复合循环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7135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的污水处理复合循环池是在倒锥形结构的锥体(1)内由下自上依次设置有喷嘴(2)、混合罩(3)、喉管(4)及扩张管(5),扩张管内为第一反应区(12),环绕扩张管外部上段设置的导流板(7)与扩张管间为第二反应区(13),在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内均设有曝气管(6),导流板、扩张管与锥体的内壁间为澄清区(14),第二反应区的下部与澄清区连通,在澄清区的锥体壁上设有污泥斗(8),该污泥斗设置有排泥管(9),在澄清区的上端均布设置有多个收水槽(10),分别与环形集水槽(11)连通,在环形集水槽内设置有与外连通的排水管(15)。其集絮凝物化混凝反应过程、生化好氧缺氧反应过程及澄清泥水分离过程于一体。有效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实现了物化工艺和生化工艺的复合。(*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Sewage treatment composite circulating poo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the sewage treatment composite recycling pool is in cone inverted cone structure (1) by self is sequentially provided with a nozzle (2), (3), mixed cover pipes (4) and the expansion tube (5), the expansion tube for the first reaction zone (12), surrounded by expansion set the upper guide plate external tube (7) and the expansion tube for second reaction zone (13), aeration pipe are arranged on the first reaction zone and the second reaction zone (6), the inner wall of the guiding plate, expansion pipe and cone for clarification zone (14), and to clarify the second connected lower reaction zone the sludge bucket in a clarification area on the cone wall (8), the sludge bucket is provided with a mud pipe (9),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water distribution in the upper clarification area (10), respectively, and the annular water collecting groove (11) connected in a ring A water drain pipe (15) connected with the outside is arranged in the water collecting tank. It combines flocculation, flocculation and flocculation reaction process, biochemical aerobic anoxic reaction process and clarification of slurry separation process. The efficiency of sewage treatment is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physicochemical process and biochemical process is realiz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主要涉及的是一种污水处理复合循环池
技术介绍
污水的再生利用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重要举措。城镇是污水产生的主要源地,一般城镇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迳流污水,水中普遍含有悬浮物、需氧有机物、植物营养素——氮和磷以及病原体等。目前,国内外对污水处理总体可分为物化处理工艺、生化处理工艺和生化物化处理工艺。物化处理工艺是在污水中加入药物发生混凝反应,使胶体颗粒形成絮体,通过沉淀实现污水处理。这种处理技术虽然对污水中的悬浮物去除效果较好,但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质的去除有限,对氮和磷的去除几乎没有作用。随着国家对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这种处理技术已很少单独使用。生化处理工艺是目前常用的处理技术(A/A/O工艺),它是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厌氧、缺氧、好氧等区域,以实现不同形势的厌氧—好氧(A/O)除磷,好氧—缺氧(O/A)脱氮的目的。常用的生物化学处理工艺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化处理工艺,如氧化沟工艺和SBR法。生化物化处理工艺的目的是将物化加药混凝反应与生化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然而目前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的生化物化处理工艺虽然具有物化处理和生化处理的工艺特点,但其在污水处理中物化处理和生化处理是在流程中的各单体设施内实现的,即物化加药混凝反应是在物化处理工艺段中完成的,生化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是在生化处理工艺段中完成的,达不到物化工艺和生化工艺的复合处理的目的。另外,其处理设备仍为传统的平面布置,各单体设施之间污水的转换仍需由动力设备完成,仍然存在设备投资高,占地面积大及运行费用高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即由此产生,提出一种污水处理复合循环池,解决不能在单体设施内完成物化工艺和生化工艺的复合问题。本技术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倒锥形结构的锥体内由下自上依次设置有喷嘴、混合罩、喉管及扩张管,扩张管内为第一反应区,环绕扩张管外部上段设置的导流板与扩张管间为第二反应区,在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内均设有曝气管,导流板、扩张管与锥体的内壁间为澄清区,第二反应区的下部与澄清区连通,在澄清区的锥体壁上设有污泥斗,该污泥斗设置有排泥管,在澄清区的上端均布设置有多个收水槽,分别与环形集水槽连通,在环形集水槽内设置有与外连通的排水管。本技术构思合理,结构设计简单。集絮凝物化混凝反应过程、生化好氧缺氧反应过程及澄清泥水分离过程于一体。通过在锥体内设置扩张管和导流板形成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及澄清区,并在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内设置曝气管,使污水在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循环中得到物化混凝反应的同时得到生化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通过在澄清区内设置收泥斗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在自重作用下沉淀到收泥斗内并在水体静压下通过排泥管排出。通过在澄清区上端设置收水槽使澄清区上表面的清水收集后排出。有效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实现了物化工艺和生化工艺的复合。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1、锥体,2、喷嘴,3、混合罩,4、喉管,5、扩张管,6、曝气管,7、导流板,8、收泥斗,9、排泥管,10、收水槽,11、环形集水槽,12、第一反应区,13、第二反应区,14、澄清区,15、排水管,16、缺氧池,17、柱体。具有实施方式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下如图1所,本实施例主要由锥体1、喷嘴2、混合罩3、喉管4、扩张管5及导流板7构成,锥体1为倒锥形结构,本实施例为八边锥体结构,其内由下自上依次设置有喷嘴2、混合罩3、喉管4及扩张管5,扩张管也为倒锥形结构,环绕扩张管5外部的上段设置导流板7,该导流板为空心柱体结构,下部由柱体17支撑,柱体17之间为与澄清区14连通的通道。由此在扩张管5内形成第一反应区12,在扩张管外壁与导流板的内壁间形成第二反应区13,在导流板、扩张管及锥体的内壁间形成澄清区14。在第一反应区12和第二反应区13内均设有曝气管6,该曝气管为环形管,分别设置在扩张管5的内外壁上,与曝气装置连接。在锥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四个收泥斗8,分别设置有排泥管9,收泥斗8的作用是收集澄清区14内的悬浮物,并在水体静压下通过排泥管9排入外部的污泥池。在澄清区14的上端均布设置有多个收水槽10,呈放射线网状设置,每个收水槽均为锯齿型燕尾槽结构,一端均与导流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均与环形集水槽11连通。环形集水槽11位于锥体1上端面的内侧,与循环澄清池为一体。收水槽收集的水进入环形集水槽内后由排水管15排出。本实施例在使用时,被处理污水加入药剂后经泵前加药由喷嘴2自下而上喷射进入混合罩3混合后,由喉管4进入第一反应区12,同时第一反应区12内的曝气管6曝气,使污水在第一反应区12得到物化混凝反应的同时得到生化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完成物化工艺和生化工艺的第一次复合;由第一反应区上端溢流出的污水进入环绕第一反应区设置的第二反应区13内形成水力循环,同时第二反应区13内的曝气管6曝气,使污水在第二反应区13得到再次物化混凝反应的同时再次得到生化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完成物化工艺和生化工艺的第二次复合。第二反应区处理后的一部分污水回流进入第一反应区、另一部分污水由第二反应区下部的通道进入倒锥盘状的澄清区内,其悬浮物在自重作用下沉淀到设置在澄清区锥壁的收泥斗8内并在水体静压下通过排泥管9排入外部的污泥池,澄清区14上表面的清水经收水槽10收集后进入环形集水槽11后由通过排水管15送入循环池下部的缺氧池16(如图2所示)。权利要求1.一种污水处理复合循环池,其特征在于在倒锥形结构的锥体(1)内由下自上依次设置有喷嘴(2)、混合罩(3)、喉管(4)及扩张管(5),扩张管内为第一反应区(12),环绕扩张管(5)外部上段设置的导流板(7)与扩张管(5)间为第二反应区(13),在第一反应区(12)和第二反应区(13)内均设有曝气管(6),导流板(7)、扩张管(5)与锥体(1)的内壁间为澄清区(14),第二反应区(13)的下部与澄清区(14)连通,在澄清区的锥体壁上设有污泥斗(8),该污泥斗设置有排泥管(9),在澄清区(14)的上端均布设置有多个收水槽(10),分别与环形集水槽(11)连通,在环形集水槽内设置有与外连通的排水管(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复合循环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锥体(1)为八边锥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复合循环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板(7)空心柱体结构,下部由柱体(17)支撑,柱体(17)之间为与澄清区(14)连通的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复合循环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管(6)为环形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复合循环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斗(8)为四个。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收水槽(10)呈放射线网状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收水槽(10)为锯齿型燕尾槽结构。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的污水处理复合循环池是在倒锥形结构的锥体(1)内由下自上依次设置有喷嘴(2)、混合罩(3)、喉管(4)及扩张管(5),扩张管内为第一反应区(12),环绕扩张管外部上段设置的导流板(7)与扩张管间为第二反应区(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水处理复合循环池,其特征在于:在倒锥形结构的锥体(1)内由下自上依次设置有喷嘴(2)、混合罩(3)、喉管(4)及扩张管(5),扩张管内为第一反应区(12),环绕扩张管(5)外部上段设置的导流板(7)与扩张管(5)间为第二反应区(13),在第一反应区(12)和第二反应区(13)内均设有曝气管(6),导流板(7)、扩张管(5)与锥体(1)的内壁间为澄清区(14),第二反应区(13)的下部与澄清区(14)连通,在澄清区的锥体壁上设有污泥斗(8),该污泥斗设置有排泥管(9),在澄清区(14)的上端均布设置有多个收水槽(10),分别与环形集水槽(11)连通,在环形集水槽内设置有与外连通的排水管(1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发鑫段有郁范金澄王建军张青森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市城市科学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