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4745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利用微小生物的捕食作用的多级活性污泥法,在维持了稳定的处理水质的同时,将实现处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剩余污泥产生量的降低。该方法具有高负荷处理有机性排水中的BOD以使其转化为分散菌体的第1生物处理工序、和将经转化的分散菌体絮凝化的同时使微小生物共存的第2生物处理工序。第2生物处理工序在pH5~6的条件下进行。或者在pH5~6的条件下进行下述剩余污泥处理工序,即,固液分离第2生物处理工序的污泥和/或第2生物处理工序的污泥,在需氧条件下分解固液分离得到的污泥的至少一部分,将处理污泥回流至第1生物处理工序和/或第2生物处理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现在希望一种可用于以生活排水、下水、食品工厂和纸浆工厂为代表 的广泛浓度范围的有机性排水的处理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特别 希望不恶化处理水质,可提高处理效率且降低剩余污泥产生量的有机性排 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有机性排水时所使用的活性污泥法由于处理水质良好、维护 容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下水处理、产业废水处理等。但是,由于活性污 泥法中的BOD容积负荷约为0.5 0.8kg/mVd左右,故需要广泛的用地面 积。由于分解的BOD的20%转化为菌体、即污泥,故产生大量的剩佘污 泥处理。关于有机性排水的高负荷处理,已知添加载体的流化床法。使用该方 法时,可以以3kg/m3/d以上的BOD容积负荷运转。但是,该方法中污泥 产生量为分解了的BOD的30%左右,比通常的活性污泥法还多。日本特公昭56-48235号公报公开了下述方法,即,首先在第一处理 槽中细菌处理有机性排水,氧化分解排水所含的有机物,转化为非凝集性 的细菌的菌体后,在第二处理槽中被固着性原生动物捕食除去。该方法能 减少剩余污泥量。在日本特/>昭62-54073号中也记载了同样的2级生物处 理。利用这些方法,可高负荷运转,也可提高活性污泥处理效率。在曰本专利第3360076号公报中,记载了下述方法,即,在这种2级 生物处理法中,从生物处理槽中排出含有原生动物的活性污泥,在反应处 理槽中进行杀菌和可溶化处理,再返回生物处理槽,由此可进一步减少剩 余污泥产生量。在曰本专利第3410699号公报中,记载了下述方法,即,通过使前一 级生物处理为载体流化床式,使后一级生物处理为多级活性污泥处理,可 进一步减少剩余污泥产生量。在该方法中,通过以BOD污泥负荷为 0.1kg-BOD/kg-MLSS/d的低负荷运转后一级的活性污泥处理,可使污泥自 我氧化,大幅降低污泥排出量。曰本特/^昭55-20649号^S^y^开了下述方法,即,首先在第一处理 槽中细菌处理有机性排水,氧化分解排水所含的有机物,转化为非凝集性 的细菌的菌体后,在第二处理槽中浮支固着性原生动物捕食除去,由此可减 少剩余污泥量。利用该方法,还可高负荷运转,也可提高活性污泥处理效 率。例如,在日本特开2000-210692号公报中,提出日本特公昭55-20649 号公报的处理方法中的原水的水质变动这一问题引起的处理性能恶化的 对策。具体列举出了"将被处理水的BOD变动调整在距平均浓度的中央值 50%以内"、"经时测定第一处理槽内和笫一处理水的水质"、"第一处理水 的水质恶化时在第 一处理槽内添加微生物制剂或接种污泥,,等方法。在日本特公昭60-23832号公报中提出了下述方法,即,使原生动物、 后生动物捕食细菌、酵母、放线菌、藻类、霉菌类或者废水处理的初沉污 泥或者剩余污泥时,通过超声波处理或机械搅拌,使上述何料的絮凝大小 小于动物的嘴。利用上述微小生物的捕食作用的多级活性污泥法已经应用于有机性 排水处理,对于不同的排水对象,可提高处理效率、减少污泥产生量。例如,利用微小动物捕食时,污泥减少效果虽然根据处理条件、排水 的水质而不同,但是可以将用标准活性污泥法产生的污泥量降低至30-70%左右。但是,污泥减少效果虽然根据处理条件、排水的水质而不同,但是可以将单槽式活性污泥法中产生的污泥量降低至一半左右。这是由于在用于 捕食细菌主体的污泥的后一级的微小生物槽中,大部分污泥不被捕食而残 留,或无法高浓度地维持与捕食有关的微小生物。而且,由于与细菌相比,进行捕食的微小生物是高等生物,故寿命长 (自我分解速度慢),这使进一步减少污泥量变得困难。微小动物不仅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的也通过卵进行增殖。这种代表 性的后生动物中有轮虫类。这种微小动物被认为对污泥减少有贡献,但并 不是经常处于增殖状态(可产卵状态),孵化后经十几天即不产卵,再过 十几天后达到寿命而死亡。当这些微小动物占优势时,即使产卯,在充足 量的成虫存在、或污泥的大部分光是粪块而成为斜料的细菌少时,有时无 法孵化,因此有时槽内的微小动物一^^死亡。这种后生动物的特点使得难 于在利用微小动物的活性污泥法中长期稳定并维持低污泥产生量。在利用细菌的自我消化的多级活性污泥法中,不论何种细菌状态(分 散状态、絮凝、丝状),与标准活性污泥法相比,均可降低50%左右的污泥产生量。但是,为了获得50%的污泥减少量,需要在进行自我消化的生物处理槽中将污泥滞留时间设定得长些,为此如果导入膜分离装置,则膜 的维护费用将抵消污泥减少带来的操作费用的削减。因此,为了利用已经设置的曝气槽以低操作成本达成50%以上的污泥 减少率,微小动物的利用是有效的,为了使其稳定地进行,在前一级的生 物处理槽中,需要稳定地生成易被微小动物捕食的细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和装置,其中在利 用微小生物的捕食作用的多级活性污泥法中,在维持稳定的处理水质的同 时实现处理效率的进一 步提高和剩余污泥产生量的降低。第1方面涉及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 有高负荷处理有机性排水中的BOD以使其转化为分散菌体的第1生物处 理工序、和将经转化的分散菌体絮凝化的同时使微小生物共存的第2生物 处理工序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和装置中,该笫2生物处理工序在pH5 ~6的条件下进行。第2方面涉及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具 有高负荷处理有机性排水中的BOD以使其转化为分散菌体的第1生物处 理工序、和将经转化的分散菌体絮凝化的同时使微小生物共存的第2生物 处理工序的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中,具有固液分离该第2生物处理 工序的污泥和/或第2生物处理工序的污泥、在需氧条件下分解得到的污泥 的至少一部分的剩余污泥处理工序,将该剩余污泥处理工序的处理污泥回 流至所述第1生物处理工序和/或笫2生物处理工序,该剩余污泥处理工序 在pH5-6的条件下进行。第3方面涉及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 有机性排水导入第一生物处理工序,通过非凝集性细菌进行生物处理,将 含有来自该第一生物处理工序的非凝集性细菌的处理水导入第二生物处 理工序进行活性污泥处理的生物处理方法和装置中,固液分离该第二生物 处理工序的污泥、或该第二生物处理工序的污泥,在厌氧处理工序中导入 固液分离得到的污泥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厌氧处理,将该厌氧处理工序的 处理物回流至所述第一生物处理工序和/或第二生物处理工序。笫4方面涉及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 有机性排水导入第一生物处理工序,通过非凝集性细菌进行生物处理,将 含有来自该第一生物处理工序的非凝集性细菌的处理水导入第二生物处 理工序进行活性污泥处理的生物处理方法中,固液分离该第二生物处理工 序的污泥、或该第二生物处理工序的污泥,在需氧处理工序中导入固液分 离得到的污泥的至少一部分,在需氧条件下氧化,在厌氧处理工序中导入 该需氧处理工序的处理物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厌氧处理,将该厌氧处理工 序的处理物回流至选自所述第一生物处理工序、第二生物处理工序和需氧 处理工序中的1道以上的工序。第5方面涉及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和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有机性排水的生物处理装置,该装置具有: 高负荷处理有机性排水中的BOD以使70%以上的BOD转化为分散菌体的第1生物处理槽,和 在将转化后的分散菌体絮凝化的同时使微小生物共存的第2生物处理槽, 该装置的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 1生物处理槽中的处理在pH6~8的条件下进行,所述第2生物处理槽中的处理在pH5~6的条件下进行。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岛繁树依田元之
申请(专利权)人:栗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