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泉水鱼人工繁殖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562943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5 1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泉水鱼人工繁殖的方法,步骤是:1)筛选成熟、活力的泉水鱼作为亲本;2)亲本培育:a)选择室外水泥池作为培育池;b)采用脑垂体肌肉注射结合水位调节刺激促进亲本性腺发育,进行培育;3)人工催产:4月中旬水温达到后,拉网挑选发育成熟亲本,采用两针注射法进行人工催产;4)人工采卵:进行活体采精卵;5)人工授精:对精卵个体进行人工授精;6)人工孵化:将受精卵用孵化用水进行清洗,加入滑石粉或鲜牛奶脱粘,清洗干净,倒入尤先科孵化框,孵化后挑出死卵;待鱼苗卵黄囊消失平游后,移出孵化设备,转入苗种培育缸培育。方法易行,操作简便,其受精率和孵化率高,成活率和饵料利用率高,生长速度较野生个体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生野生动物种质资源保护
,更具体涉及一种泉水鱼人工繁殖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泉水鱼自然种群恢复及人工保种。
技术介绍
泉水鱼Pseudogyrincheilusprocheilus(SauvageetDabry),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泉水鱼属,地方名:泉水鱼、油鱼。栖息于江河流速较大的水域中下层,喜欢生活于山溪和具流水的岩洞,以及江河有泉源的地方。常以口在江底岩石上刮食附着的动植物及其它有机物质,很少进入地层为污泥的静水水体中,生殖季节游向上游产卵。一般长至重1-1.5公斤始达性成熟。产卵时间约在3-4月,卵产于石缝或石洞中。泉水鱼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水系,在贵州分布于乌江、北盘江、赤水河、松坎河。属于乌江贵州江段有重要经济价值鱼类。生活在江河溪涧的流水中及有泉源的溪流中,是一种中下层鱼类,3-4月份向上洄游产卵于石缝或石洞中(《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泉水鱼适宜生境日趋萎缩,种质资源受到破坏,资源量下降趋势明显。随着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各种养殖方式的日趋成熟,以及我国对水生生态健康保护的日益重视,采用人工繁殖技术保护泉水鱼资源成为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由于泉水鱼生长缓慢,资源量锐减,雌鱼绝对怀卵量小,雌雄个体无明显第二性征,河流连续性破坏导致种质资源恢复难度增加。2010-2015年,通过多种方式亲本培育和人工催产繁殖试验探索,研究出一种成熟、高效的泉水鱼亲鱼培育和人工催产技术,提高了受精卵、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泉水鱼人工繁殖方法,方法易行,操作简便,亲鱼具有稳定的产卵量和排精量,其受精率和孵化率高,所得子代苗种鱼体健壮、匀称,成活率和饵料利用率高,生长速度较野生个体快。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一种泉水鱼人工繁殖的方法,其步骤是:1)筛选成熟、活力强的泉水鱼作为亲本;筛选体长18-30cm,2-3龄泉水鱼作为亲本;2)亲本强化培育:a)选择长宽高15×25×1.3m室外水泥池作为培育池,微流水环境培育,补水量2.5-3.5m3/h,培育密度为80-100尾/池,池底采用砾石、鹅卵石,自进水口至出水口以24-26°坡度铺设,厚度为28-32cm;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面包虫、生菜等多种饵料源;自3月中旬开始,采用1kw污水泵进行流水刺激,每周2-3次,每次3-5小时;b)自3月底4月初,采用脑垂体肌肉注射结合水位调节刺激促进亲本性腺发育。拉网检查发育情况,挑选肥满度较好的个体进行强化培育,0.1g/kg脑垂体肌肉注射缓释促性腺发育;水温达15-17℃后,增加冲水刺激频率,2天一次,每次3-5小时,每周进行一次水位调节刺激,水位变幅为0.5-0.8m;3)人工催产:4月中旬水温达到15-17℃后,拉网挑选发育成熟亲本,采用两针注射法进行人工催产。第一针11:00注射3μg/kg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A2),第二针21:30注射500单位/kg高效催产剂(鲑鱼激素),雄鱼根据第二针注射前精液挤出量同等、减半或不注射;注射催产药物后亲本混养在催产池,催产池水深0.7-0.9m,池深1.2-1.4m,1kw污水泵平池冲水,出水管上方用3×4m木框遮阳网覆盖,防止亲本跳出催产池;4)人工采卵:第二针注射500单位/kg高效催产剂(鲑鱼激素)后9-11h开始观察亲本状态,每2小时拉网采用腹部节律挤压检查一次,进行活体采精卵;5)人工授精:对能猜到精卵个体进行人工授精,先采卵后将精液挤于卵上,挤压2-4次卵1滴精液,用羽毛顺时针轻柔搅拌1-2分钟,进行人工授精;6)人工孵化:将受精卵用孵化用水进行2-3次清洗,第一次清洗时加入滑石粉或鲜牛奶脱粘,待清洗干净,卵粒不粘连后,倒入尤先科孵化框或木质孵化框孵化,孵化密度为3000-4000粒/m3,孵化22-26h后及时挑出死卵;待鱼苗卵黄囊消失平游后,移出孵化设备,转入一级苗种培育缸培育。水温为17-19℃时,孵化出膜时间为100-110h,水温为20-23℃时,孵化出膜时间为81-94h。所述的步骤2中a采用雌雄混养方式培育,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高龙牌黄颡鱼成鱼料)、面包虫、青菜(生菜、莴苣叶等)等多种饵料源;所述的面包虫一般指黄粉虫,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在昆虫分类学上隶属于鞘翅目,拟步行虫科,粉甲虫属(拟步行虫属)。原产北美洲,50年代从苏联引进中国饲养,黄粉虫干品含脂肪30%,含蛋白质高达50%以上,此外还含有磷、钾、铁、钠、铝等常量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因干燥的黄粉虫幼虫含蛋白质40%左右、蛹含57%、成虫含60%,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1.具有稳定的催产孵化率:一般情况下,泉水鱼雌性个体性腺发育较雄鱼早,个体间差异显著,性腺发育不同步,雌鱼绝对怀卵量低,且受精卵、孵化率和成活率都低,雌雄个体无明显第二性征差异,规模化育种困难。本专利技术结合泉水鱼生物学和繁殖生态学特性,采用人工调控手段,进行人工催产繁育,其催产率达60%,受精卵达80%,孵化率达85%,完全适用于苗种规模化生产,从而用于泉水鱼种质资源保护及其自然种群恢复。2.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专利技术通过多种人工调控技术,解决了第二性征不明显、雌雄发育不同步等难题,能保证人工繁育的顺利进行,方法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3.人工繁育苗种具有的优势明显:1)鱼苗体格健壮、匀称,成活率高,饵料利用率高;2)生长速度较野生个体快,在自然环境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3)鱼苗抗病能力较强,易于人工驯化,经5个月培育,苗种体长可达到3-5cm,符合人工放流要求,有利于自然种群的维持和恢复。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泉水鱼人工繁殖的方法,其步骤是:1)筛选成熟、活力强的泉水鱼作为亲本;筛选体长18或20或23或25或28或30cm,2或3或3以上的龄泉水鱼作为亲本;2)亲本强化培育:a)选择长宽高15×25×1.3m室外水泥池作为培育池,微流水环境培育,补水量2.5或3或3.5m3/h,培育密度为80或90或100尾/池,池底采用砾石、鹅卵石,自进水口至出水口以24或25或26°坡度铺设,厚度为28或29或30或31或32cm;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高龙牌黄颡鱼成鱼料)、面包虫、青菜(生菜、莴苣叶等)等多种饵料源;自3月中旬开始,采用1kw污水泵进行流水刺激,每周2或3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泉水鱼人工繁殖的方法,其步骤是:1)筛选成熟、活力的泉水鱼作为亲本,筛选体长18-30cm,2-3龄泉水鱼作为亲本;2)亲本培育:a) 选择长宽高15×25×1.3m室外水泥池作为培育池,流水环境培育,补水量2.5-3.5m³/h,培育密度为80‑100尾/池,池底采用砾石、鹅卵石,自进水口至出水口以24-26°坡度铺设,厚度为28-32cm;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面包虫、生菜饵料源;自3月中旬开始,采用1kw污水泵进行流水刺激,每周2-3次,每次3-5小时;b)自3月底4月初,采用脑垂体肌肉注射结合水位调节刺激促进亲本性腺发育,挑选个体进行培育,0.1g/kg脑垂体肌肉注射缓释促性腺发育;水温达15-17℃后,增加冲水刺激频率,2天一次,每次3-5小时,每周进行一次水位调节刺激,水位变幅为0.5‑0.8m;3)人工催产:4月中旬水温达到15-17℃后,拉网挑选发育成熟亲本,采用两针注射法进行人工催产,第一针11:00注射3μg/kg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第二针21:30注射500单位/kg高效催产剂,雄鱼根据第二针注射前精液挤出量同等、减半或不注射;注射催产药物后亲本混养在催产池,催产池水深0.7-0.9m,池深1.2-1.4m,1kw污水泵平池冲水,出水管上方用3×4m木框遮阳网覆盖;4)人工采卵:第二针注射500单位/kg高效催产剂鲑鱼激素后9-11h开始观察亲本状态,每2小时拉网采用腹部节律挤压检查一次,进行活体采精卵;5)人工授精:对精卵个体进行人工授精,先采卵后将精液挤于卵上,挤压2‑4次卵1滴精液,用羽毛顺时针轻柔搅拌1‑2分钟,进行人工授精;6)人工孵化:将受精卵用孵化用水进行2‑3次清洗,第一次清洗时加入滑石粉或鲜牛奶脱粘,清洗干净,卵粒不粘连后,倒入尤先科孵化框或木质孵化框孵化,孵化密度为3000‑4000粒/m³,孵化22-26h后挑出死卵;待鱼苗卵黄囊消失平游后,移出孵化设备,转入一级苗种培育缸培育,水温为17‑19℃时,孵化出膜时间为100‑110h,水温为20‑23℃时,孵化出膜时间为81‑94h。...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泉水鱼人工繁殖的方法,其步骤是:
1)筛选成熟、活力的泉水鱼作为亲本,筛选体长18-30cm,2-3龄泉水鱼作为亲本;
2)亲本培育:
a)选择长宽高15×25×1.3m室外水泥池作为培育池,流水环境培育,补水量2.5-
3.5m3/h,培育密度为80-100尾/池,池底采用砾石、鹅卵石,自进水口至出水口以24-26°坡
度铺设,厚度为28-32cm;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面包虫、生菜饵料源;自3月中旬开始,采用
1kw污水泵进行流水刺激,每周2-3次,每次3-5小时;
b)自3月底4月初,采用脑垂体肌肉注射结合水位调节刺激促进亲本性腺发育,挑选个
体进行培育,0.1g/kg脑垂体肌肉注射缓释促性腺发育;水温达15-17℃后,增加冲水刺激
频率,2天一次,每次3-5小时,每周进行一次水位调节刺激,水位变幅为0.5-0.8m;
3)人工催产:4月中旬水温达到15-17℃后,拉网挑选发育成熟亲本,采用两针注射法
进行人工催产,第一针11:00注射3μg/kg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第二针21:30注射500单
位/kg高效催产剂,雄鱼根据第二针注射前精液挤出量同等、减半或不注射;注射催产药物
后亲本混养在催产池,催产池水深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宝银郑海涛杨焱梁银栓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