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药液转移器包括依次联通的瓶塞穿刺器、第一输液软管、接头、第二输液软管和药袋穿刺器;瓶塞穿刺器一端设有硬质管;药袋穿刺器一端设有硬质管;接头包括外接头和内接头;所述内接头、外接头上均设有硬质管;第一输液软管的两端分别套接在瓶塞穿刺器和外接头的硬质管上;第二输液软管的两端分别套接在药袋穿刺器和内接头的硬质管上;硬质管外径为D1,第一、第二输液管的内径均为D2;其中,D2≤D1≤D2+1.5mm,第一、第二输液软管的内壁、硬质管外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均为0.2-10μ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具有使用安全、密封性良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输液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
技术介绍
输液又名打点滴或者挂水,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现有的输液设备中,为了防止空气进入输液管,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本体上的硬质管和输液软管通常采用胶水粘接和密封,在使用过程中,一旦胶被药液溶解,胶会随药液进入血管,给人们安全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安全、密封性良好的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所述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包括依次联通的瓶塞穿刺器、第一输液软管、接头、第二输液软管和药袋穿刺器;所述瓶塞穿刺器一端设有穿刺针头、另一端设有硬质管;所述药袋穿刺器一端设有穿刺针头、另一端设有硬质管;所述接头包括外接头、以及与外接头螺接的内接头;所述内接头一端设有硬质管,另一端与外接头螺接且联通;所述外接头一端设有硬质管,另一端与内接头螺接且联通;所述第一输液软管一端套接在瓶塞穿刺器的硬质管上,另一端套接在外接头的硬质管上;所述第二输液软管一端套接在药袋穿刺器的硬质管上,另一端套接在内接头的硬质管上;所述硬质管的外径为D1,所述第一输液软管、第二输液管的内径均为D2;其中,D2≤D1≤D2+1.5mm,所述第一输液软管和第二输液软管的内壁的十点平均粗糙度均为0.2-10μm;所述硬质管外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0.2-10μm。本技术中,优选的方案为D1=D2+1mm。本技术中,优选的方案为所述输液软管内壁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2-10μm;所述硬质管外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2-10μm。本技术中,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硬质管为硬质塑料管。本技术中,优选的方案为所述输液软管为PVC管、EVA管或硅胶管。本技术中,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一输液软管上还设有软管夹。本技术中,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第二输液软管上还设有止流夹。本技术中,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穿刺针头设有互不联通的液体通道和气体通道;所述瓶塞穿刺器上还设有进气孔、以及用于密封进气孔的进气塞;所述气体通道一端与进气孔联通,另一端位于穿刺针头的针尖处并与外界联通。本技术中,优选的方案为所述瓶塞穿刺器的穿刺针头上套接有保护套;所述药袋穿刺器的穿刺针头上套接有保护套。本技术中,优选的方案为所述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还包括用于密封内接头的密封接头,所述密封接头一端为与内接头相匹配的螺接端、另一端为密封端。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上述结构的设计,输液软管的内径略小于硬质管的外径,当输液软管套节于硬质管上时,输液软管受到硬质管的挤压产生形变,加上输液管内壁和硬质管外表面的粗糙度的选择,使得二者表面接近光滑,这样在套接时会将输液软管与硬质管之间的空气挤走,管内外的空气将硬质管和输液软管很好的压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封性良好的输液管路;同时由于硬质管和输液软管之间没有空气,使得二者贴附紧密,在不进入空气的情况下不会脱落,结构稳定;此外,该结构中并未采用任何的胶水,在使用中不会存在胶水进入血管的风险,使用安全。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实施例。图1是实施例1的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的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瓶塞穿刺器;10、穿刺针头;11、硬质管;12、进气塞;2、第一输液软管;3、接头;30、内接头;31、外接头;4、第二输液软管;5、药袋穿刺器;6、软管夹;7、止流夹;8、密封接头。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所述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包括依次联通的瓶塞穿刺器1、第一输液软管2、接头3、第二输液软管4和药袋穿刺器5;所述瓶塞穿刺器一端设有穿刺针头10、另一端设有硬质管11;所述药袋穿刺器一端设有穿刺针头10、另一端设有硬质管11;所述接头包括外接头31、以及与外接头螺接的内接头30;所述内接头一端设有硬质管11,另一端与外接头螺接且联通;所述外接头一端设有硬质管,另一端与内接头螺接且联通;所述第一输液软管一端套接在瓶塞穿刺器的硬质管上,另一端套接在外接头的硬质管上;所述第二输液软管一端套接在药袋穿刺器的硬质管上,另一端套接在内接头的硬质管上;所述硬质管的外径为D1,所述第一输液软管、第二输液管的内径均为D2;其中,D2≤D1≤D2+1.5mm,所述第一输液软管和第二输液软管的内壁的十点平均粗糙度均为0.2-10μm;所述硬质管外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0.2-10μm。采用上述结构的设计,输液软管的内径略小于硬质管的外径,当输液软管套节于硬质管上时,输液软管受到硬质管的挤压产生形变,加上输液管内壁和硬质管外表面的粗糙度的选择,使得二者表面接近光滑,这样在套接时会将输液软管与硬质管之间的空气挤走,管内外的空气将硬质管和输液软管很好的压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封性良好的输液管路;同时由于硬质管和输液软管之间没有空气,使得二者贴附紧密,在不进入空气的情况下不会脱落,结构稳定;此外,该结构中并未采用任何的胶水,在使用中不会存在胶水进入血管的风险,使用安全。本技术的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中,输液管内壁以及硬质管外表面的十点粗糙度可以采用《JISB0601》标准中记载的测定粗糙度的方案进行检测;选用十点平均粗糙度为0.2-10μm的材质,使得材料表面接近光滑,这样能够避免材料粗糙时,表面的空隙中会存在空气而导致的连接不紧密和密封效果差的情况。为了使硬质管与输液软管的连接更好,同时节约成本,并且也便于开模,D1=D2+1mm。为了使输液软管与硬质管之间存在足够大的摩擦力,所述输液软管内壁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2-10μm;所述硬质管外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2-10μm。本技术的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中,硬质管的材料可选用输液常用的硬质材料。本技术的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中,硬质管的材料可选用输液常用的软管,如PVC管、EVA管或硅胶管。进一步优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包括依次联通的瓶塞穿刺器、第一输液软管、接头、第二输液软管和药袋穿刺器;所述瓶塞穿刺器一端设有穿刺针头、另一端设有硬质管;所述药袋穿刺器一端设有穿刺针头、另一端设有硬质管;所述接头包括外接头、以及与外接头螺接的内接头;所述内接头一端设有硬质管,另一端与外接头螺接且联通;所述外接头一端设有硬质管,另一端与内接头螺接且联通;所述第一输液软管一端套接在瓶塞穿刺器的硬质管上,另一端套接在外接头的硬质管上;所述第二输液软管一端套接在药袋穿刺器的硬质管上,另一端套接在内接头的硬质管上;所述硬质管的外径为D1,所述第一输液软管、第二输液管的内径均为D2;其中,D2≤D1≤D2+1.5mm,所述第一输液软管和第二输液软管的内壁的十点平均粗糙度均为0.2‑10μm;所述硬质管外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0.2‑10μ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性使用无菌药
液转移器包括依次联通的瓶塞穿刺器、第一输液软管、接头、第二输液软管和
药袋穿刺器;所述瓶塞穿刺器一端设有穿刺针头、另一端设有硬质管;所述药
袋穿刺器一端设有穿刺针头、另一端设有硬质管;所述接头包括外接头、以及
与外接头螺接的内接头;所述内接头一端设有硬质管,另一端与外接头螺接且
联通;所述外接头一端设有硬质管,另一端与内接头螺接且联通;所述第一输
液软管一端套接在瓶塞穿刺器的硬质管上,另一端套接在外接头的硬质管上;
所述第二输液软管一端套接在药袋穿刺器的硬质管上,另一端套接在内接头的
硬质管上;所述硬质管的外径为D1,所述第一输液软管、第二输液管的内径均
为D2;其中,D2≤D1≤D2+1.5mm,所述第一输液软管和第二输液软管的内壁
的十点平均粗糙度均为0.2-10μm;所述硬质管外表面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
0.2-10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其特征在于:
D1=D2+1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输液软管内壁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2-10μm;所述硬质管外表面的十点平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清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德米医用设备有限公司,张清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