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的废水治理和中水回用装置存在的易堵塞、耗能高、处理效率低的问题,公开了一种新的组合式曝气生物滤池,它包括池体(1),其特征是池体(1)中设有厌氧区(22)、好氧区(23)、清水区(24),在厌氧区(22)与好氧区(23)之间安装有使二者相隔又相通的隔层钢板网(5),在好氧区(23)与清水区(24)之间安装有使二者相隔又相通的排水帽承托层(11);在与厌氧区(22)相对应的池体(1)上设有与厌氧区(22)相通的排泥管(19)、废水进水管口(2)、进气管口(17),在与好氧区(23)相对应的池体(1)上设有与好氧区(23)相对应的反冲进气管口(6)、曝气进气管口(8),在与清水区(24)相对应的池体(1)上设有与清水区(24)相通的反冲洗进水口(13)、出水管口(16),具有结构简单,不易堵塞和节能高效的优点。(*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尤其是一种厌氧和好氧生物处理、过滤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组合式曝气生物滤池。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废水治理和中水回用的曝气生物滤池是污水一级净化装置,长期以来采用的生物载体是比重大于1的陶粒、岩粒、砂粒,废水在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前必须先进行预处理,去除污水中大量悬浮物。采用陶粒、岩粒、砂粒的生物载体阻力大,易堵塞,曝气量及反冲洗气量大,反冲洗频率快,耗能高;一级曝气生物滤池对废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处理效率相对不高,特别是可生化性相对差的废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废水治理和中水回用装置存在的易堵塞、耗能高、处理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新的组合式曝气生物滤池。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曝气生物滤池,包括池体1,其特征是池体1中设有厌氧区22、好氧区23、清水区24,在厌氧区22与好氧区23之间安装有使二者相隔又相通的隔层钢板网5,在好氧区23与清水区24之间安装有使二者相隔又相通的排水帽承托层11;在与厌氧区22相对应的池体1上设有与厌氧区22相通的排泥管19、废水进水管口2、进气管口17,在与好氧区23相对应的池体1上设有与好氧区23相对应的反冲进气管口6、曝气进气管口8,在与清水区24相对应的池体1上设有与清水区24相通的反冲洗进水口13、出水管口16。所述的厌氧区22中安装有进水布水器3、厌氧区空气搅动布气器18、厌氧区生物载体4,进水布水器3上设有出水孔,其进水端与废水进水管口2相连,厌氧区空气搅动布气器18的进气端与进气管口17相连。在与厌氧区22相对应的池体1上设有厌氧区检修人孔20。所述的好氧区23中安装有布气器7、微孔曝气器9和悬浮生物载体10,布气器7的进气端与反冲进气管口6相连,微孔曝气器9的进气端与曝气进气管口8相连。在与好氧区23相对应的池体1上设有好氧区检修人孔21。在所述的排水帽承托层11上安装有排水帽12。在所述的清水区24中安装有反冲水布水器14和出水溢流堰15,反冲水布水器14与反冲洗进水口13相连,出水溢流堰15的出口与出水管口16相连。隔层钢板网5可为双层8目不锈钢网。好氧区生物载体10可为悬浮性生物载体,如采用直径为3~6毫米、容重为80公斤/m3的不易破碎的增强发泡塑料滤珠。厌氧生物载体4可为聚烯烃类高蜜度材质的立体弹性丝条。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采用组合技术,能使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及过滤在同一池体内完成多级净化。2、克服了传统的预沉池、厌氧池、曝气生物滤池繁杂工艺链,使废水净化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化、自动化。3、具有占地面积小、能耗低的优点。4、利用厌氧生物处理中的高浓度污泥为接触介质,可截留进水中的大量悬浮物,节省预沉池。5、厌氧生物区的补充污泥由好氧区生物处理中的剩余污泥经钢板网孔自动回流到厌氧生物区,完成废水的厌氧水解酸化,节省回流泵和能耗。6、本技术的好氧区生物载体采用悬浮增强发泡塑料滤珠,材质轻,承托层材料费用少,发泡塑料滤珠阻力小,曝气和反冲气量少,反冲洗简易,不堵塞。7、本技术还具有运行稳定,管理操作简便,可实现无人值守的优点。8、本技术比传统曝气生物滤池对有机物的去除率高出10~20个百分点,对氨氮去除率高出30~40个百分点。9、适用性广泛,不仅适用于城市生活废水、工业废水的处理,而且适用于城市生活废水、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图中1为组合式曝气生物滤池池体,2为废水进水管口,3为进水布水器,4为厌氧区生物载体,5为厌氧区和好氧区隔层钢板网,6为好氧区反冲进气管口,7为反冲布气器,8为好氧区曝气进气管口,9为微孔曝气器,10为好氧区悬浮生物载体,11为排水帽承托层,12为排水帽,13为好氧区反冲洗进水口,14为反冲水布水器,15为出水溢流堰,16为出水管口,17为厌氧区进气管口,18为厌氧区空气搅动布气器,19为排泥管口,20为厌氧区检修人孔,21为好氧区检修人孔,22为厌氧区,23为好氧区,24为清水区。一种组合式曝气生物滤池,包括由钢筋混凝土或钢板制成的池体1,池体1的外壁上从下至上分别安装有排泥管口19,厌氧区22进气管口17,进水管口2,厌氧区检修人孔20,好氧区23反冲进气管口6,好氧区曝气进气管口8,好氧区检修人孔21,清水区24反冲洗进水口13,出水管口16;池体1中设有厌氧区22、好氧区23、清水区24,在厌氧区22与好氧区23之间安装有使二者相隔又相通的隔层钢板网5(可采用双层8目不锈钢网),在好氧区23与清水区24之间安装有使二者相隔又相通的排水帽承托层11,在排水帽承托层11上安装有排水帽12;排泥管19、废水进水管口2、进气管口17均安装在与厌氧区22相对应的池体1,反冲进气管口6、曝气进气管口8安装在与好氧区23相对应的池体1上,反冲洗进水口13、出水管口16则安装在与清水区24相对应的池体1上。在厌氧区22中从下至上依次安装有厌氧区空气搅动布气器18、进水布水器3、厌氧区生物载体4(可采用聚烯烃类高蜜度材质的立体弹性丝条,并利用上、下支架25、26固定在厌氧区22中),进水布水器3上设有出水孔,其进水端与废水进水管口2相连,厌氧区空气搅动布气器18的进气端与进气管口17相连。在好氧区23中从下至上依次安装有布气器7、微孔曝气器9和悬浮生物载体10(可采用悬浮性生物载体,如采用直径为3~6毫米、容重为80公斤/m3的不易破碎的增强发泡塑料滤珠),布气器7的进气端与反冲进气管口6相连,微孔曝气器9的进气端与曝气进气管口8相连。在清水区24中安装有反冲水布水器14和出水溢流堰15,反冲水布水器14与反冲洗进水口13相连,出水溢流堰15的出口与出水管口16相连。本技术的废水处理过程为废水由废水进水管口2进入池体1内腔组合式曝气生物滤池厌氧区22内,通过布水器3均匀布水向上流进厌氧区固定的生物载体4中,厌氧区生物载体4为中心绳牵着的立体弹性丝条,由上下固定支架25、26悬挂,厌氧区底部安装空气搅动布气器18,防止生物污泥结块和压实;废水经过厌氧水解酸化处理后穿过隔层钢板网5上升到好氧区23,隔层钢板网5由双层8目不锈钢网和钢骨架制成,作用为防止好氧区生物载体10进入厌氧区并使好氧区生物剩余污泥从网孔中下沉到厌氧区,好氧区23由下而上布置反冲布气器7和微孔曝气器8及悬浮生物载体10;反冲布气器7由主管、支管、释放器组成,释放器不仅提供所需反冲气量,而且能防止好氧区生物载体10进入供气管内。好氧区顶部安装排水帽承托板11和排水帽12,废水经好氧区处理净化后上升至清水区24,在清水区24安装对好氧区生物载体10进行反冲洗的反冲洗布水器13,反冲洗布水器13由主管、穿孔支管制成,清水区上部安装出水溢流堰15,池体1外安装出水管口16。处理净化后废水从出水溢流堰15流入出水管口16排出。本实施例中的各相关零部件均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使用过程中的进水、曝气、反冲洗进水、进气、空气搅动、排泥均可采用自动控制,且易于实现。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式曝气生物滤池,包括池体(1),其特征是池体(1)中设有厌氧区(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曝气生物滤池,包括池体(1),其特征是池体(1)中设有厌氧区(22)、好氧区(23)、清水区(24),在厌氧区(22)与好氧区(23)之间安装有使二者相隔又相通的隔层钢板网(5),在好氧区(23)与清水区(24)之间安装有使二者相隔又相通的排水帽承托层(11);在与厌氧区(22)相对应的池体(1)上设有与厌氧区(22)相通的排泥管(19)、废水进水管口(2)、进气管口(17),在与好氧区(23)相对应的池体(1)上设有与好氧区(23)相对应的反冲进气管口(6)、曝气进气管口(8),在与清水区(24)相对应的池体(1)上设有与清水区(24)相通的反冲洗进水口(13)、出水管口(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金山,胡存明,陈竹英,侯炳浩,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江南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南京龙源环保有限公司,侯金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