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复合型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4049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复合型污水处理装置,涉及污水处理设备。由壳体内部依次分割为化泥池、调节池、清水池和净水处理池四部分组成。污水进入化泥池,从另一端的侧滤板流出;进入内设液位传感器和污水泵的调节池;然后泵入内设有净水块的净水处理池,净水处理池与清水池之间设有溢水坝,经生物处理的回用水通过溢水坝流入清水池内泵出待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沉淀、过滤、曝气、生物膜处理为一体,结构紧凑、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可广泛用于小城镇、郊区、农村的各种污水处理。(*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源,控制污水排放工作,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应该紧抓不放。但是,至今为止,许多小城镇、郊区居民点和广大农村地区,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特别是养猪、养鸡场的冲洗污水,还没有纳入污水处理系统,也没有建立污水处理厂,这些污水基本上都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当这些污水进入河道时,就造成了水体污染。而农田灌溉,果园、花木浇水、清洗车辆和小企业的冷却用水等,使用的却是自来水或河道清水。目前,用于污水处理的装置的种类繁多,有的采用好氧厌氧生物装置;有的采用化学净化装置;也有的采用机械过滤装置等。上述装置虽然处理效果都不错,但对于小城镇、郊区居民点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零散污染水源的处理投资太大,不经济。本专利技术人拥有的技术专利“沉淀、过滤和曝气三合一水处理器”(ZL99 2 26559.2),首先采用侧滤技术,即将过滤过程中水流方向设计成与重力成一定角度,水流从侧面滤出的目的是固体物质不容易在滤料上堆积,从而不会影响过滤的继续进行,同时滤出的水流是以水滴或水膜的形式离开滤料的,这样水流与空气就有了充分的接触,从而产生了曝气的效果。该技术去除悬浮物的效果特别好,而且规格多、成本低,但对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率较低。本专利技术人还拥有另一个技术专利“一种新型生物滤水装置”(ZL992 26703.X),是根据生态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特点,设计的一种推流式生物滤池,依靠在生态混凝土上发生的化学、物理、物理化学及逐渐形成的生物化学作用,清除和降解污染物质,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显然,该技术清除和降解溶解性污染物质的效果特别好,而且安装、维护简便。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既具有良好的悬浮物去除特点,又具有清除溶解性污染物能力的,结构简单,操作维护简便的污水处理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复合型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化泥池、侧滤板、液位传感器、调节池、污水泵、清水池、清水泵、溢水坝、净水块、净水处理池、通气隔层、通风排泥口、污水喷嘴、净水出口管、冲刷管、盖板、进口管、壳体、挡泥板。壳体顶部可以设有盖板,也可以敞开。盖板上设有4-8个排泥或通风用的窗口。壳体内部依次分割为化泥池、调节池、清水池和净化池四部分。化泥池一端设有污水进口管,另一端与调节池之间的隔板的上部设有侧滤板,化泥池内还设有中间有通道的挡泥板。化泥池隔壁的调节池内设有液位传感器,调节池底部还设有污水泵,污水泵的出水管分别设有将污水泵入净化池的污水喷嘴和冲洗侧滤板滤网的冲刷管。调节池隔壁的清水池内设有清水泵,清水泵与净水出口管相连接,将处理好的清水排出回用。清水池与净水处理池之间设有溢水坝、它们的上部设有通气隔层,净水处理池内设有净水块。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结构紧凑、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本技术将沉淀、过滤、曝气、生物膜处理复合在一个装置中,而且前后次序的安排设计和通气隔层的设计满足了工艺要求,特别是调节池内设有的液位传感器能根据液位的高、低自动控制污水泵的开、停,而污水泵与清水池内的清水泵的联动,使操作简单方便。附图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复合型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化泥池1、侧滤板2、液位传感器3、调节池4、污水泵5、清水池6、清水泵7、溢水坝8、净水块9、净水处理池10、通气隔层11、窗口12、污水喷嘴13、净水出口管14、冲刷管15、盖板16、进水管17、挡泥板18、壳体19。壳体19可以用钢板、玻璃钢、工程塑料制成,也可以采用混凝土浇筑或砖石砌成。壳体19顶部可以设有盖板16,也可以敞开。盖板16上设有4-8个排泥或通风用的窗口12。壳体18内部依次分割为化泥池1、调节池4、清水池6和净水处理池10四部分。化泥池1一端设有污水进水管17,另一端与调节池4之间的隔板的上部设有倾斜的侧滤板2,化泥池1内还设有中间有通道的挡泥板18。污水通过化泥池1将泥渣等重物和草杆的轻物从挡泥板18的中间通道沉淀和阻挡后,经过侧滤板2过滤、曝气后流到化泥池1隔壁的调节池4内,在调节池4内设有的液位传感器3与调节池4底部设有的污水泵5相连接,按液位高、低自动控制污水泵5的开或停动作。污水泵5的出水管分别与可将污水泵入净水处理池10的污水喷嘴13和可用于冲洗侧滤板2的滤网的冲刷管15连接,将污水泵入净水处理池10或该装置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当侧滤板2的滤网网孔被污物堵塞时,通过打开该冲刷管15冲洗侧滤板2的滤网。调节池4隔壁的清水池6内设有清水泵7,清水泵7与净水出口管14相连接,将处理好的清水排出回用。清水池6与净水处理池10之间设有溢水坝8、它们的上部设有通气隔层11,净水处理池10内设有净水块9,净水块9可以是现场制作的生态混凝土(透水混凝土)板件或预制成各种形状的生态混凝土块体。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污水从进水管17进入本技术的化泥池1,经过初步沉淀后,通过挡泥板18的开口进入侧滤板2,在侧滤板2上安装的倾斜的不锈钢滤网,滤网的网孔大小一般为50-400目,污水经过滤网后去除了大部分的固体悬浮物,进入调节池4。调节池4底部的污水泵5的开或关,被液位传感器3按液位高低自动控制。打开污水泵5,污水通过污水喷嘴13喷入通气隔层11,到达净水处理池10远端,透过净水块9组成的生态混凝土墙(生态混凝土墙是用净水块9预制或现场制作而成),通过化学物理、物理化学等污水净化作用,在生态混凝土墙上生长的生物膜的生物作用下,清除和降解了污染物质,经净水处理池10的近端的溢水坝8处溢出,进入清水池6。此时污水已经经过净化,成为“回用水”。在清水池6底部的清水泵7,按清水的液位高低自动控制或按需手动打开清水泵7即可使用“回用水”,或者将“回用水”排到水塔待用。另外,当本技术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污物可能堵塞侧滤板2上的滤网,可以打开污水泵5的出口开关,用污水泵5出口上安装的冲刷管15对准滤网的网孔,进行冲刷,达到反冲洗的目的,使装置继续正常工作。当化泥池1的底部污泥积累到一定的高度时,打开盖板16或盖板16上设有的通风排泥口12,将污泥挖掉或抽掉。当清水池6内的处理好的回用水暂时不用时,则可通过清水池6壁上开设的溢流口20排放到河道或水沟中。权利要求1.复合型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化泥池1、侧滤板2、液位传感器3、调节池4、污水泵5、清水池6、清水泵7、溢水坝8、净水块9、净水处理池10、通气隔层11、通风排泥口12、污水喷嘴13、净水出口管14、冲刷管15、盖板16、进水管17、挡泥板18、壳体19组成;壳体19顶部设有盖板16,盖板16上设有4-8个排泥或通风用的通风排泥口12;壳体19内部依次分割为化泥池1、调节池4、清水池6和净水处理池10四部分;化泥池1一端设有污水进水管17,另一端与调节池4之间的隔板的上部设有倾斜的侧滤板2;化泥池1内还设有中间有通道的挡泥板18;化泥池1隔壁的调节池4内设有液位传感器3,调节池4底部还设有污水泵5;污水泵5的出水管分别与污水喷嘴13和冲刷管15连接;调节池4隔壁的清水池6内设有清水泵7,清水泵7与净水出口管14相连接;清水池6与净水处理池10之间设有溢水坝8、它们的上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复合型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化泥池1、侧滤板2、液位传感器3、调节池4、污水泵5、清水池6、清水泵7、溢水坝8、净水块9、净水处理池10、通气隔层11、通风排泥口12、污水喷嘴13、净水出口管14、冲刷管15、盖板16、进水管17、挡泥板18、壳体19组成;壳体19顶部设有盖板16,盖板16上设有4-8个排泥或通风用的通风排泥口12;壳体19内部依次分割为化泥池1、调节池4、清水池6和净水处理池10四部分;化泥池1一端设有污水进水管17,另一端与调节池4之间的隔板的上部设有倾斜的侧滤板2;化泥池1内还设有中间有通道的挡泥板18;化泥池1隔壁的调节池4内设有液位传感器3,调节池4底部还设有污水泵5;污水泵5的出水管分别与污水喷嘴13和冲刷管15连接;调节池4隔壁的清水池6内设有清水泵7,清水泵7与净水出口管14相连接;清水池6与净水处理池10之间设有溢水坝8、它们的上部设有通气隔层11,净水处理池10内设有净水块9。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山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