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床养殖水稻鲫鱼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512202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1 04: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养殖方法,具体是温床养殖水稻鲫鱼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早稻插秧后6‑9天投放鱼苗,待早稻灌浆后起出鱼苗转投中稻田放养,中稻灌浆后起出鱼苗投晚稻田放养至晚稻灌浆,在晚稻收割前捕捞;喂食贯穿整个养殖期间,食料以鱼饲料为主;在晚稻收割后,给稻田重新起垄,垄高10‑15cm,两垄之间间隔6‑10cm,两垄的顶部之间铺设有稻草,稻草的厚度控制在1‑2cm之间,然后再将捕捞的鲫鱼再次投放到稻田中,此时要求水位高度控制在5‑7cm之间,当两垄之间的水温低至4摄氏度以下时,进行最终的捕捞收获。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鲫鱼产量低与稻田利用率低的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提高鲫鱼产量与稻田利用率的温床养殖水稻鲫鱼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态养殖方法,尤其是涉及温床养殖水稻鲫鱼的方法。
技术介绍
稻田养鱼,作为立体农业的一种方式,已被引起重视,近年来也有利用稻田养鱼的成功报道。但在已公开的稻田养鱼报道中,仅是利用稻田的水面,即简单的利用稻田代替池塘,进行原始放养。已知的稻田养鱼方法缺乏科学的管理,鱼苗品种差,存活率底,产量不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专利CN104686414A提供了一种鲫鱼稻田养殖方法,将鲫鱼放入稻田养殖,养殖期间,合理控制水量、水温和氧气,并采取鱼苗投放早稻田一周后投食2天,循环至水稻杨花,使鱼儿取食稻落入水中的花粉,在当季稻需排水时,将鱼儿先后转入中、晚稻田后也是一周后投食两天,直至水稻杨花鱼儿取食花粉之后不再投食的喂食方法。该专利方法让鲫鱼在稻田养殖,专食禾花,养殖存活率和产量高,肉质好,经济效益显著。然而上述专利技术仍存在如下技术缺陷:依靠稻花为饵料,饵料有限,一亩稻田一年所能养出的400g以上的鲫鱼也只有800余尾,产量较低,而且到了晚稻收割时就捕捞鲫鱼,所述稻田的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提高鲫鱼产量与稻田利用率的温床养殖水稻鲫鱼的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温床养殖水稻鲫鱼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早稻插秧后6-9天投放鱼苗,待早稻灌浆后起出鱼苗转投中稻田放养,中稻灌浆后起出鱼苗,将鱼苗投放到晚稻田放养至晚稻灌浆,在晚稻收割前捕捞;喂食贯穿整个养殖期间,食料以鱼饲料为主;在晚稻收割后,给稻田重新起垄,垄高10-15cm,两垄之间间隔6-10cm,两垄的顶部之间铺设有稻草,稻草的厚度控制在1-2cm之间,然后再将捕捞的鲫鱼再次投放到稻田中,此时要求水位高度控制在5-7cm之间,当两垄之间的水温低至4摄氏度以下时,进行最终的捕捞收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在晚稻收割后,继续放养鲫鱼,可以增加鲫鱼的养殖时长(一般可以增加20-40天,视当地节气而定),有利于鲫鱼增重;2、晚稻收割后基本已入冬,为避免鱼被冻伤或因此产量降低,本专利特设置所述“垄”,并利用周边的稻草,在两垄之间建立一定的“保温带”,为鲫鱼的冬季生长提供了“温床”,对于鲫鱼的生长有助益作用;3、现有技术中,晚稻一旦被收割,稻田就被闲置了,而本专利利用晚稻收割后的一段时间继续进行鲫鱼的养殖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进一步,所述鱼饲料包括按如下重量配比而组合的原料:酪蛋白40份、小麦淀粉30-38份、鱼油5-13份、a-淀粉5份、纤维素9份、复合维生素1份,复合矿物质1份,磷酸二氢钙0.5份。实验证明,采用本专利新改进的鱼饲料可以明显提高鲫鱼的产量。进一步,所述鱼饲料包括按如下重量配比而组合的原料:酪蛋白40份、小麦淀粉36-38份、鱼油6-8份、a-淀粉5份、纤维素9份、复合维生素1份,复合矿物质1份,磷酸二氢钙0.5份。实验证明,将小麦淀粉与鱼油的质量份数进一步限定在上述范围后,对于提高鲫鱼的产量有一定助益。进一步,所述稻草中铺洒有生石灰粉。在稻草中铺洒生石灰粉,石灰粉能与雨水反应生热,这样可以提高冬雨环境中的温度,能够避免冬雨将两垄之间的水温提前降至4摄氏度以下,延长养殖期。进一步,所述早稻插秧后7-8天投放鱼苗。进一步,所述早稻插秧后7天投放鱼苗。投放鱼苗过早,稻田的土质还较硬,不利于鱼苗适应投放环境;如果投放太易,稻田则被闲置过长,根据经验验证,选择7-8天为宜,7天最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实施例温床养殖水稻鲫鱼的方法,在一亩田内进行早稻插秧,早稻插秧后的第7天向这一亩田投放鱼苗(200尾),待早稻灌浆后起出鱼苗转投中稻田放养,中稻灌浆后起出鱼苗投晚稻田放养至晚稻灌浆,在晚稻收割前捕捞;为了延长养殖期,特在晚稻收割后,给稻田重新起垄,垄高10-15cm,两垄之间间隔6-10cm,两垄的顶部之间铺设上稻草,给鲫鱼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温床环境。稻草的厚度控制在1.5cm之间;然后再将捕捞的鲫鱼再次投放到稻田中,此时要求水位高度控制在6cm之间,水位太高则所述温床内的空间太小,氧气量不足,这样也会影响鲫鱼生长;当两垄之间的水温低至4摄氏度以下时,这种低温环境下,鲫鱼已停止生,没必要再浪费饵料,可以直接进行最终的捕捞收获。喂食贯穿整个养殖期间,食料以鱼饲料为主。所述鱼饲料包括按如下重量配比而组合的原料:酪蛋白40份、小麦淀粉30-38份、鱼油5-13份、a-淀粉5份、纤维素9份、复合维生素1份,复合矿物质1份,磷酸二氢钙0.5份。所述鱼饲料包括按如下重量配比而组合的原料:酪蛋白40份、小麦淀粉30-38份、鱼油5-13份、a-淀粉5份、纤维素9份、复合维生素1份(即下表中的多维),复合矿物质1份(即下表中的多矿),磷酸二氢钙0.5份。所述复合维生素、复合矿物质为现有的商品为了进一步解释本专利的技术效果,现提出如下表所示的四个实施例。其中F1、F2、F3、F4分别表示对比例、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三,四个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鱼饲料的组份配比,另增加实施例五,采用一般的鲫鱼饵料(蚕豆12份、小米10份、黄豆粉5份、米糠2份,打磨成粉后,混合而成并捏搓成条状)作为鱼饲料。由上表可知F1中的小麦淀粉与鱼油比例不在“小麦淀粉36-38份”、“鱼油6-8份”的范围内。五个实施例的其他技术细节完全一致,均属于本专利的技术构思。五种鱼饲料的作法较为简单是将所有组份搅拌混合,并捏搓成条状上述五种实施例中的鱼饲料均是每隔一天投入到稻田中,每次的施用量均为10kg。现对五种实施例最终的捕捞收获的鲫鱼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及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F0表示实施例五,同一行数据中带不同字母的表示差异较大P<0.05):综上可知,F0即采用现有饵料但其他操作与本专利相同的实施例,也能保证平均体重408g,而且成活率85.33(初始投入量200尾),由此可以比起现有技术(一亩稻田一年所能养出的400g以上的鲫鱼也只有800余尾),应用本专利能明显提高鲫鱼产量。F2的增重情况最为明显,而且F2、F3的肝体比较高(即内脏重量比重较少,可食用的鱼肉比重较多)。F1的效果不佳,但是鱼平均的末体质量也是会比F0稍强一些,这说明改良饲料是有积极意义的。以上所述的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专利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温床养殖水稻鲫鱼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早稻插秧后6‑9天投放鱼苗,待早稻灌浆后起出鱼苗转投中稻田放养,中稻灌浆后起出鱼苗,将鱼苗投放到晚稻田放养至晚稻灌浆,在晚稻收割前捕捞;喂食贯穿整个养殖期间,食料以鱼饲料为主;其特征在于,在晚稻收割后,给稻田重新起垄,垄高10‑15cm,两垄之间间隔6‑10cm,两垄的顶部之间铺设有稻草,稻草的厚度控制在1‑2cm之间,然后再将捕捞的鲫鱼再次投放到稻田中,此时要求水位高度控制在5‑7cm之间,当两垄之间的水温低至4摄氏度以下时,进行最终的捕捞收获。

【技术特征摘要】
1.温床养殖水稻鲫鱼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早稻插秧后6-9天投放鱼苗,待早稻灌浆后起出鱼苗转投中稻田放养,中稻灌浆后起出鱼苗,将鱼苗投放到晚稻田放养至晚稻灌浆,在晚稻收割前捕捞;喂食贯穿整个养殖期间,食料以鱼饲料为主;其特征在于,在晚稻收割后,给稻田重新起垄,垄高10-15cm,两垄之间间隔6-10cm,两垄的顶部之间铺设有稻草,稻草的厚度控制在1-2cm之间,然后再将捕捞的鲫鱼再次投放到稻田中,此时要求水位高度控制在5-7cm之间,当两垄之间的水温低至4摄氏度以下时,进行最终的捕捞收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床养殖水稻鲫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饲料包括按如下重量配比而组合的原料:酪蛋白40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爱群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山至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