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水力自控一体化净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1100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全水力自控一体化净水器,属净水设备,在池体(5)中心有中心反应室(12),在中心反应室周围有反应室(17)和沉淀室(41),在反应室(17)的下方是过滤池(21),放置在滤池盖板(15)上的总进水管(13)外端连接混合器(19),过滤池进水系统(14)、反冲洗虹吸系统(16)和排气系统(18)与滤池盖板连通,排泥虹吸系统(38)与排泥多孔管(2)相连,它能将混合、反应、沉淀和过滤组合在一台设备内,完全实现了水力自动控制,适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废水的净化。(*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废水的净化设备,特别是一种全水力自控一体化净水器。现有技术中最流行的一体化净水器是水力循环斜管澄清池加泡沫滤珠,它有两个缺点,即不能实现坚固耐用的水力自控和难将滤料冲洗干净。国内流行的水力自控设备只有单体的过滤设备,如虹吸滤池和无阀滤池,且虹吸滤池反冲洗水头低,对滤料冲洗不干净。无阀滤池反冲洗水位从高到低变化,冲洗强度便逐渐减弱,更有大多数设备因“挟气运行”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而运行不可靠。有的用悬浮斜管澄清池与敝开式无阀滤池的结合体,未见高效混合器,悬浮澄清池体积大,敝开式无阀滤池反冲洗时大量浪费原水,且只有滤池部分实现了水力自控反冲洗。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水力自控一体化净水器,它是将混合、反应、沉淀和过滤四道工序有机地结合在一台设备中,并完全实现了可靠的水力自动控制。本技术的构成由混合、反应、沉淀和过滤四部分组成,在池体(5)中心有中心反应室(12),下方有配水孔(10),在中心反应室壁与池体(5)外壁之间有反应室(17)和沉淀室(41),反应室内有波纹板(31),沉淀室中部有斜管(7),上部有集水与配水系统(9),在反应室(17)的下方是过滤池(21),放置在过滤池盖板(15)上的多孔总进水管(13)外端连接射流反射锥管道混合器(19),过滤池进水系统(14)上部进水配水箱(29)与环形集水槽(11)相连,下部与过滤池盖板(15)连通,反冲洗虹吸系统(16)下口和排气系统(18)的排气管下方与过滤池盖板(15)连通,强度调节器(33),为插板式,安装在虹吸下降管口的弯管上,小计时斗(36)为敝口容器,装在池体外的排水沟上,排泥虹吸系统(38)的排泥虹吸管(85)与池底的排泥多孔管(2)相接,大计时斗(39)安装在沉淀室口,斗内装双虹吸抽气管。射流反射锥管道混合器(19),在圆筒形混合室(45)的进水端内安装圆管和锥管相结合的射流管(44),出水端内安装由圆锥和圆柱组成的反射锥(46),反射锥的锥底四周有缝隙,射流管(44)锥管小端与反射锥(46)的锥顶相对,在射流管(44)出口端的混合室(45)壁上有斜置的注药管(43),在混合室(45)的两端外圆上有法兰(42)。反应室(17)由扇形反应一室(28)和扇形反应二室(34)组成,中间有下端相通的隔板(32),反应一室(28)由径向隔板(30)隔成两格,反应一室、反应二室和中心反应室(12)组合成波纹板反应室,各室内竖立着波浪形波纹板(31),它们以峰对峰、谷对谷地排列着。沉淀室集水与配水系统(9),是在环形集水槽(11)上安装幅射形集水多孔管(47)和配水箱(29)。过滤池进水系统(14),在阀杆(52)上端由螺母(48)、垫圈(50)(55)安装压板(49),组成浮球开关,堵在配水箱(29)的出水孔上,阀杆(52)的下端挂有浮筒(54),阀杆(52)由两个限位板(51)安装在进水管(53)内。过滤池(21)的上方是过滤池盖板(15),倾斜安装在池体(5)外壁与中心反应室(12)之间,滤池分水板(20)对着进水管(53)的出口,挂在过滤池盖板(15)上,配水格栅支架(26)固定在底板上,上面是配水格栅(25),配水格栅(25)支托承托层(24)和滤料(23),组成滤床,滤池的底部是配水间(27)。反冲洗虹吸系统(16),虹吸上升管(56)下端与滤池盖板(15)相连,到顶部拐弯向下为虹吸下降管(60),插入排水沟中,虹吸引出管(57)的起端与虹吸上升管(56)的中段相接,到虹吸铺助口处拐弯向下与抽气管(58)、抽气三通(59)和虹吸铺助管(63),相连插入排水沟中,抽气管(58)与虹吸上升管(56)顶相连,另一端与破坏管(62)相连,并插入小计时斗(36)中,强制冲洗管(64)的顶端与抽气三通(59)相连,管下端装阀门(65)与压力水管相接,小斗引水管(66)的上端与排汽系统(18)的排气管(75)相连,下端插入小计时斗(36)内。排气系统(18)、排气管(75)与滤池盖板(15)相连,排气管(75)通过法兰盘(76)(78)与阀腔(73)连接,阀腔(73)通过法兰盘(70)(71)与变径管(68)和弯头(67)相连,在法兰盘(76)内锥孔上装有浮球(74),小斗引水管(66)与排汽管(75)连通。排泥虹吸系统(38)和大计时斗(39)安装在沉淀室(41)口上,抽气管(82)的上端与辅助虹吸管(83)的顶部相连,下部与小虹吸管(81)相连,组成孔板三通(80),抽气三通(86)上部连接辅助虹吸管(83),下部连接辅助管(87),排泥多孔管(2)安装在沁斗(3)底,出池体(5)后与排泥虹吸管(85)的左下口相连,排泥虹吸管(85)的右下部插入排水沟中,顶部的大虹吸抽气管(84)与辅助虹吸管(83)相连,组成抽气三通(86)。强度调节器(33)安装在虹吸下降管(60)的管口的水平段上,在虹吸下降管(60)管口的水平段上垂直焊接支架(94),调节板(93)与调节杆(95)连成一体,在调节杆上有长形孔,调节杆通过长形孔由螺栓(96)安装在支架(94)上,调节板(93)下端插入虹吸下降管(60)的孔内。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将混合、反应、沉淀和过滤四个净水阶段巧妙而有机地组合在一台设备内。安全实现了水力自动控制,不用任何电气元件,很少用转动的机械组件,一但调试运行后,便可一直自动运行下去,所以该设备经久耐用,普及率高。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附图1的俯视图;附图3是射流反射锥管道混合器结构图;附图4是集水与配水系统图;附图5是过滤池进水系统图;附图6是反冲洗虹吸系统图;附图7是排气系统图;附图8是排泥虹吸系统图;附图9是强度调节器结构图;附图10是附图9的剖视图。本技术的实施例如附图1、附图2所示,设备基础及排水沟(1),为混凝土基础,承载设备及代替无阀滤池的水封井,对虹吸管水封与排泥排水。排泥多孔管(2),以排泥主管串联多根排泥多孔管,平均分布在池底,池体(5)将反应室、沉淀室和过滤池包围在里面,形成一体化设备,在池体(5)的中心有中心反应室(12),中心反应室下面有配水孔(10),在中心反应室壁与池体外壁之间有扇形反应室(17)和沉淀室(41),反应室(17)由隔板(32)隔成反应一室(28)和反应二室(34),反应一室由径向隔板(30)隔成两格,反应一室、反应二室和中心反应室组成波纹板反应室,各室内竖立着波浪形波纹板(31),它们以峰对峰、谷对谷地排列着。沉淀室(41)中部有呈60°倾角放置的斜管(7),由斜管托架(6)托起,并由斜管压架(8)压住,斜管托架和斜管压架为半月形网架,焊接在池体外壁与中心反应室壁上,上面是集水与配水系统(9),为幅射形多孔管或多孔集水槽,焊接在池体外壁与中心反应室外的环形集水槽(11)上。在反应室(17)的下方是过滤池(21),上面有过滤池盖板(15),自池体壁向中心反应室倾斜,成半月形与池体相接,将反应室与过滤池分开,并从此板上进水,排除反冲水与排气。配水格栅支架(26)固定在底板上,支撑着配水格栅(25),配水格栅(25)支托承托层(24)和滤料(23),组成滤床,滤池的底部是配水间(27)。总进水管(13),为放置在过滤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水力自控一体化净水器,由混合、反应、沉淀和过滤四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在池体(5)中心有中心反应室(12),下方有配水孔(10),在中心反应室壁与池体(5)外壁之间有反应室(17)和沉淀室(41),反应室内有波纹板(31),沉淀室中部有斜管(7),上部有集水与配水系统(9),在反应室(17)的下方是过滤池(21),放置在过滤池盖板(15)上的多孔总进水管(13)外端连接射流反射锥管道混合器(19),过滤池进水系统(14)上部进水配水箱(29)与环形集水槽(11)相连,下部与过滤池盖板(15)连通,反冲洗虹吸系统(16)下口和排气系统(18)的排气管下方与过滤池盖板(15)连通,强度调节器(33),为插板式,安装在虹吸下降管口的弯管上,小计时斗(36)为敞口容器,装在池体外的排水沟上,排泥虹吸系统(38)的排泥虹吸管(85)与池底的排泥多孔管(2)相接,大计时斗(39)安装在沉淀室口,斗内装双虹吸抽气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耀华杨昌力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绿色环保设备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2[中国|贵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