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导光板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05439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31 14: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导光板,其对应多个光源形成一入光侧,包括:多个保留区,自入光侧对应各光源,形成于导光板的一表面;多个导光微结构,布设于表面上各保留区外围,呈放射状排列,进而与保留区共构成一展光区;及多个拦光微结构,布设于表面上各相邻的展光区间,并自入光侧边缘呈放射状排列,用以拦截光线,形成出光。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揭示的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导光板,可利用布设在导光板表面的保留区、导光微结构及拦光微结构以有效降低出光不均现象,借由导光微结构提升光线入射至导光板后的展光角度,同时通过拦光微结构将部分光线导引自导光板对应相邻光源间所形成的暗区出光,以使导光板在入光侧具有更为均匀的出光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导光板领域,尤其是一种可有效解决热点现象的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导光板
技术介绍
在各类显示装置中,为使发光源之的光线被有效导引形成均匀出光,多采用导光板搭配发光二极管(下称LED)作为背光模块来实现此一目的。依据发光源相对导光板之的设置,背光模块可区分为直下式及侧入式两种。其中,如图1所示,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系包括一导光板10及多个LED11,该些LED11并间隔设置于在导光板10一侧之的入光面101,使光线入射至导光板10均匀出光。然而,由于LED11具有有限的展光角度,而非为180度出光的平面光源,因此导光板10在靠近LED11且落在展光角度范围内的区域会形成亮区S1,在展光角度范围外的区域会形成暗区S2,该些亮区S1与暗区S2会使导光板10出光不均匀,亦即所谓的热点(HotSpot)现象。此外,近年来LED11随技术发展而具有越来越高的发光功率,因此设置于在入光面101的LED11数量可随之的减少,但减少LED11设置数量相对会使相邻的LED11间隔变大,反而会提升暗区S2的面积,使热点现象更趋严重。为改善热点现象,相关业者遂提出如台湾专利申请TW201017286(证书号I372919)的背光模块、台湾专利申请TW201310095(证书号I457620)的导光板及其背光模块、台湾专利申请TWM324222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及台湾专利申请TW201430452的扩散片及背光模块等所述
技术实现思路
。该些技术系属在导光板上增设其它结构如具斜面的凸块或倾斜式导光体及其上的楔型导光部,藉以调整光线的行进路线解决亮区与暗区的问题。或是在导光板入光面增设凸面镜,使光线藉凸面镜折射而到达导光板的各个部分,以有效改善热点现象及均一性。或是透过在背光模块中增设扩散片以与导光板配合,透过扩散片上的雾化加强区沿导光板入光面设置而可消除导光板入光处的亮斑。然而,采用增设结构或组件的技术在制程上衍生诸多不便,例如提高制程成本以及制程困难度与复杂度,且产品良率不易控制。故衍生如台湾专利申请TW201209465(证书号I432804)的背光模块、或如台湾专利申请TWM331675的导光板的结构改良及如台湾专利申请TWM409450的具有雷射内雕之的导光板结构。该些技术系属于导光板设置微结构藉以改变光线之的行进方向,以改善热点现象。例如于在导光板之的入光面设置非连续之的微结构区域,使微结构区域与光源呈交错设置,以改变光线行进方向,进而改善热点现象。或是于在导光板出光面及/或底面设置有沟槽及网点,使光线透过沟槽及网点形成反射与散射,以提高出光辉度均匀性。或于在导光板本体内邻近入光面处设置内雕结构,使光线一进入导光板即可被内雕结构破坏行进路线,进而产生混光及光学扩散之的效果,使明暗相间的现象不复存在。以及,于入光面设置微结构,并且以多个第一光源对应入光面未具有微结构之的区域设置,多个第二光源对应入光面具有微结构之的区域设置,借由调控相邻两第一光源的节距,以避免导光板对应第一光源的区域产生局部亮暗区的问题。另外,微结构则可提升来自第二光源的光束进入导光板后的发散程度,藉此有助于提升第二光源的光束进入导光板后的发散程度,使光束可传递至出光区边缘,有效改善边缘暗区的问题。惟,在入光面设置微结构虽可改善亮区与暗区的问题,但会造成入射光损失,导致光耦合效率降低;而于出光面及/或底面设置微结构,则仅可提升导光板大部分区域之的出光均匀度,对于邻近光源之的出光面区域因光源间隔设置而形成之的热点现象仍无法有效消除;内雕结构则于制程上远比在导光板表面进行微结构加工来的困难,且可采用的制程方式亦受到局限,进而不易量产且具有良率不佳的问题。而后虽有如台湾专利申请TWM499575的光源模块,提出在入光面设置微结构但利用设置不同光源的方式来提升光耦合效率,避免入射光线损失,但此种方式却需针对光源特性以及配合微结构表面进行设计,进而增加设计困难度,且须使用多种光源亦提高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之的导光板,可有效解决邻近导光板入光侧的热点现象,以实现降低搭配组装的边框宽度与光源数量的需求。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导光板,其对应多个光源形成一入光侧,其特点在于,该导光板包括:多个保留区,自该入光侧对应各该光源,形成于该导光板的一表面;多个导光微结构,布设于该表面上各该保留区外围,呈放射状排列,进而与该保留区共构成一展光区;及多个拦光微结构,布设于该表面上各相邻的该展光区间,并自该入光侧边缘呈放射状排列,用以拦截光线,形成出光。较佳地,该些导光微结构为一沟槽。较佳地,各该导光微结构由多个点状凹槽排列形成类直线形态。较佳地,该点状凹槽是椭圆凹槽。较佳地,该点状凹槽是鸢形凹槽。较佳地,该展光区的该导光微结构与相邻的该拦光微结构的长轴方向夹角为85度~95度。较佳地,该些拦光微结构为一沟槽。较佳地,各该拦光微结构由多个点状凹槽排列形成类直线形态。较佳地,该点状凹槽是椭圆凹槽。较佳地,该点状凹槽是鸢形凹槽。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导光板,可利用布设在导光板表面的保留区、导光微结构及拦光微结构以有效降低出光不均现象,借由导光微结构提升光线入射至导光板后的展光角度,同时通过拦光微结构将部分光线导引自导光板对应相邻光源间所形成的暗区出光,以使导光板在入光侧具有更为均匀的出光效果,并可借由减少热点现象的涵盖区域而使配合组装的边框宽度下降,同时亦可有效改善增大光源间距所形成的出光不均现象,进而达到降低边框宽度与光源设置成本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导光微结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拦光微结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现有技术1:侧入式背光模组10:导光板101:入光面11:LEDS1:亮区S2:暗区本专利技术2:导光板20:入光侧21:保留区22:导光微结构23:拦光微结构24:表面25: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导光板,其对应多个光源形成一入光侧,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括:多个保留区,自该入光侧对应各该光源,形成于该导光板的一表面;多个导光微结构,布设于该表面上各该保留区外围,呈放射状排列,进而与该保留区共构成一展光区;及多个拦光微结构,布设于该表面上各相邻的该展光区间,并自该入光侧边缘呈放射状排列,用以拦截光线,形成出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导光板,其对应多个光源形成一入光侧,其
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括:
多个保留区,自该入光侧对应各该光源,形成于该导光板的一表面;
多个导光微结构,布设于该表面上各该保留区外围,呈放射状排列,进
而与该保留区共构成一展光区;及
多个拦光微结构,布设于该表面上各相邻的该展光区间,并自该入光侧
边缘呈放射状排列,用以拦截光线,形成出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些
导光微结构为一沟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各该
导光微结构由多个点状凹槽排列形成类直线形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窄边框显示装置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钧皓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