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竹青专利>正文

射流雾化臭氧水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8306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射流雾化臭氧水发生器。它包括臭氧发生部分和其出气口处的至少一级射流雾化机构;每级射流雾化机构包括外壳和由外壳前端通于其内腔即吸气室中的喷嘴,喷嘴一侧的外壳上有臭氧进气管,喷嘴内端位置与外壳内直径较小的咽喉通道前端口对应,最后一个咽喉通道的后端口接喇叭形扩散管。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后能够通过射流雾化机构将臭氧发生部分产生的臭氧打碎成小气泡,使其与水充分混合,增大相互的接触面积,使臭氧充分发挥作用,减少其浪费,进而提高其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能用于鲜活水产的运输等方面。(*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一种射流雾化臭氧水发生器。当臭氧在水中达到一定浓度后,能够达到解毒、杀菌、除臭的目的,因此,臭氧被广泛地应用于饮用水、游泳用水、被清洗物的消毒等各个方面。但是,由于臭氧不溶于水,因此必须将其输入水中打散,使其迅速充分与水混合,才能达到上述效果,但是目前没有相应的装置解决这一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能够使臭氧迅速充分掺混于水中、以提高其利用率的射流臭氧发生器。本技术包括臭氧发生部分和其出气口处的至少一级射流雾化机构;每级射流雾化机构包括外壳和由外壳前端通于其内腔即吸气室中的喷嘴,喷嘴一侧的外壳上有臭氧进气管,喷嘴内端位置与外壳内直径较小的咽喉通道前端口对应,最后一个咽喉通道的后端口接喇叭形扩散管。使用本技术后,当水以一定的速度从喷嘴射入吸气室时,气室在射流的作用下形成负压真空区,产生臭氧水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射流雾化机构将臭氧发生部分产生的臭氧打碎成小气泡,使其与水充分混合,增大相互的接触面积,使臭氧充分发挥作用,减少其浪费,进而提高其效率,本技术还能用于鲜活水产的运输等方面。为使本技术吸气室中流体运行通畅,一般将吸气室内壁与咽喉通道的连接部分设计成锥形。而所说的咽喉通道可直接由外壳一体制出,也可为固定在外壳内的喉管。本技术可采用一级射流雾化机构,这时,其结构包括外壳和外壳内的一个喉管。外壳由吸气管和外套管组成。吸气管的前端安装有喷嘴,吸气管上带有进气口并与进气管连接;其内壁的后部呈锥形,其后端口与喉管的前端连接;吸气管后部的外壁呈台阶状,并插于外套管与喉管之间,将其间隙封闭;喷嘴口通于喉管的前管口处;在外套管中有一内壁呈喇叭状的扩散管,其前端插于喉管的后端与外套管之间。为增强本技术的雾化效果,可采用多级射流雾化机构,如,设置两级串联的射流雾化机构。这时,第一级射流雾化机构的末端与第二级射流雾化机构的首端相接,并形成吸气室,第一级射流雾化机构的喉管穿于第二级射流雾化机构的吸气室中构成喷嘴,其后端口位于其喉管的前端口处。在上述结构中,两级射流雾化机构的进气管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相互连接。其有两级射流雾化机构的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可为它包括外壳和个壳内的前后两个喉管。外壳由首尾依次连接的吸气管、前中后三个外套管组成,后外套管的后端与扩散管连接。吸气管的结构及与相邻部件的连接与一级射流雾化机构的形式相同,这里不再重复;其中,喷嘴通于前喉管的前端口处。与吸气管连接的前外套管与中外套管在与前喉管中部位置对应处分别与一连接件连接,该连接件将前中外套管与前喉管的间隙封闭。中外套管后部的内壁呈锥形,接于后一喉管的前部;其外表面为台阶面并插于后外套管12和喉管11之间的间隙中。扩散管的内壁呈喇叭状,它的前部外表面为台阶面,插于后喉管和后外套管之间。其进气管有一支管接于中外套管上与喉管前方的腔体相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射流雾化机构的部分剖视图;图2为实施例二射流雾化机构的剖视图;其中,1—进气管,2—喷嘴,3—吸气管,4—吸气室,5—外套管,6—喉管,7—扩散管,8—前外套管,9—中外套管,10—吸气室,11—喉管,12—后外套管。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由臭氧发生部分和与其出气口连接的射流雾化机构组成,其中臭氧发生部分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射流雾化机构采用一级雾化,它包括外壳和外壳内的一个喉管6,外壳由吸气管3和外套管5组成。吸气管3的前端安装有喷嘴2。吸气管3上带有进气口并与进气管1连接;其内壁的后部呈锥形,其后端口与内套管的前端连接;吸气管3后部的外壁呈台阶状,并插于外套管5与喉管6之间的间隙中,将该间隙封闭;喷嘴2的端口通于喉管6的前管口处。在外套管5中有一内壁呈喇叭状的扩散管7,其前端插于喉管6的后端与外套管5之间。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由臭氧发生部分和与其出气口连接的射流雾化机构组成,其中臭氧发生部分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射流雾化机构采用二级雾化,它包括外壳和个壳内的前后两个喉管6、11。外壳由首尾依次连接的吸气管3、前中后三个外套管8、9、12组成,后外套管12的后端与扩散管7连接。吸气管3的结构及与相邻部件的连接与实施例一相同,这里不再重复;其中,喷嘴2通于喉管6的前端口处。与吸气管3连接的前外套管8与中外套管9在与喉管6中部位置对应处分别与一连接件连接,该连接件将前中外套管8、9与喉管6的间隙封闭。中外套管9后部的内壁呈锥形,接于喉管11的前部;其外表面为台阶面并插于后外套管12和喉管11之间的间隙中。扩散管7的内壁呈喇叭状,它的前部外表面为台阶面,插于喉管11和后外套管12之间。本实施例的进气管1有一支管接于中外套管9上与喉管11前方的腔体相通。权利要求1.一种射流雾化臭氧水发生器,其特征是它包括臭氧发生部分和其出气口处的至少一级射流雾化机构;每级射流雾化机构包括外壳和由外壳前端通于其内腔即吸气室(4)中的喷嘴(2),喷嘴(2)一侧的外壳上有臭氧进气管(1),喷嘴(2)内端位置与外壳内直径较小的咽喉通道前端口对应,最后一个咽喉通道的后端口接喇叭形扩散管(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流雾化臭氧水发生器,其特征是吸气室(4)与咽喉通道的连接部分呈锥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射流雾化臭氧水发生器,其特征是所说的咽喉通道为固定在外壳内的喉管(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射流雾化臭氧水发生器,其特征是它有一级射流雾化机构,其结构包括外壳和外壳内的一个喉管(6),外壳由吸气管(3)和外套管(5)组成;吸气管(3)的前端安装有喷嘴(2),吸气管(3)上带有进气口并与进气管(1)连接;吸气管(3)内壁的后部呈锥形,其后端口与内套管的前端连接;吸气管(3)后部的外壁呈台阶状,并插于外套管(5)与喉管(6)之间,将其间隙封闭;喷嘴(2)的端口通于喉管(6)的前管口处;在外套管(5)中有一内壁呈喇叭状的扩散管(7),其前端插于喉管(6)的后端与外套管(5)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射击流雾化臭氧水发生器,其特征是它有两级串联的射流雾化机构,第一级射流雾化机构的末端与第二级射流雾化机构的首端相接,并形成吸气室(10),第一级射流雾化机构的喉管穿于第二级射流雾化机构的吸气室(10)中构成喷嘴,其后端口与喉管(11)的前端口对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射流雾化臭氧水发生器,其特征是两级射流雾化机构的进气管(1)在外壳外相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射流雾化臭氧水发生器,其特征是它包括外壳和个壳内的前后两个喉管(6、11);外壳由首尾依次连接的吸气管(3)、前中后三个外套管(8、9、12)组成,后外套管(12)的后端与扩散管(7)连接;喷嘴(2)通于喉管6的前端口处。与吸气管(3)连接的前外套管(8)与中外套管(9)在与喉管(6)中部位置对应处分别与一连接件连接,该连接件将前中外套管(8、9)与喉管(6)的间隙封闭;中外套管(9)后部的内壁呈锥形,接于喉管(11)的前部,其外表面为台阶面并插于后外套管(12)和喉管(11)之间的间隙中;扩散管(7)的内壁呈喇叭状,它的前部外表面为台阶面,插于喉管(11)和后外套管(12)之间。本实施例的进气管(1)有一支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射流雾化臭氧水发生器,其特征是:它包括臭氧发生部分和其出气口处的至少一级射流雾化机构;每级射流雾化机构包括外壳和由外壳前端通于其内腔即吸气室(4)中的喷嘴(2),喷嘴(2)一侧的外壳上有臭氧进气管(1),喷嘴(2)内端位置与外壳内直径较小的咽喉通道前端口对应,最后一个咽喉通道的后端口接喇叭形扩散管(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竹青宋宪耕
申请(专利权)人:李竹青宋宪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