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烟丝烟梗与粉尘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710 阅读:3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分离装置,即分离烟丝烟梗与粉尘的装置。它是为克服现有的复合式旋风分离器体积大、结构复杂、运行阻力大等缺点而设计的。其特点是采用百叶窗式分离器对烟丝烟梗与粉尘进行分离,再采用S形涡旋导流器和锥形碰撞分流器的重力沉降和惯性沉降作用原理进行二次气流处理,完成对烟丝烟梗的分离、浓缩和沉降。对烟丝烟梗的分离捕集效率达95%以上,运行阻力≤400Pa。(*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属于一种分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卷烟厂卷接车间通风除尘系统中烟丝烟梗与粉尘的分离装置。在卷烟厂集中工艺风力供给通风除尘系统中,现行是采用一种复合式旋风分离器来分离气流中携带的烟丝和烟梗。这种分离器的主要结构特点是在设备中有两个旋流分离区,称之为初级旋流分离区和次级旋流分离区。工作时含尘气体首先由进风口切向进入到初级旋流分离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较大粒径的烟丝烟梗被分离出来并沉降落入集灰斗。从初级旋流分离区出来的气体再进入到次级旋流分流区进行进一步对烟丝烟梗的分离,分离下来的烟丝烟梗经密封刮料板刮到集灰斗。集灰斗中的烟丝烟梗经螺旋送料器输送到落料口由卸料阀卸出。这种分离器在实际应用中虽然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分离效率可达90%,但运行阻力大,结构复杂、体积大,这些不足不仅给设备的运输、安装及维修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设备运行时能耗大,其经济性比较差。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效率高,阻力低,结构简单且经济性良好的一种分离烟丝烟梗与粉尘的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利用百叶窗式分离器、S形涡旋导流器和锥形碰撞分流器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分离烟丝烟梗与粉尘的装置。具体说,一种分离烟丝烟梗与粉尘的装置,它包括外壳、连接在外壳底部的集料斗和外壳支架,集料斗底部设有卸料阀,同时,它还包括进风管、排气引流器、百叶窗式分离器、导流管、S形涡旋导流器和锥形碰撞分流器。排气引流器焊接在外壳上部的内壁上,它与外壳侧壁所设的排风管相通,进风管垂直固定在外壳上板的中央,伸入到排气引流器内,百叶窗式分离器上端与进风管底部法兰连接,导流管下端与S形涡旋导流器的中央孔连接,使S形涡旋导流器位于导流管出口端面四周,导流管的上端与百叶窗式分离器底部法兰连接,导流管的下端还焊有连接杆,该连接杆的自由端穿过锥形碰撞分流器所开设的孔,并由调节螺母支撑住锥形碰撞分流器,使其与导流管的出口距离可调。本技术采用百叶窗式分离器对烟丝烟梗与粉尘进行分离浓缩,再采用S形涡旋导流器和锥形碰撞分流器合理地进行气流组织,利用重力沉降和惯性沉降原理进行二次气流的处理,从而在一台设备中完成对烟丝烟梗的分离、浓缩和沉降,对烟丝烟梗的分离捕集效率达95%以上,阻力≤400Pa,而且整个装置结构简单,设备体积小,运行能耗低,经济性良好。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具体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分离烟丝烟梗与粉尘的装置主剖视图。图2为百叶窗式分离器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S形涡旋导流器的纵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图5为锥形碰撞分流器的结构示意图6为图5的俯视图;图7为由导流管出口喷出的空气射流起始段的结构图;图8为本装置的分离沉降工艺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分离烟丝烟梗与粉尘的装置,它包括外壳6、连接在外壳6底部的集料斗10和外壳支架12,集料斗10的底部设有卸料阀11。同时,它还包括进风管1、排气引流器2、百叶窗式分离器3、导流管4、S形涡旋导流器5和锥形碰撞分流器8。排气引流器2焊接在外壳6上部的内壁上,它与外壳6侧壁所设的排风管13相通。进风管1垂直固定在外壳6上板的中央,并伸入到排气引流器2内,百叶窗式分离器3上端与进风管1底部法兰连接,导流管4下端与S形涡旋导流器5的中央孔焊接,使S形涡旋导流器5位于导流管4出口端面四周。导流管4的上端与百叶窗式分离器3底部法兰连接,导流管4的下端还焊有二根连接杆7,连接杆7的自由端穿过锥形碰撞分流器8所开设的孔,并由调节螺母9支撑住锥形碰撞分流器8,使其与导流管4的出口端距离可调。百叶窗式分离器,也被称作为百叶窗式隋性除尘器,它是利用气流突然转变方向,使尘粒与气体分离。这种分离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做成截头圆锥,圆锥表面由大量百叶窗式的栅条构成。另一种形式是做成矩形结构,如图2所示。它包括四棱锥体骨架21和叶片22,四棱锥体骨架21上下两端焊接有连接法兰,分别用于连接进风管1和导流管4,四周焊接有梯形叶片22,叶片22是用厚度为1.5mm的钢板加工制作。骨架倾角α=6°~8°,叶片与骨架倾角β=22°~24°,叶片间距与叶片宽度比L/B=0.8~1.2,出口23的面积为入口20的面积的6%~10%。它分离粒子的过程是这样的含尘气体从入口20进入分离器,并以基本上恒定的速度从大头向小头流动。大约有占总风量的10%左右的气体从小头流出,其余大部分的气体则从叶片22与叶片22之间的缝隙流出去。当气体绕过叶片22时,突然改变方向,尘粒主要由于本身的惯性,继续向前运动,最后随着流向小头的那部分气体一起进入到下一级处理器把粉尘除掉。所以这种分离器本身主要起浓缩器的作用。百叶窗式分离器是一种结构简单,分离效率高且相对稳定的一种隋性除尘器,它的缺点是二次气流的处理比较繁琐,通常的作法是用风机将浓缩气体引入到一个高效率的小旋风除尘器进行二次气流的再处理。这样不仅需要增加动力和除尘设备,而且需要占用比较大的使用空间。本技术摒弃用风机引出浓缩气体并用高效率的小旋风除尘器进行二次气流处理的原始方法,而采用S形涡旋导流器和锥形碰撞分流器合理地进行气流组织分配,综合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和惯性沉降原理进行二次气流的处理,从而在一台设备中便完成了对烟丝烟梗的分离、浓缩和沉降。如图3和4所示,S形涡旋导流器5是用厚度为1.5~3mm的钢板加工成半径为R1的半圆筒24与半径为R2的半圆筒25,其中R1=1.5~2.5R2,最好R1=2R2,再将半圆筒24与25焊接成一个截断面类似于英文字母S的“S形长方体”,四个这样的“S形长方体”均裁截成俯视为以半径为R2的小半圆筒25的高为底边的等腰梯形部件,将四个这样的部件对顶拼焊成一个正方体。“S形长方体”可与水平成0°~15°,实验证明,在该角度范围内,二次气流的处理效率最高,也比较稳定,超出该角度范围,效率明显降低,也不稳定。图中Ⅰ为焊接成0°时的S形涡旋导流器,Ⅱ为焊接成15°时的S形涡旋导流器。在S形涡旋导流器正中有一个正方孔,是用来同导流器4焊接的。S形涡旋导流器5的底面积为外壳6的横断面积的1/4~1/5。如图5和图6所示,锥形碰撞分流器8是用厚度为2~4mm的钢板焊接加工制成正四棱锥体,锥角α=45°~60°,锥体底面面积比导流管4出口横截面大20%~30%。四棱锥体上有两对孔,两根连接杆7分别穿过这两对孔,再拧上调节螺母9,将锥形碰撞分流器8吊挂在连接杆7上。调节螺母9用来固定锥形碰撞分流器8和调节它与导流管4的出口距离,通常锥形碰撞分流器8锥顶与导流管4出口17端面距离为ΔL=60~120mm。如图7所示,从导流管4出口17喷出的射流起始段呈四棱锥体状,在四棱锥体内的射流速度是相等的,而射流的大部分流量便集中在起始段内。在四棱锥体外与射流边界内的射流流速逐渐衰减。取ΔL=60~120mm是让锥形碰撞分流器8尽可能与多的且流速大的射流发生碰撞分流。当然ΔL大小是与导流管4的出口17,即喷口的尺寸有关,这可以通过计算公式算出。锥形碰撞分流器8底面积比导流管4的横断面积大20%~30%,有两个原因,一是便于同连接杆7连接,二是由射流中心火炬的中间部分的横断面积大小而定。如图8所示,含尘气体由入口14进入进风管1再进入百叶窗式分离器3,气体从大头向小头流动,风量在逐渐递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离烟丝烟梗与粉尘的装置,它包括外壳(6)、连接在外壳(6)底部的集料斗(10)和外壳支架(12),集料斗(10)底部设有卸料阀(1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进风管(1)、排气引流器(2)、百叶窗式分离器(3)、导流管(4)、S形涡旋导流器(5)和锥形碰撞分流器(8),排气引流器(2)焊接在外壳(6)上部的内壁上,它与外壳(6)侧壁所设的排风管(13)相通,进风管(1)垂直固定在外壳(6)上板的中央,并伸入排气引流器(2)内,百叶窗式分离器(3)上端与进风管(1)底端法兰连接,导流管(4)下端与S形涡旋导流器(5)的中央孔连接,使S形涡旋导流器(5)位于导流管(4)出口端面四周,导流管(4)的上端与百叶窗式分离器(3)法兰连接,导流管(4)的下端还焊有连接杆(7),连接杆(7)穿过锥形碰撞散流器(8),并由调节螺母(9)支撑住锥形碰撞散流器(8),使锥形碰撞散流器(8)与导流管(4)的出口距离可调。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分离烟丝烟梗与粉尘的装置,它包括外壳(6)、连接在外壳(6)底部的集料斗(10)和外壳支架(12),集料斗(10)底部设有卸料阀(1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进风管(1)、排气引流器(2)、百叶窗式分离器(3)、导流管(4)、S形涡旋导流器(5)和锥形碰撞分流器(8),排气引流器(2)焊接在外壳(6)上部的内壁上,它与外壳(6)侧壁所设的排风管(13)相通,进风管(1)垂直固定在外壳(6)上板的中央,并伸入排气引流器(2)内,百叶窗式分离器(3)上端与进风管(1)底端法兰连接,导流管(4)下端与S形涡旋导流器(5)的中央孔连接,使S形涡旋导流器(5)位于导流管(4)出口端面四周,导流管(4)的上端与百叶窗式分离器(3)法兰连接,导流管(4)的下端还焊有连接杆(7),连接杆(7)穿过锥形碰撞散流器(8),并由调节螺母(9)支撑住锥形碰撞散流器(8),使锥形碰撞散流器(8)与导流管(4)的出口距离可调。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书衡张志高袁一军李国荣曾益庆谢海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