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61286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9 19:46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属于蓄电池技术设备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生损耗的损耗蓄电池,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一组对损耗蓄电池进行能量补充的补充蓄电池,损耗蓄电池和补充蓄电池并联后放置在电池放置单元(5)内,两组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从电池放置单元(5)和控制单元(1)中引出,在电池放置单元(5)一端设置有控制单元(1),控制单元(1)内设置有限流电路,限流电路串联在损耗蓄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中。在本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中,通过设置补充蓄电池,并将补充蓄电池并联在损耗蓄电池的两端对损耗蓄电池进行能量的补充,使发生损耗的蓄电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性能修复,延长了蓄电池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属于蓄电池技术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铅酸蓄电池是目前常见的一种蓄电池,由于铅酸蓄电池具有技术成熟可靠、价格低廉的优点在各个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将多节蓄电池串联形成蓄电池使用。蓄电池在长期使用之后,其性能会有所下降,因而无法满足现场的使用需要。目前,当蓄电池无法满足现场的使用要求之后,常规的做法是更换新电池组。更换新电池组的方法虽然方便快捷,但是是对蓄电池的极大浪费,进而对会大大的增加生产成本,同时淘汰后的蓄电池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对自身出现损耗的蓄电池进行并联补充,使发生损耗的蓄电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性能修复,延长了蓄电池使用寿命的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包括发生损耗的损耗蓄电池,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一组对损耗蓄电池进行能量补充的补充蓄电池,损耗蓄电池和补充蓄电池并联后放置在电池放置单元内,两组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从电池放置单元和控制单元中引出,在电池放置单元一端设置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内设置有限流电路,限流电路串联在损耗蓄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中。优选的,在所述的电池放置单元的一端设置有同时连接两组蓄电池负极的负极连接板,在电池放置单元的另一端设置有分别连接两组蓄电池正极的第一正极接线端和第二正极接线端,第一正极接线端伸入控制单元内串联所述的限流电路后引出,第二正极接线端直接从控制单元中引出。优选的,在所述的电池放置单元的空腔处设置有电池放置单元上盖。优选的,在所述的电池放置单元的外部设置有与所述的负极连接板连接的输出负极。优选的,在所述的控制单元的外部设置有输出正极,输出正极同时连接所述的第二正极接线端和与限流电路串联的第一正极接线端。优选的,在所述的电池放置单元的内部设置有隔断,通过隔断间隔形成分别用于放置两组蓄电池的第一电池容置部和第二电池容置部。优选的,所述的限流电路包括由电位器实现的限流电阻,电位器阻值的调节端设置在控制单元的表面。优选的,所述的补充蓄电池的能量等于损耗蓄电池损耗的能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在本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中,通过设置补充蓄电池,并将补充蓄电池并联在损耗蓄电池的两端对损耗蓄电池进行能量的补充,使发生损耗的蓄电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性能修复,延长了蓄电池使用寿命。2、通过设置电池放置单元上盖,可以将蓄电池以封闭的状态放置在电池放置单元内,避免了外界对蓄电池的干扰。3、通过将对电位器阻值进行调节的调节旋钮设置在控制单元上,方便对电位器的阻值进行调节。4、第一电池容置部和第二电池容置部内可分别放置单节的蓄电池或多节串联的蓄电池,适用范围更广。附图说明图1为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电池放置单元结构示意图。图3为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控制单元电路原理图。其中:1、控制单元2、输出正极3、调节旋钮4、电池放置单元上盖5、电池放置单元6、输出负极7、第一正极接线端8、第一电池容置部9、隔断10、第二正极接线端11、第二电池容置部12、负极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图1~3是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包括电池放置单元5以及设置在电池放置单元5一端的控制单元1,在电池放置单元5内设置有两组蓄电池,两组蓄电池并联连接,两组蓄电池分别为发生损耗的损耗蓄电池和对旧电池组进行能量补充的补充蓄电池,利用常规的测试方法计算出废旧蓄电池的损耗百分比,补充蓄电池的能量等于废旧蓄电池损耗的能量。在电池放置单元5的一端设置有输出负极6,用于输出两组蓄电池的负极,在控制单元1的端部设置有输出正极2,用于输出两组蓄电池的正极,输出负极6和输出正极2的位置和/或极性可颠倒设置,输出负极6和输出正极2也可以根据需要从其他地方引出,如控制单元1和/或电池放置单元5的侧部。在控制单元1上设置有调节旋钮3,在控制单元1内设置有限流电路,调节旋钮3接入限流电路中。两组蓄电池中的电压较大的一组的正极通过限流电路连接到输出正极2上,电压较小的一组直接连接到输出正极2上。每一组蓄电池可以为单节蓄电池也可以为若干蓄电池串联组成的蓄电池。如图1~2所示,电池放置单元5为中空的矩形体,其内腔由隔断9间隔为第一电池容置部8和第二电池容置部11,电池放置单元5的上端为敞口端,在敞口端处设置有电池放置单元上盖4。电池放置单元5本体、电池放置单元上盖4以及隔断9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电池放置单元5的大小根据其内部放置的蓄电池的体积而任意设定,可以为体积较小的电池盒或电池箱,也可以为体积较大的柜体或更大的空间。第一电池容置部8和第二电池容置部11分别用于放置上述的两组蓄电池,其中第一电池容置部8用于放置发生损耗的损耗蓄电池,第二电池容置部11内用于放置对损耗蓄电池进行容量补充的补充蓄电池。在第一电池容置部8和第二电池容置部11的一端设置有负极连接板12,用于同时连接两组蓄电池的负极,上述的输出负极6与负极连接板12连接;第一电池容置部8和第二电池容置部11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正极接线端7和第二正极接线端10,第一正极接线端7和第二正极接线端10分别用于连接两组蓄电池的正极,第一正极接线端7和第二正极接线端10同时接入控制单元1内,且第一正极接线端7进入控制单元1内之后与控制单元1内的限流电路相连。如图3所示,在控制单元1内包括一个电位器W1,同时设置有三个接线端:接线端A1、接线端B1、接线端B2和接线端B1分别连接电位器W1的两端,接线端A1串联熔断器FU1之后与接线端B2短接。接线端A1即为上述的输出正极2,接线端B1即为上述的第一正极接线端7,接线端B2即为上述的第二正极接线端10。具体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当需要将两组蓄电池进行并联时,通过测量将损耗蓄电池(记为第一蓄电池)放入电池放置单元5的第一电池容置部8内,并将该组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第一正极接线端7和负极连接板12连接;然后将补充蓄电池(记为第二蓄电池)放入第二电池容置部11内,并将该组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第二正极接线端10和负极连接板12连接。通过计算两组蓄电池的电压差值,计算得到需要串联在第一组电池正极的电阻的大小,然后通过调节旋钮3使电位器处于相应的电阻阻值下。此时具体电路为:第一蓄电池串联一个电阻后与第二蓄电池并联。串联在第一蓄电池正极的电阻起到限流的作用,因此在将第一蓄电池和第二蓄电池并联后,虽然第一蓄电池的初始电压值大于第二蓄电池的初始电压值,但是由于电阻的限流作用,因此第一蓄电池不会向第二蓄电池充电而出现环流。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包括发生损耗的损耗蓄电池,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一组对损耗蓄电池进行能量补充的补充蓄电池,损耗蓄电池和补充蓄电池并联后放置在电池放置单元(5)内,两组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从电池放置单元(5)和控制单元(1)中引出,在电池放置单元(5)一端设置有控制单元(1),控制单元(1)内设置有限流电路,限流电路串联在损耗蓄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包括发生损耗的损耗蓄电池,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一组对损耗蓄电池进行能量补充的补充蓄电池,损耗蓄电池和补充蓄电池并联后放置在电池放置单元(5)内,两组蓄电池的两极分别从电池放置单元(5)和控制单元(1)中引出,在电池放置单元(5)一端设置有控制单元(1),控制单元(1)内设置有限流电路,限流电路串联在损耗蓄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电池放置单元(5)的一端设置有同时连接两组蓄电池负极的负极连接板(12),在电池放置单元(5)的另一端设置有分别连接两组蓄电池正极的第一正极接线端(7)和第二正极接线端(10),第一正极接线端(7)伸入控制单元(1)内串联所述的限流电路后引出,第二正极接线端(10)直接从控制单元(1)中引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电池放置单元(5)的空腔处设置有电池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承立孙向华王建任伟村高伟王波季阿莲王丽路勇赵文萍张贵强张颖马淑平张凤陈珍芝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辛店电厂工会委员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