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陆炎培专利>正文

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5542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它由自吸泵、流量计、药液箱、反应沉降器、吸附过滤器、沉砂调节池、清水贮池、污泥池组成。沉砂调节池、清水贮池和污泥池为地下构筑物,地面上除吸附过滤器之外,所有部件均与反应沉降器组装成一体。反应沉降器由水力搅拌混合区、同向流、异向流斜管沉降区、贮水槽和污泥斗所组成。采用泵前加药,流量计计量。吸附过滤介质为玻璃纤维和活性炭。洗车污水经处理后,CODcr可达100mg/l以下,SS可达20mg/l左右,出水澄清、透明、无色、无臭味,可满足回用于洗车的需要。本装置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运行费省,适用于手工洗车场和机械化洗车场。(*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是洗车污水的循环处理设施。
技术介绍
目前已有的洗车污水处理器(装置)(中国专利96211989.X,中国专利97201214.1,中国专利98250602.3,中国专利99113820.1,中国专利00205610.0),起到了一定的处理效果和节约用水的目的。但在实践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1.怎样解决洗车用水的间歇性、波动性和污水循环处理装置运行要求的连续性、平稳性之间的矛盾;2.药剂投加的均匀性和定量问题;3.如何适应不同地点洗车污水水质的不同和处理后水质质量的要求不同的问题;4.气温较高时,处理后污水仍带臭味的问题;5.沉降设备的结构有待改进,沉降效果有待提高的问题;6.设备结构如何进一步简化,以利降低造价、减少占地面积和便于操作运行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根据我国手工洗车作业的现状,并考虑到即将广泛采用的机械化洗车作业的实际而研究设计的。为了解决上述的种种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1.在实施现场设置足够容积的污水沉砂调节池,一般不少于二小时的污水处理量,清水池不小于一小时的污水处理量,用以平衡调节洗车用水的间歇性、波动性和污水循环处理装置运行要求的连续性、平稳性之间的矛盾。另设污泥池(容积不少于0.5小时的污水处理量)用于存放污泥浆,以便定期清理。2.在本技术中,主体单元除反应沉降器外,设有吸附过滤器,用以进一步去除残留的乳化油滴和水溶性有机物质以保证最后出水澄清、透明、无色、不带臭味、CODcr在100mg/l以下,SS在20mg/l左右,符合回用于洗车的要求。3.本技术中,污水的泵送和消毒沉淀剂药液的投加,均设有液体流量计进行测量定量,以便根据不同时间和地点洗车污水的水质和对处理后水质质量的要求不同,均匀、定量地添加消毒沉淀剂,以达到最佳的技术经济效果。4.本技术中,药剂与污水的添加和混合采用泵前连续定量加药,经自吸泵叶轮剧烈混合搅拌,然后进入反应沉降器的混合反应区,作第二次缓和的水力混合搅动,从而保证了加药的均匀性和较好的反应絮凝效果。5.本技术所采用的沉降器,在顺流方向和逆流方向均配置有沉降管,从而大大提高沉降效果,减少出水中絮状杂质的含量。6.本技术充分利用设备的空间,将药液箱等附属部件与反应沉降器组合成一体,使设备更加紧凑,占地面积更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是本技术流程及结构剖视图。附图说明图中1.自吸泵;2.流量计;3.药箱液位计;4.流量计;5.药液箱;6.取样阀门;7.弯管;8.反应沉降器;9.10.斜管;11.12.观察窗;13.吸附过滤器;14.内胆;15.取样阀门;16.玻璃纤维吸附过滤层;17.清水贮池;18.取样阀门;19污泥池;20.污泥阀;21.阀门;22.调节阀;23.浮球液位控制器;24.底阀;25.调节阀;26.滤网;27.沉砂调节池;28.格栅;A.水力搅拌混合区;B1同向流斜管沉降区;B2异向流斜管沉降区;C.贮水槽;D.污泥斗。具体实施方式在图中,洗车污水经格栅(28)除去大型杂物,进入沉砂调节池(27),经网眼为2×2mm的滤网(26),滤去较大的漂浮物,然后通过底阀(24),被自吸泵(1)吸入,并被向上泵送。在流量计(2)上显示出泵送的污水流量,通过阀门(25)调节此流量至所需的数值,。在此同时,贮存于药液箱(5)中的消毒沉淀剂药液,通过箱底阀门(21)、调节阀(22)和流量计(4),也同时被吸入自吸泵(1)中。药液的被吸入量,可从流量计(4)读出。通过调节阀(22)调节药液流量至所需的读数。污水和药液经自吸泵(1)的叶轮剧烈搅拌混合后,通过流量计(2)进入反应沉降器(8)的水力搅拌混合区(A),作和缓的混合反应。这一水力搅拌混合的作用,是通过向下180°弯转的弯管(7)和截面为梯形的搅拌混合区(A)而共同实现的。上述经过反应混凝的污水溢流入反应沉降器(8)的同向流斜管沉降区(B1)再折向异向流斜管沉降区(B2),使沉淀物彻底沉降下来,并汇集到污泥斗(D)中。而清水则继续溢流入贮水槽(C)中。在(B1)和(B2)区中均装有斜管(9)(10),在(C)和(D)的上部均备有观察窗(11)(12),可观察水位和污泥的高度,以便于操作。清水继续流经吸附过滤器(13)中的玻璃纤维吸附过滤层(16)和装在内胆(14)中的活性炭层,最后出水流入清水贮池(17)中备用。玻璃纤维和活性炭分别装在上述两区域,以便于及时清洗、再生和更新。污泥斗(D)中的污泥则通过污泥阀(20)定时放入污泥池(19)中,以便外运。通过取样阀门(6)(15)(18),可取样分析本处理装置各段的工作情况。洗车污水经过本处理装置处理,最后出水CODcr可低于100mg/,SS可接近20mg/l,外观澄清、透明、无色、没有臭味。可以满足手工洗车和机械化洗车作业的需要。权利要求1.一种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沉砂调节池、自吸泵、流量计、药液箱、反应沉降器、吸附过滤器、清水贮池、污泥池,其特征是沉砂调节池、清水贮池、污泥池均设置在地下,池口与地面平齐,药液箱、流量计、自吸泵、电器柜均与反应沉降器组装成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采用的流量计(2)其入口与自吸泵(1)的出口相连,其出口与弯管(7)的入口相连;流量计(4)其入口与调节阀(22)的出口相连,其出口与自吸泵(1)的入口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沉砂调节池(27)中设有格栅(28)、滤网(26)、浮球水位控制器(2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沉降器由弯管(7)、水力搅拌混合区(A)、同向流斜管沉降区(B1)、异向流斜管沉降区(B2)、贮水槽(C)、污泥斗(D)和阀门(21)所组成,并设有观察窗(11)(1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附过滤器(13)设有内胆(14),吸附介质为玻璃纤维和活性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药液箱(5)置于水力搅拌混合区(A)的下方,污泥斗(D)的旁边;流量计(2)、(4)及电器柜在药液箱(5)的前面;自吸泵(1)在药液箱(5)的下方。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取样阀(6)、(15)、(18)。专利摘要一种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它由自吸泵、流量计、药液箱、反应沉降器、吸附过滤器、沉砂调节池、清水贮池、污泥池组成。沉砂调节池、清水贮池和污泥池为地下构筑物,地面上除吸附过滤器之外,所有部件均与反应沉降器组装成一体。反应沉降器由水力搅拌混合区、同向流、异向流斜管沉降区、贮水槽和污泥斗所组成。采用泵前加药,流量计计量。吸附过滤介质为玻璃纤维和活性炭。洗车污水经处理后,CODcr可达100mg/l以下,SS可达20mg/l左右,出水澄清、透明、无色、无臭味,可满足回用于洗车的需要。本装置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运行费省,适用于手工洗车场和机械化洗车场。文档编号C02F1/28GK2659878SQ02233870公开日2004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18日 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洗车污水循环处理装置,包括沉砂调节池、自吸泵、流量计、药液箱、反应沉降器、吸附过滤器、清水贮池、污泥池,其特征是:沉砂调节池、清水贮池、污泥池均设置在地下,池口与地面平齐,药液箱、流量计、自吸泵、电器柜均与反应沉降器组装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炎培
申请(专利权)人:陆炎培无锡锡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