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志森专利>正文

一种流体磁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4409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名称为一种流体磁化装置。属于流体磁化处理技术领域。它主要是解决现有磁化装置内管为圆形而造成管内磁场不均匀和管中心磁场弱,影响磁化处理的问题。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内管、永磁体、磁轭和上、下两端带有连接头的外壳组成,所述的内管为扁平状内管;永磁体和内管扁平面外壁相贴,或者内管扁平面外壁相贴有磁轭,该磁轭两端设有永磁体;在永磁体或内管外侧设有可使其形成磁回路的磁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处理后的流体具有高的活性和渗透性,具有更好的磁化效果,同时具有较小的体积和较低的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用于流体的磁化处理。(*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对流体进行磁化处理的装置,特别是用永磁体作为磁源对流体进行磁化处理的装置。属于流体磁化处理

技术介绍
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些流体经适当磁场处理,可使其分子团破碎变小,分子极化增强,因此可增加流体的渗透性和活性。如液体燃料经磁化处理,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水经磁化处理,可具有防垢、除垢、灭菌等作用。目前的流体磁化装置,按永磁体安装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内置式和外置式两种。内置式将永磁体放在流体流经的管道内,一般适宜管径比较大的场合使用,且由于流体直接和永磁体等接触,在使用上受到限制。外置式将永磁体放在流体管道外,避免了上述的不足,适宜在多种场合使用,但目前的外置式磁化装置,其流体流经的内管都设计为圆形,由于空气和水等流体都是导磁率很低的不良导磁体,而管内某点的磁场强度和管壁外永磁体的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即离管壁越远,磁场越弱,造成管内磁场不均匀和管中心磁场弱,影响磁化处理的效果,于是设计者就千方百计增加管外永磁体的数量,这样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管内磁场强度,但并不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而且由于受结构限制,其效果也往往有限,同时又使磁化装置的体积增大,成本增加。如技术专利“永磁磁能流体处理器”(专利号为00230791)所公布的就是在管道外设置多组磁块组,每个磁块组又有多块永磁体组成,来解决管内磁场强度弱的问题。又如技术专利“多磁组高梯度防垢除垢水处理设备”(专利号为00232411),在不锈钢内管外,设置多组永磁体以增强管内磁场强度和增长处理长度。但上述两种方案还是存在管内磁场不均匀和中心部位磁场弱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流体磁化装置,通过使管内磁场均匀和减少漏磁损失,以及在提高永磁体利用率的基础上,来提高管内磁通密度,使流体具有更好的磁化效果,同时又使永磁体的数量得到减少,以减小装置的体积和降低成本。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可以有径向磁路方案和横向磁路方案两种。当采用径向磁路方案时,在上下两端带有连接头的外壳内设有供流体流经的扁平状内管,内管的扁平面外壁和永磁体极面相贴,在永磁体或内管外侧,设有可使其形成磁回路的磁轭。上述扁平状内管外壁相贴的永磁体,可以是内管的单侧外壁设有永磁体,磁轭为环绕内管和永磁体的封闭状磁轭。在其和永磁体两侧面之间设有间隙。上述和扁平状内管外壁相贴的永磁体,也可以是内管的两侧壁外均设有永磁体,两永磁体极性相反,磁轭为环绕永磁体的封闭状磁轭,在其和永磁体两侧面之间设有间隙。上述扁平状内管也可以是两个并列的内管,其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隙,在两内管的同一单侧壁外,设有两块极性相反的永磁体,在内管和永磁体的外侧分别设有一块磁轭。上述扁平状内管也可以是两个并列的内管,其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隙,在两内管外侧设有四块极性依次相反的永磁体,在永磁体外侧,分别设有一块磁轭。当采用横向磁路方案时,在上下两端带有连接头的外壳内,同样设有供流体流经的扁平状内管,内管的扁平面外壁设有和其相贴的磁轭,磁轭两端设有永磁体,在永磁体或内管外侧,设有可使其形成磁回路的磁轭。上述和扁平状内管外壁相贴的磁轭,可以在内管的单侧壁外,磁轭两端设有同极性相对的两永磁体,该两永磁体的外端设有环绕内管的“П”形磁轭。上述和扁平状内管外壁相贴的磁轭,也可以在内管的两侧壁外,均设有磁轭,在两磁轭两端,设有四块永磁体,且同一侧两永磁体同极性相对,不同侧的永磁体极性相反,在永磁体的两端各设有一块磁轭。根据所需磁化流体流量的大小,还可以将上述内管、永磁体和磁轭,按上述不同方案组成一组成为子磁化装置,将若干组子磁化装置组合在同一外壳内,构成一个整体的磁化装置。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缩短了磁通在空气隙中的路径,减少了漏磁,大大提高了处理流体磁场的磁通密度,同时也解决了处理流体磁场不均匀的问题,并使磁力线对流体的作用方向保持垂直,满足了处理高效磁化流体的要求。使处理后的流体具有高的活性和渗透性,具有更好的磁化效果,同时由于永磁体磁能利用率的提高,本技术具有较小的体积和较低的成本。本技术主要用于流体的磁化处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纵向剖面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横向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横向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的横向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第四种实施方式的横向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第五种实施方式的横向剖图;图7是本技术第六种实施方式的横向剖图;图8是本技术第七种实施方式的横向剖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供流体流经的内管2其横截面为中空扁平矩形管,其长宽比为5∶1到8∶1。内管2可用塑料压制而成,也可用不导磁不锈钢制成。内管2的单侧壁外设有永磁体3,其极面和内管2的扁平外壁相贴,永磁体3采用钕铁硼材料。矩形环状磁轭4,从外面包住内管2和永磁体3,但其两侧面和永磁体3两侧面之间,保持有间隙7。磁轭4采用导磁的低碳钢材料,在磁轭4外,套有外壳5,外壳5的两端1、6设计成法兰状,以便和进,出流体管连接。流体磁化装置纵向高度视处理流体的流速、流量确定,一般不小于200毫米。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内管2为中空扁平矩形管,在其两侧壁外均设有永磁体3。两永磁体3的两极面和内管2的两扁平外壁相贴,其极性相反。矩形环状磁轭4包在两永磁体3外面,但其两侧面和永磁体3两侧面之间,保持有间隙7。内管2、永磁体3和磁轭4构成的部件同样装于外壳5内。本实施方式的材料及其余未说明的部分等同第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内管2为两个并列的、其之间设有一定间隙9的内管,两内管2同样为中空扁平矩形管,且大小尺寸相同。在两内管2的同一单侧壁外,设有两块极性相反的永磁体3。在两内管2和两永磁体3的外侧,分别设有一块磁轭8。内管2、永磁体3和磁轭8构成的部件,同样装于外壳5内。本实施方式的材料及其余未说明的部分等同第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第四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内管2也为两个并列的、其之间设有一定间隙9的内管,两内管2同样为中空扁平矩形管,且大小尺寸相同。在两内管2的两侧壁外,均设有永磁体3,该四块永磁体3的极性依次相反。在永磁体3的两外侧,分别设有一块磁轭8。内管2、永磁体3和磁轭8构成的部件,同样装于外壳5内。本实施方式的材料及其余未说明的部分等同第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第五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内管2为中空扁平矩形管,其单侧壁外设有磁轭10,和内管2扁平外壁相贴。磁轭10两端设有两永磁体11,相同极性的两极面和磁轭10两端相贴。磁轭12为环绕内管2和永磁体11的“П”形磁轭。内管2、永磁体11、磁轭10和磁轭12构成的部件同样装于外壳5内。本实施方式的材料及其余未说明的部分等同第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第六种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内管2为中空扁平矩形管,其两侧壁外设有磁轭10,和内管2扁平外壁相贴。两磁轭10两端设有四块永磁体11,且同一侧两永磁体11同极性相对,不同侧的永磁体11极性相反。在四块永磁体11的两端各设有一块磁轭13。内管2、永磁体11、磁轭10和磁轭13构成的部件同样装于外壳5内。本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磁化装置,由内管(2)、永磁体(3)、磁轭(4)和上、下两端带有连接头的外壳(5)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内管(2)为扁平状内管;永磁体(3)和内管(2)扁平面外壁相贴;在永磁体(3)或内管(2)外侧设有可使其形成磁回路的磁轭(4、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森
申请(专利权)人:陈志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