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28519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3 15: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操作箱,所述操作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背板,所述底座的顶部与立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立柱位于操作箱的左侧,所述立柱的正表面设置有主控制器,所述立柱一侧的顶部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底部活动安装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靠近立柱的一侧与滑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的另一端贯穿立柱且延伸至立柱的外部与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立柱的正表面对应滑动杆的位置开设有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操作简单,组装迅速,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力,生产效率高,生产量大,适用性强,可靠性高,方便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背光模组生产
,具体为一种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液晶显示器特别是彩色液晶显示器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受液晶显示器的市场拉动,背光源产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LCD为非发光性的显示装置,须要藉助背光源才能达到显示的功能。背光源性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LCD显像质量,背光源的成本占LCD模块的30-50%,所消耗的电力更占模块的75%,可说是LCD模块中相当重要的零组件。高精细、大尺寸的LCD,必须有高性能的背光技术与之配合,因此当LCD产业努力开拓新应用领域的同时,背光技术的高性能化(如高亮度化、低成本化、低耗电化、轻薄化等)亦扮演着幕后功臣的角色。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在背光模组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反射片安装,但是目前背光模组上反射片的安装一般都是通过工人手工进行,人工操作发繁琐,组装速度慢,并且每个工人的手法大多都不相同,易造成组装后的反射片歪斜、与其他光学材料发生干涉的问题,生产质量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操作箱,所述操作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背板,所述底座的顶部与立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立柱位于操作箱的左侧,所述立柱的正表面设置有主控制器,所述立柱一侧的顶部与顶板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底部活动安装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靠近立柱的一侧与滑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的另一端贯穿立柱且延伸至立柱的外部与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立柱的正表面对应滑动杆的位置开设有通槽,且通槽位于控制器的上方,所述通槽内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通槽内壁的一侧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滚轴,所述滚轴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滚轮,所述滚轮的表面与滑动杆活动连接,所述滚轴的一端贯穿支架且延伸至支架的外部,所述电机的转轴通过皮带与延伸至支架外部的滚轴传动连接,所述滑动块的底部与气缸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红外接收器,且红外接收器位于气缸的左侧,所述气缸的自由端与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远离气缸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背板配合组装的反射片。所述操作箱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所述背板的底部与放置槽内壁的底部接触,所述操作箱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座,所述支座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表面与杠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杠杆一端的顶部与推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的另一端贯穿操作箱且延伸至放置槽的内部与背板的底部接触,所述杠杆的另一端与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顶部与按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按动杆的另一端贯穿操作箱且延伸至操作箱的顶部与按动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底部与上固定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块远离连接杆的一侧与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下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操作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红外发射器,所述红外发射器位于背板的左侧。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直管,所述直管的底部贯穿安装板且延伸至安装槽的内部与吸盘体固定连接,所述直管与吸盘体内部连通,所述吸盘体远离直管的一侧与反射片的顶部接触,所述直管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活塞板,所述活塞板远离吸盘体的一侧与活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贯穿直管且延伸至安装板的内部与金属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内壁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与金属板配合使用的电磁铁装置,所述安装板内壁的顶部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微控制器和蓄电池,所述微控制器位于电磁铁装置的右侧。所述红外发射器的输出端与红外接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器输出端与A/D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A/D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主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数据比对模块、电机、气缸和微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数据比对模块的输出端与反馈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反馈模块的输出端与主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电磁铁装置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制器的第三输入端与市政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市政电源的第二输出端与蓄电池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电磁铁装置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优选的,所述顶板的底部设置有滑轨,所述滑动块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与滑轨配合使用滑轮,在滑轨的末端设置有限位块。优选的,所述滑动杆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齿牙,所述滚轮的表面设置有与第一齿牙相适配的第二齿牙。优选的,所述按动块远离按动杆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防滑凸点。优选的,所述操作箱的顶部开设有与推动杆相适配的第一通孔。优选的,所述操作箱的顶部开设有与按动杆相适配的第二通孔。优选的,所述电磁铁装置包括铁芯,所述铁芯的一端与安装板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铁芯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金属板配合使用的接触板,所述铁芯的表面设置线圈,所述线圈通过导线与蓄电池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数据比对模块的内部设置有预设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操作简单,组装迅速,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力,生产效率高,生产量大,适用性强,可靠性高,方便实用。(2)、本技术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当反射片组装完成后,向下按动按动块,按动块向下移动过程中推动连接杆,从而带动杠杆旋转促使推动杆向上运动,推动杆向上运动过程中将背板弹出放置槽,降低了操作人员拿取背板的操作难度,缩短了组装成品的收取时间,提高了组装效率;并且弹簧在拿取背板后利用自身的特性使按动块复位,不需要人工进行复位,有效节约了人力。(3)、本技术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通过蓄电池对电磁铁装置进行供电,电磁铁装置在通电时产生磁性,产生的磁性促使金属板向上运动,金属板运动过程中带动活塞板往远离吸盘体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吸盘体内部的气体吸入直管的内部,促使反射片与吸盘体紧密接触,夹紧牢固可靠,有效防止了在组装时因为外界抖动金属板脱离安装板,保证了组装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电磁铁装置在断电时磁性消失,调节工作简单快速,便于人们操作。(4)、本技术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电机旋转时通过皮带带动滚轴旋转,滚轴旋转过程中带动滚轮旋转,滚轮旋转过程中带动滑动杆运动,从而调节气缸底部安装板的位置进行组装工作,不需要人工手动进行推动,降低了操作人员的操作量,节省了组装时间,效率高。(5)、本技术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通过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进行组装对位工作,对位精度高,有效避免了对位不准确的现象发生,对位质量高,组装完成后的产品整齐美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操作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安装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A-A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B-B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操作箱、3背板、4立柱、5主控制器、6顶板、7滑动块、8滑动杆、9限位板、10通槽、11电机、12支架、13滚轴、14滚轮、15转轴、16皮带、17气缸、18红外接收器、19安装板、20反射片、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操作箱(2),所述操作箱(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背板(3),所述底座(1)的顶部与立柱(4)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立柱(4)位于操作箱(2)的左侧,所述立柱(4)的正表面设置有主控制器(5),所述立柱(4)一侧的顶部与顶板(6)固定连接,所述顶板(6)的底部活动安装有滑动块(7),所述滑动块(7)靠近立柱(4)的一侧与滑动杆(8)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8)的另一端贯穿立柱(4)且延伸至立柱(4)的外部与限位板(9)固定连接,所述立柱(4)的正表面对应滑动杆(8)的位置开设有通槽(10),且通槽(10)位于控制器(5)的上方,所述通槽(10)内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11),所述通槽(10)内壁的一侧设置有支架(12),所述支架(12)上设置有滚轴(13),所述滚轴(13)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滚轮(14),所述滚轮(14)的表面与滑动杆(8)活动连接,所述滚轴(13)的一端贯穿支架(12)且延伸至支架(12)的外部,所述电机(11)的转轴(15)通过皮带(16)与延伸至支架(12)外部的滚轴(13)传动连接,所述滑动块(7)的底部与气缸(17)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7)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红外接收器(18),且红外接收器(18)位于气缸(17)的左侧,所述气缸(17)的自由端与安装板(19)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19)远离气缸(1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背板(3)配合组装的反射片(20);所述操作箱(2)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21),所述背板(3)的底部与放置槽(21)内壁的底部接触,所述操作箱(2)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座(22),所述支座(22)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旋转杆(23),所述旋转杆(23)的表面与杠杆(24)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杠杆(24)一端的顶部与推动杆(2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25)的另一端贯穿操作箱(2)且延伸至放置槽(21)的内部与背板(3)的底部接触,所述杠杆(24)的另一端与连接杆(26)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26)的顶部与按动杆(27)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 按动杆(27)的另一端贯穿操作箱(2)且延伸至操作箱(2)的顶部与按动块(28)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26)的底部与上固定块(29)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块(29)远离连接杆(26)的一侧与弹簧(3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30)的另一端与下固定块(31)固定连接,所述操作箱(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红外发射器(32),所述红外发射器(32)位于背板(3)的左侧;所述安装板(19)的底部开设有安装槽(33),所述安装板(1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直管(34),所述直管(34)的底部贯穿安装板(19)且延伸至安装槽(33)的内部与吸盘体(35)固定连接,所述直管(34)与吸盘体(35)内部连通,所述吸盘体(35)远离直管(34)的一侧与反射片(20)的顶部接触,所述直管(34)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活塞板(36),所述活塞板(36)远离吸盘体(35)的一侧与活塞杆(37)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37)的另一端贯穿直管(34)且延伸至安装板(19)的内部与金属板(38)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19)内壁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与金属板(38)配合使用的电磁铁装置(39),所述安装板(19)内壁的顶部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微控制器(40)和蓄电池(41),所述微控制器(40)位于电磁铁装置(39)的右侧;所述红外发射器(32)的输出端与红外接收器(18)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红外接收器(18)输出端与A/D转换模块(43)的输入端连接,所述A/D转换模块(43)的输出端与主控制器(5)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制器(5)的输出端分别与数据比对模块(44)、电机(11)、气缸(17)和微控制器(4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数据比对模块(44)的输出端与反馈模块(4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反馈模块(45)的输出端与主控制器(5)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40)的输出端与电磁铁装置(39)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制器(5)的第三输入端与市政电源(46)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市政电源(46)的第二输出端与蓄电池(4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蓄电池(41) 的输出端与电磁铁装置(39)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的反射片组装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操作箱(2),所述操作箱(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背板(3),所述底座(1)的顶部与立柱(4)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立柱(4)位于操作箱(2)的左侧,所述立柱(4)的正表面设置有主控制器(5),所述立柱(4)一侧的顶部与顶板(6)固定连接,所述顶板(6)的底部活动安装有滑动块(7),所述滑动块(7)靠近立柱(4)的一侧与滑动杆(8)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8)的另一端贯穿立柱(4)且延伸至立柱(4)的外部与限位板(9)固定连接,所述立柱(4)的正表面对应滑动杆(8)的位置开设有通槽(10),且通槽(10)位于控制器(5)的上方,所述通槽(10)内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11),所述通槽(10)内壁的一侧设置有支架(12),所述支架(12)上设置有滚轴(13),所述滚轴(13)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滚轮(14),所述滚轮(14)的表面与滑动杆(8)活动连接,所述滚轴(13)的一端贯穿支架(12)且延伸至支架(12)的外部,所述电机(11)的转轴(15)通过皮带(16)与延伸至支架(12)外部的滚轴(13)传动连接,所述滑动块(7)的底部与气缸(17)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7)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红外接收器(18),且红外接收器(18)位于气缸(17)的左侧,所述气缸(17)的自由端与安装板(19)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19)远离气缸(1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背板(3)配合组装的反射片(20);所述操作箱(2)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21),所述背板(3)的底部与放置槽(21)内壁的底部接触,所述操作箱(2)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座(22),所述支座(22)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旋转杆(23),所述旋转杆(23)的表面与杠杆(24)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杠杆(24)一端的顶部与推动杆(2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25)的另一端贯穿操作箱(2)且延伸至放置槽(21)的内部与背板(3)的底部接触,所述杠杆(24)的另一端与连接杆(26)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26)的顶部与按动杆(27)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按动杆(27)的另一端贯穿操作箱(2)且延伸至操作箱(2)的顶部与按动块(28)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26)的底部与上固定块(29)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固定块(29)远离连接杆(26)的一侧与弹簧(3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30)的另一端与下固定块(31)固定连接,所述操作箱(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红外发射器(32),所述红外发射器(32)位于背板(3)的左侧;所述安装板(19)的底部开设有安装槽(33),所述安装板(1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直管(34),所述直管(34)的底部贯穿安装板(19)且延伸至安装槽(33)的内部与吸盘体(35)固定连接,所述直管(34)与吸盘体(35)内部连通,所述吸盘体(35)远离直管(34)的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丹奇陈子王冬兴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天禄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