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接续工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21330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2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筋接续工法,包含以下步骤:于设置面上架设下层筋,其包含多个第一下层筋和多个第二下层筋彼此交错,第二下层筋间隔地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第一下层筋间隔地沿与第一方向交错的第二方向并列设置;架设上层筋,上层筋包含多个第一上层筋和多个第二上层筋彼此交错,并分别沿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间隔地并列设置,第一上层筋突出于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外;架设侧板,其外侧面上形成有多个穿孔,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容纳于穿孔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钢筋接续工法;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用于基础版建设的钢筋接续工法。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结构体之间的连结是影响整体结构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灌浆作业前,需详实确认配筋数量、绑扎方式等事项是否符合规范。此外,像是开口或角隅处的补强措施亦需加以确认。以分段完成结构体的施作方式来说,在部分结构灌浆作业完成后,接续部分的结构施工往往因钢筋衔接处的数量过多而发生钢筋未妥善连接的情形。对于监工人员而言,要找出这些错误也是相当耗时且不易的。若要逐一确认,势必影响整体施作的效率,造成所需工期增加。因此,为提高整体施作的效率,则成为目前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接续工法,及配合用于此工法的侧板结构以提升施工效率。钢筋接续工法包含以下步骤:于设置面上架设下层筋,其包含多个第一下层筋和多个第二下层筋彼此交错,第二下层筋间隔地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第一下层筋间隔地沿与第一方向交错的第二方向并列设置;架设上层筋,上层筋包含多个第一上层筋和多个第二上层筋彼此交错,并分别沿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间隔地并列设置,第一上层筋突出于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外;架设侧板,其外侧面上形成有多个穿孔,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容纳于穿孔中。于一实施例中,步骤(c)更包含于顶面与设置面之间设置一横向挡条,该横向挡条固定于该侧板的外侧面上。于一实施例中,该顶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凹槽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该些第一上层筋跨设于该顶面并容纳于第一凹槽中,钢筋接续工法更包含步骤(d),于该侧板顶面上设置一压条,该压条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凹槽且对应于该些第一凹槽,每一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共同包围该第一上层筋。于一实施例中,步骤(d)更包含设置一纵向挡条,该纵向挡条固定于该侧板及该压条上。于一实施例中,更包含:设置斜支撑件的步骤,于该外侧面上设置该斜支撑件,且邻接该纵向档条的一侧。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凹槽为U型凹槽。于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下层筋的端部设置有一续接装置,该续接装置包含一保护塞于该续接装置相反于该第一下层筋的一侧封闭该续接装置,且该续接装置至少部分嵌入于该侧板中。于一实施例中,更包含步骤(e),浇置混凝土以覆盖该上层筋和该下层筋而形成一区段基础版。于一实施例中,当该区段基础版完成时,沿该第一方向继续设置该上层筋和该下层筋,以及架设该侧板的步骤。通过侧板的凹槽及/或穿孔设计,可使钢筋对位准确度提升,提高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图11为采用本专利技术钢筋接续工法的示意图,其中:图1为架设下层筋和上层筋的示意图;图2为架设侧板的示意图;图3为设置横向挡条的示意图;图4A和图4B为设置压条的示意图;图4C为压条和侧板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5为设置纵向挡条的示意图;图6为设置斜支撑件的示意图;图7和图8为浇置混凝土的示意图;图9和图10为接续架设下层筋和上层筋的示意图;图11为浇置混凝土以分段完成基础版的示意图;以及图12为本专利技术钢筋接续工法的实施例流程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下层筋110第一下层筋112续接装置114保护塞120第二下层筋130垫块200上层筋210,210a,210-1,210-2第一上层筋220第二上层筋300侧板302外侧面304顶面306穿孔308第一凹槽400横向挡条500压条502第二凹槽600纵向挡条700斜支撑件800基础版810,820区段基础版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筋接续工法,在钢筋架设过程配合用于此工法侧板结构,使钢筋的对位准确性提高。所述钢筋接续工法例如可运用于基础版的施作工程,但不以此为限。图1至图11为本专利技术钢筋接续工法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所示的架设下层筋100和上层筋2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首先于选定的设置面上架设下层筋100。下层筋100包含多个第一下层筋110和多个第二下层筋120彼此交错。第一下层筋110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间隔地沿与第一方向a交错的第二方向b并列设置。第二下层筋120沿第二方向b延伸,且间隔地沿第一方向a并列设置。下层筋100绑扎后可视需求于设置面以垫块130垫高保护下层筋100。接着于下层筋100上方架设上层筋200。上层筋200绑扎前可于下层筋100利用工作筋(图未示)来固定。如图1所示,上层筋200包含多个第一上层筋210和多个第二上层筋220彼此交错。第一上层筋210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间隔地沿第二方向b并列设置。第二上层筋220沿第二方向b延伸,且间隔地沿第一方向a并列设置。此外,每一第一下层筋110的端部设置有续接装置112,续接装置112较佳包含保护塞114,并于续接装置112相反于第一下层筋110的一侧封闭续接装置112,由此防止施工过程有异物进入续接装置中,影响续接效果。图2为架设侧板300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侧板300具有外侧面302及连接外侧面302的顶面304。外侧面302上形成有多个穿孔306,且第一下层筋110的端部容纳于穿孔306中。具体而言,续接装置至少部分经由穿孔306嵌入于侧板300中。另外,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顶面304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凹槽308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第一上层筋210跨设于顶面304并容纳于第一凹槽308中。如图2所示,跨设于顶面304上的第一上层筋210突出于第一下层筋110的端部外。在其它实施例,亦可视钢筋衔接的需求而选择在侧板上对应第一上层筋的位置形成穿孔供第一上层筋的端部容纳于穿孔中,由此可进一步省去第一上层筋的伸出量,节省材料成本。为说明方便,在图2中及以下附图仅于上下层钢筋的一侧图示侧板300。应理解,在上下层钢筋周围的其它侧面也有架设侧板,而侧板上的穿孔或第一凹槽可依据接续方向选择地形成。例如,以第一方向作为接续方向分段建设基础版,则横越第一方向的侧板上形成有穿孔及/或第一凹槽,而第二方向上另外两侧的侧板则未形成穿孔及/或第一凹槽。此外,侧板300上可选地设置辅助支撑结构,例如横向挡条400、纵向档条600及斜支撑件700,分别于图3、图5及图6中介绍。图3为设置横向挡条400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横向挡条400设置于顶面304与设置面之间,并固定于侧板300的外侧面302上。由此提高侧板300的整体结构强度,以防止侧板300在灌浆后变形。图4A和图4B为设置压条500的示意图。如图4A所示,压条500上形成有多个第二凹槽502且对应于侧板300上的多个第一凹槽308。每一第一凹槽308与第二凹槽502共同包围第一上层筋210。第一凹槽308与第二凹槽502的外形例如可为半圆的缺口,在径向上共同组成可容纳第一上层筋210的空间(参考图4A中第一上层筋210a上下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如图4B所示,于侧板300顶面上设置压条500,由此封住侧板300于第一上层筋210上方的空间,并进一步固定第一上层筋210。由此设计,可避免灌浆时自第一上层钢筋处漏浆。在其它实施例,如图4C所示,侧板300上可采用U型的第一凹槽308,U型凹槽的深度与第一上层筋210的径向长度实质相等,而压条500上不设置凹槽,改为平面设计,由此可在放置压条500时省去压条500与侧板300对位的时间。图5为设置纵向挡条600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钢筋接续工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筋接续工法,用于一基础版的建设,其特征在于,该基础版沿一第一方向分段地进行,包含下列步骤:(a)于一设置面上架设下层筋,该下层筋包含多个第一下层筋和多个第二下层筋彼此交错,该些第二下层筋间隔地沿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该些第一下层筋间隔地沿与该第一方向交错的一第二方向并列设置;(b)于该下层筋上方架设上层筋,该上层筋包含多个第一上层筋和多个第二上层筋彼此交错,并分别沿该第二方向和该第一方向间隔地并列设置,该些第一上层筋突出于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外;以及(c)架设一侧板,该侧板具有一外侧面及连接该外侧面的一顶面,该外侧面上形成有多个穿孔,该些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容纳于该些穿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30 TW 1041211721.一种钢筋接续工法,用于一基础版的建设,其特征在于,该基础版沿一第一方向分段地进行,包含下列步骤:(a)于一设置面上架设下层筋,该下层筋包含多个第一下层筋和多个第二下层筋彼此交错,该些第二下层筋间隔地沿该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该些第一下层筋间隔地沿与该第一方向交错的一第二方向并列设置;(b)于该下层筋上方架设上层筋,该上层筋包含多个第一上层筋和多个第二上层筋彼此交错,并分别沿该第二方向和该第一方向间隔地并列设置,该些第一上层筋突出于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外;以及(c)架设一侧板,该侧板具有一外侧面及连接该外侧面的一顶面,该外侧面上形成有多个穿孔,该些第一下层筋的端部容纳于该些穿孔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接续工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更包含于顶面与设置面之间设置一横向挡条,该横向挡条固定于该侧板的外侧面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接续工法,其特征在于,该顶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凹槽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该些第一上层筋跨设于该顶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衍樑
申请(专利权)人: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