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力平专利>正文

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及混凝、沉淀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39017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在池体下部置有污泥浓缩机,浓缩机底部中央连通排泥管和回流污泥管,在池体上部连通集水管,其特征在于:该集水管与池体外侧的出水渠连通,出水渠与底部的总出水管连通,该池体自上而下依次是斜板沉淀区、活性泥渣层区、污泥浓缩区,该池体另一侧面与混凝反应室连通,连通部位由竖直交错布置的导流隔断分隔成位于中上部、狭窄交错的导流区,混凝反应室通长布置一个导流筒,导流筒的中心置有搅拌桨,底部通有进水管,筒内形成混凝混凝反应室。(*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给水处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处理或水质净化处理的设备及工艺,特别是一种水处理澄清池及工艺。
技术介绍
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日渐匮乏的今天,经济高效的水处理混凝反应室的需求加剧。传统的澄清池和混凝—沉淀水处理工艺分别由混凝反应池、导流池、活性泥渣沉淀池、污泥浓缩池、沉淀池和澄清池组成,工艺占地面积大,投药量大、污泥处理难度大、速度慢,对有机物处理能力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及混凝、沉淀水处理工艺,解决澄清池和传统混凝—沉淀水处理工艺占地面积大,投药量大、污泥处理难、速度慢、对有机物处理能力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的技术方案在池体下部置有污泥浓缩机,浓缩机底部中央连通排泥管和回流污泥管,在池体上部连通集水管,其特征在于该集水管与池体外侧的出水渠连通,出水渠与底部的总出水管连通,该池体自上而下依次是斜板沉淀区、活性泥渣层区、污泥浓缩区,该池体另一侧面与混凝反应室连通,连通部位由竖直交错布置的导流隔断分隔成位于中上部、狭窄交错的导流区,混凝反应室通长布置一个导流筒,导流筒的中心置有搅拌桨,底部通有进水管,筒内形成混凝反应室。上述混凝反应室内壁上布有导流板。上述混凝反应室上面连通加药管。上述活性泥渣层区位于池体池深2/3处。上述斜板沉淀区中的斜板替代物是斜管。应用本专利技术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的混凝—沉淀水处理工艺,特征在于原水首先由进水管进入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中的导流筒,与筒内的混凝剂和高分子絮凝剂及回流泥渣反应,经搅拌桨搅拌后,经导流区流入混凝反应室侧面的澄清池内斜板沉淀区、活性泥渣层区下方,水中的污泥向下,水向上,在活性泥渣层区对悬浮固体、溶解性有机物截留去除,然后沉入污泥浓缩区,由污泥浓缩机刮入排泥管排出,泥水再经回流污泥管返回;原中的清水向上经斜板沉淀区处理后经池体上面的集水管收集,并流入出水渠,再经总出水管流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可在水处理工程中单独使用或在联合工艺中使用。有益效果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利用机械搅拌,水力混合保证了从混凝混凝反应室到沉淀区的良好水力条件,并投加混凝剂和高分子絮凝剂后经导流区进入活性泥渣层区,在该区因特殊径深比结构,使得原水与活性泥渣层充分接触后,上升进入斜管沉淀区,沉淀后由穿孔集水管收集。底部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反应池,由于采用污泥回流使泥渣层的污泥浓度增高并与水的接触时间延长,从而降低了耗药量,减少了污泥后续处理工艺。高效复合澄清混凝反应室利用池体深度的优势,特殊的污泥搅拌及回流设备,在池深2/3处形成悬浮的活性泥渣层,对水中的悬浮固体,溶解性有机物截留去除。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是一种高效水处理混凝反应池,它集混凝、沉淀、生物絮凝降解、澄清技术于一体,解决了传统澄清池和混凝—沉淀工艺占地面积大,投药量大、污泥处理难、速度慢、对有机物处理能力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特有的混凝反应室内具有特殊径深比结构,会在预沉区内形成生物活性泥渣层,各项污染物(COD、BOD、SS、P、N)处理效率均提高10%-15%。较传统混凝、沉淀工艺占地节约1/3,投药量降低1/4~1/3。处理每吨水的直接费用只需0.0642元左右。可用于市政工程给水处理或水质净化的设备,也可用于环保领域的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处理工艺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剖面图;图3是图1中B-B剖面图;图4是图1中C-C剖面图。图中1-混凝反应室、2-导流筒、3-搅拌桨、4-进水管、5-导流板、6-加药管、7-导流区、8-导流隔断、9-污泥浓缩区、10-斜板沉淀区、11-活性泥渣层区、12-污泥浓缩机、13-集水管、14-出水渠、15-排泥管、16-电机、17-回流污泥管、18-减速机、19-总出水管。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2、3、4,本专利技术在水处理工程单独使用原水→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处理后水。实施例二,在联合工艺中使用,不得用于污水、中水、给水处理工艺中,例如原水→预处理→生物及其它处理→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其它深度处理设施→处理后水。本专利技术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的结构该池体自上而下依次是斜板沉淀区10、活性泥渣层区11、污泥浓缩区9,在池体下部污泥浓缩区内置有污泥浓缩机12,污泥浓缩机底部中央连通排泥管15和回流污泥管17,在池体上部连通穿孔集水管13,该穿孔集水管与池体外侧的出水渠14连通,出水渠与底部的总出水管19连通,上述活性泥渣层区11位于池体池深2/3处。上述斜板沉淀区也可以是斜管沉淀区。该池体另一侧面与混凝反应室1连通,连通部位的通道由竖直交错布置的导流隔断8分隔成位于中上部、狭窄、交错的导流区7,混凝反应室通长布置一个导流筒2,导流筒的中心置有搅拌桨3,底部通有进水管4,筒内形成混凝反应室1。混凝反应室内壁上布有导流板5。混凝反应室上面连通加药管6。搅拌桨和污泥浓缩机由电机16和减速机18带动。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在池体下部置有污泥浓缩机,浓缩机底部中央连通排泥管和回流污泥管,在池体上部连通集水管,其特征在于该集水管与池体外侧的出水渠连通,出水渠与底部的总出水管连通,该池体自上而下依次是斜板沉淀区、活性泥渣层区、污泥浓缩区,该池体另一侧面与混凝反应室连通,连通部位由竖直交错布置的导流隔断分隔成位于中上部、狭窄交错的导流区,混凝反应室通长布置一个导流筒,导流筒的中心置有搅拌桨,底部通有进水管,筒内形成混凝混凝反应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反应室内壁上布有导流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反应室上面连通加药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泥渣层区位于池体池深2/3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沉淀区中的斜板替代物是斜管。6.一种混凝—沉淀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原水首先由进水管进入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中的导流筒,与筒内的混凝剂和高分子絮凝剂及回流泥渣反应,经搅拌桨搅拌后,经导流区流入混凝反应室侧面的澄清池内斜板沉淀区、活性泥渣层区下方,水中的污泥向下,水向上,在活性泥渣层区对悬浮固体、溶解性有机物截留去除,然后污泥沉入污泥浓缩区,由污泥浓缩机刮入排泥管排出,泥水再经回流污泥管返回;原水中的清水向上经斜板沉淀区处理后经池体上面的集水管收集,并流入出水渠,再经总出水管流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沉淀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在水处理工程中单独使用或在联合工艺中使用。全文摘要一种高效复合澄清反应池,在池体下部置有污泥浓缩机,浓缩机底部中央连通排泥管和回流污泥管,在池体上部连通集水管,该集水管与池体外侧的出水渠连通,出水渠与底部的总出水管连通,该池体自上而下依次是斜板沉淀区、活性泥渣层区、污泥浓缩区,该池体另一侧面与混凝反应室连通,连通部位由竖直交错布置的导流隔断分隔成位于中上部、狭窄交错的导流区,混凝反应室通长布置一个导流筒,导流筒置有搅拌桨,底部通有进水管。它集混凝、沉淀、生物絮凝降解、澄清技术于一体,各项污染物处理效率均提高10%-15%。较传统工艺占地节约1/3,投药量降低1/4~1/3。处理每吨水的直接费用只需0.0642元左右。可用于市政给水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力平
申请(专利权)人:孙力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