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紧凑CMOS稳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55414 阅读:2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8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进型紧凑CMOS稳压电路,包括第一N型MOS管MN0、第二N型MOS管MN1、第三N型MOS管MN3、第四N型MOS管MN4、第五N型MOS管MN5,还包括第一P型MOS管MP0、第二P型MOS管MP1,该电路只包含MOS管,其具有功耗小、面积小的特点,与一般基于片上电容的滤波稳定电路相比,具有更优的实用性且通过提高电路的电源抑制比来达到稳定电压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改进型紧凑CMOS稳压电路
技术介绍
以往集成电路工作频率较低,封装引起的信号波动对电路的影响并不大;后来集成电路工作频率有了一些提高,封装引起的信号波动对电路的影响随之增大,此时可以利用一些比较常见的方法来解决,如用电容滤波等;但随着集成电路工作频率越来越高,封装引起的信号波动对电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比如在电容型SAR结构ADC中,开关电路控制电容进行充放电,而给电容充电的参考电压有很大波动,整个电路性能因此有较大损失,有效位数也会有很明显的下降。经典电压滤波、稳定电压的方法是在电压的输出端加一个较大的电容,电路工作频率越高,电压要求越稳定,从而电容会越大;而CMOS工艺中大容量电容一般使用片上金属电容实现,其面积较大,如果按照经典电容滤波的设计方法,其面积甚至超过了整个芯片,且还要根据不同工作频率来选择不同类型和不同大小的电容;因此在高频下CMOS电路仅仅只使用电容进行电压稳定代价是难以接受,甚至不可能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进型紧凑CMOS稳压电路,该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占用芯片面积小并提供稳定的参考电压输出。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改进型紧凑CMOS稳压电路,包括第一N型MOS管MN0、第二N型MOS管MN1、第三N型MOS管MN3、第四N型MOS管MN4、第五N型MOS管MN5,还包括第一P型MOS管MP0、第二P型MOS管MP1;所述第一N型MOS管MN0的栅极和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电源Vdd;所述第二N型MOS管MN1的栅极和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第一N型MOS管MN0源极,第二N型MOS管MN1的源极接地;第三N型MOS管MN3的栅极连接在第二N型MOS管MN1的漏极,第三N型MOS管MN3的源极与漏极接地;第四N型MOS管MN4的源极接地,第四N型MOS管MN4的栅极接到第二N型MOS管MN1的漏极,第四N型MOS管MN4的漏极接到第二P型MOS管MP1的漏极;第五N型MOS管MN5的源极与漏极接地,第五N型MOS管MN5的漏极接到第二P型MOS管MP1的源极;第二P型MOS管MP1的源极还接到第一P型MOS管MP0的漏极,第一P型MOS管MP0的源极接到电源Vdd,第一P型MOS管MP0的栅极接到第第二P型MOS管MP1的漏极。进一步地,所述第四N型MOS管MN4、第一P型MOS管MP0和第二P型MOS管MP1均工作在饱和区。进一步地,所述第四N型MOS管MN4、第一P型MOS管MP0和第二P型MOS管MP1的过驱动电压之和不大于电源Vdd:VOD0+VOD1+VOD4+ΔV≤Vdd其中VOD0为第一P型MOS管MP0的过驱动电压,VOD1为第二P型MOS管MP1的过驱动电压,VOD4为第四N型MOS管MN4的过驱动电压,ΔV为各MOS管的设计余量。进一步地,所述第二P型MOS管MP1的栅极作为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第一P型MOS管MP0的漏极与第二P型MOS管MP1的源极之间的连接点作为电路的输出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P型MOS管MP1和第三N型MOS管MN3在电路中产生的沟道长度调制现象对电路的影响不予考虑。本专利技术中,第一N型MOS管MN0的栅极和漏级连接在一起连接到电源Vdd,因此构成一个NMOS二极管,这样接入电路中使得第一N型MOS管MN0将一直处于饱和区,同时相当于作为一个电阻接入电路中,分掉了部分电压;第二N型MOS管MN1的栅极和漏级连接在一起接到第一N型MOS管MN0的源级,即相当于把一个电阻接入到电路中,两个二极管连接的NMOS管串联到一起就相当于两个电阻串联到一起进行分压,给后面的电路提供一个偏置电压Vbias;第三N型MOS管MN3的栅极连接在第二N型MOS管MN1的漏级,第三N型MOS管MN3的源级与漏级都接地,相当于接入一个等效电容对第二N型MOS管MN1产生的偏置电压进行滤波,然后再将得到的偏置电压接到第四N型MOS管MN4的栅极;第四N型MOS管MN4的源级接地,其漏级接到第二P型MOS管MP1的漏级,第二P型MOS管MP1的源级接到的第一P型MOS管MP0的漏级,第一P型MOS管MP0的源级直接接到电流源Vdd,第一P型MOS管MP0的栅极接到第二P型MOS管MP1的漏级,这就相当于是一个电压—电流的负反馈结构,此结构减小了输出阻抗,增大了负载能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电路只包含MOS管,其具有功耗小、面积小的特点,与一般基于片上电容的滤波稳定电路相比,具有更优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电路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路图的小信号模型;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路图的仿真测试结果。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改进型紧凑CMOS稳压电路,包括第一N型MOS管MN0、第二N型MOS管MN1、第三N型MOS管MN3、第四N型MOS管MN4、第五N型MOS管MN5,还包括第一P型MOS管MP0、第二P型MOS管MP1;所述第一N型MOS管MN0的栅极和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电源Vdd;所述第二N型MOS管MN1的栅极和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第一N型MOS管MN0源极,第二N型MOS管MN1的源极接地;第三N型MOS管MN3的栅极连接在第二N型MOS管MN1的漏极,第三N型MOS管MN3的源极与漏极接地;第四N型MOS管MN4的源极接地,第四N型MOS管MN4的栅极接到第二N型MOS管MN1的漏极,第四N型MOS管MN4的漏极接到第二P型MOS管MP1的漏极;第五N型MOS管MN5的源极与漏极接地,第五N型MOS管MN5的漏极接到第二P型MOS管MP1的源极;第二P型MOS管MP1的源极还接到第一P型MOS管MP0的漏极,第一P型MOS管MP0的源极接到电源Vdd,第一P型MOS管MP0的栅极接到第第二P型MOS管MP1的漏极。第四N型MOS管MN4、第一P型MOS管MP0和第二P型MOS管MP1均工作在饱和区。第四N型MOS管MN4、第一P型MOS管MP0和第二P型MOS管MP1的过驱动电压之和不大于电源Vdd:VOD0+VOD1+VOD4+ΔV≤Vdd(1)其中VOD0为第一P型MOS管MP0的过驱动电压,VOD1为第二P型MOS管MP1的过驱动电压,VOD4为第四N型MOS管MN4的过驱动电压,ΔV为各MOS管的设计余量。第二P型MOS管MP1的栅极作为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第一P型MOS管MP0的漏极与第二P型MOS管MP1的源极之间的连接点作为电路的输出端。第二P型MOS管MP1和第三N型MOS管MN3在电路中产生的沟道长度调制现象对电路的影响不予考虑。本专利技术中,第一N型MOS管MN0的栅极和漏级连接在一起连接到电源Vdd,因此构成一个NMOS二极管,这样接入电路中使得第一N型MOS管MN0将一直处于饱和区,同时相当于作为一个电阻接入电路中,分掉了部分电压;第二N型MOS管MN1的栅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改进型紧凑CMOS稳压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型紧凑CMOS稳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N型MOS管MN0、第二N型MOS管MN1、第三N型MOS管MN3、第四N型MOS管MN4、第五N型MOS管MN5,还包括第一P型MOS管MP0、第二P型MOS管MP1;所述第一N型MOS管MN0的栅极和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电源Vdd;所述第二N型MOS管MN1的栅极和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第一N型MOS管MN0源极,第二N型MOS管MN1的源极接地;第三N型MOS管MN3的栅极连接在第二N型MOS管MN1的漏极,第三N型MOS管MN3的源极与漏极接地;第四N型MOS管MN4的源极接地,第四N型MOS管MN4的栅极接到第二N型MOS管MN1的漏极,第四N型MOS管MN4的漏极接到第二P型MOS管MP1的漏极;第五N型MOS管MN5的源极与漏极接地,第五N型MOS管MN5的漏极接到第二P型MOS管MP1的源极;第二P型MOS管MP1的源极还接到第一P型MOS管MP0的漏极,第一P型MOS管MP0的源极接到电源Vdd,第一P型MOS管MP0的栅极接到第第二P型MOS管MP1的漏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紧凑CMOS稳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N型MOS管MN0、第二N型MOS管MN1、第三N型MOS管MN3、第四N型MOS管MN4、第五N型MOS管MN5,还包括第一P型MOS管MP0、第二P型MOS管MP1;所述第一N型MOS管MN0的栅极和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电源Vdd;所述第二N型MOS管MN1的栅极和漏极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第一N型MOS管MN0源极,第二N型MOS管MN1的源极接地;第三N型MOS管MN3的栅极连接在第二N型MOS管MN1的漏极,第三N型MOS管MN3的源极与漏极接地;第四N型MOS管MN4的源极接地,第四N型MOS管MN4的栅极接到第二N型MOS管MN1的漏极,第四N型MOS管MN4的漏极接到第二P型MOS管MP1的漏极;第五N型MOS管MN5的源极与漏极接地,第五N型MOS管MN5的漏极接到第二P型MOS管MP1的源极;第二P型MOS管MP1的源极还接到第一P型MOS管MP0的漏极,第一P型MOS管MP0的源极接到电源Vdd,第一P型MOS管MP0的栅极接到第第二P型MO...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崇谭洪舟陈凡李浪兴陆许明吴华灵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中山大学花都产业科技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