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体等比例流量调节装置及燃气灶,其中装置包括:分仓进气室和混合出气室以及它们之间的限流板,分仓进气室分为相互隔离的带空气进气口的空气进气仓和带燃气进气口的燃气进气仓,混合出气室设有混合气出气口;所述限流板位于所述燃气进气仓上方的部分设有第一限流孔,位于所述空气进气仓上方的部分设有第二限流孔;空气流量调节组件,包括可移动地贴合在所述第二限流孔的下方的空气调节滑板,用于推动所述空气调节滑板使所述第二限流孔打开或密封的纵向驱动件。以及用于调节混合气大小的混合气流量调节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操作简单,有效提高了燃气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气灶的空气和燃气等比例流量调节装置,以及使用该流量调节装置的燃气灶。
技术介绍
传统的商用燃气灶一般采用燃气和空气分别单独控制,根据厨师经验,目测火焰颜色,粗放式调节燃气与空气的比例,以实现较合理的汽气比,从而达到较好的燃烧效果。但是这种调节方式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燃气和空气比例很难调节到刚好匹配的状态,需要大火的时候,厨师一般都会把燃气阀开到最大,风量也开到最大,由于不成比例,往往空气进入量会比实际需要量大出几倍有余,这样就造成燃气还没有完全燃烧就被大流量的高压风瞬间带走,燃气燃尽率低,有时会产生虚火,并且大流量的空气流动同时带走了大量的热量,这种情况下的炉灶听起来噪音很大,看上去火很猛,其实火温并不高。因此,会造成能源浪费。并且污染环境。还有的厨师为避免气量过大造成热量损失,把进风量调节的比较小,造成了空气流量不足,燃气燃烧不充分,产生“黑锅底”的现象。另外由于各种菜肴需要不同的火温,决定了厨在师炒菜过程中需要频繁的调节火力大小,这种情况下厨师一般都只调燃气流量而进风量保持不变,此时传统的调火方式的各种弊端尽显无余。传统炉灶“独立调节”的控火方式已延续了多年,由于以上原因开发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燃气利用率高的新式节能燃气炉灶等比例流量调节装置成为了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气体等比例流量调节装置,包括:分仓进气室,分为相互隔离的空气进气仓和燃气进气仓,所述空气进气仓和燃气进气仓分别设有空气进气口和燃气进气口;混合出气室,位于分仓进气室上方,设有混合气出气口;限流板,设置在所述分仓进气室和混合气出气室之间,所述限流板位于所述燃气进气仓上方的部分设有第一限流孔,位于所述空气进气仓上方的部分设有第二限流孔;空气流量调节组件,包括可移动地贴合在所述第二限流孔的下方的空气调节滑板,用于推动所述空气调节滑板使所述第二限流孔打开或密封的纵向驱动件。混合气流量调节组件,包括可移动地贴合在所述第一限流孔和第二限流孔上方的混合气调节滑板,用于推动所述混合气调节滑板使第一限流孔和第二限流孔等比例打开或关闭的横向驱动件。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空气调节滑板的下表面设有齿条,所述纵向驱动件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空气调节滑板的第一弹性托轨、与所述齿条啮合的第一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心连接的第一转动轴。所述混合气调节滑板的上表面设有齿条,所述横向驱动件包括用于压住所述混合气调节滑板的第二弹性托轨、与所述齿条啮合的第二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心连接的第二转动轴。优选的,所述限流板与所述空气调节滑板和混合气调节滑板的接触面作镜面研磨处理。所述第一限流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限流孔的孔径。所述限流板的上下表面的四周分别设有密封圈。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气体等比例流量调节装置制成的燃气灶。本专利技术可以将空气和燃气的比例调节到一个最佳状态后,再等比例调节燃气和空气的量来实现大小火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燃气燃烧不充分的技术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燃气浪费的问题,实现了一种新式的可以达到最佳汽气比的流量调节装置以及使用该流量调节装置的燃气灶。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体等比例流量调节装置,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分仓进气室1和混合出气室17。在分仓进气室1和混合出气室17之间设有限流板9将分仓进气室1和混合出气室17相互隔离,分仓进气室1又分为相互隔离的空气进气仓18和燃气进气仓4。空气进气仓18的侧边设有空气进气口2,燃气进气仓4的侧边设有燃气进气口3,空气进气仓18与燃气进气仓4之间并不连通。混合出气室17的侧边设有混合出气口21。限流板9上设有第一限流孔12和第二限流孔11,第一限流孔12位于燃气进气仓的上方,第二限流孔11位于空气进气仓的上方,燃气和空气分别通过第一限流孔12和第二限流孔11进入到混合出气室17进行混合后可以通过混合出气口21排出。在第二限流孔11处设有空气流量调节组件,该空气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空气调节滑板8和纵向驱动件。纵向驱动件用来稳定空气调节滑板,并且沿第一方向(纵向)来移动空气调节滑板,从而使第二限流孔11可以逐步打开或逐步关闭,这样进入到混合出气室17内的空气量变得可以调节,使燃气和空气的比例达到最佳比例,便于燃气的充分燃烧。空气调节滑板8和纵向驱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具体为:空气调节滑板8设于限流板9的下方,即贴合在第二限流孔下方,空气调节滑板8的下表面上设有沿第二方向(横向)开设的齿条,图中标号为7,纵向驱动件包括用于支撑空气调节滑板8的第一弹性托轨20、与齿条啮合的第一齿轮6以及与第一齿轮6的轴心连接的第一转动轴5。转动第一转动轴5可以带动第一齿轮6转动,从而推动空气调节滑板8沿纵向方向移动,打开或密封第二限流孔11,实现空气流量的调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在限流板9的上方设置了混合气流量调节组件,混合气流量调节组件的原理与空气调节组件的原理类似。混合气流量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限流板9上方的混合气调节滑板13,混合气调节滑板13同时贴合在第一限流孔12和第二限流孔11上方,通过一个横向驱动件(第二方向)来推动混合气调节滑板13使第一限流孔12和第二限流孔11等比例地逐步打开或关闭。同样的,混合气调节滑板13的上表面设有沿第一方向(纵向)开设的齿条,图中标号为14,横向驱动件包括用于压住混合气调节滑板13的第二弹性托轨19、与齿条啮合的第二齿轮15以及与第二齿轮15的轴心连接的第二转动轴16。第一限流孔12和第二限流孔11在第二方向(横向)上的数量是等比例设置的,转动第二转动轴16就可以等比例的逐步的打开第一限流孔12和第二限流孔11,从而可以使已经调整到最佳比例的混合气的出气大小可调整,用来调节火量的大小。为了空气调节滑板和混合气调节滑板13与限流板9之间更好的贴合和密封,限流板9与所述空气调节滑板和混合气调节滑板13的接触面作镜面研磨处理,不仅贴合得更好,同时摩擦力也最小。在本实施例中,用于限流燃气的第一限流孔12的孔径要小于用于限流空气的第二限流孔11的孔径。为了更好的密封,在限流板9的上下表面四周设置了密封圈10。具体的使用过程如下:可燃气体通过燃气进气口进入燃气进气仓,压力空气经过空气进气口进入空气进气仓,此时可燃气体和压力空气被限流板9与分仓进气室的壳体分别密封在燃气进气仓和空气进气仓内(此时混合气调节滑板13盖住了第一限流孔12和第二限流孔11,使整个阀处于关闭状态),当需要点火时,旋转第二转动轴16带动第二齿轮旋转,通过第二齿轮咬合拉动混合气调节滑板13往开的方向移动露出一到两个第一限流孔12,与此同时第二限流孔11也被同时打开一到两排,此时可燃气体和压力空气在压力作用下同时穿过第一限流孔12和第二限流孔11进入混合出气室内进行简单混合后,经混合出气口流出,送往燃气灶混气室做进一步混合,最后经分火器至燃烧室燃烧。此过程中因不同工况下的可燃气体和压力空气的压力都不尽相同,会造成空气与可燃气体的配比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达到最佳配比状态,此时可旋转第一转动轴带动第一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咬合拉动空气调节滑板作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体等比例流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仓进气室,分为相互隔离的空气进气仓和燃气进气仓,所述空气进气仓和燃气进气仓分别设有空气进气口和燃气进气口;混合出气室,位于分仓进气室上方,设有混合气出气口;限流板,设置在所述分仓进气室和混合气出气室之间,所述限流板位于所述燃气进气仓上方的部分设有第一限流孔,位于所述空气进气仓上方的部分设有第二限流孔;空气流量调节组件,包括可移动地贴合在所述第二限流孔的下方的空气调节滑板,用于推动所述空气调节滑板使所述第二限流孔打开或密封的纵向驱动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等比例流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仓进气室,分为相互隔离的空气进气仓和燃气进气仓,所述空气进气仓和燃气进气仓分别设有空气进气口和燃气进气口;混合出气室,位于分仓进气室上方,设有混合气出气口;限流板,设置在所述分仓进气室和混合气出气室之间,所述限流板位于所述燃气进气仓上方的部分设有第一限流孔,位于所述空气进气仓上方的部分设有第二限流孔;空气流量调节组件,包括可移动地贴合在所述第二限流孔的下方的空气调节滑板,用于推动所述空气调节滑板使所述第二限流孔打开或密封的纵向驱动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等比例流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混合气流量调节组件;所述混合气流量调节组件包括:可移动地贴合在所述第一限流孔和第二限流孔上方的混合气调节滑板,用于推动所述混合气调节滑板使第一限流孔和第二限流孔等比例打开或关闭的横向驱动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等比例流量调节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增余,宋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任增余,宋建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