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微氧水解反应装置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4894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复合式微氧水解反应装置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的装置及方法。它解决了目前水解反应装置对有机污染物处理效率低,易产生有害气味和毒性物质,反应过程中有短流现象,运行不稳定,空间利用率低和抗冲击负荷能力低的问题。它采用套筒式结构,外筒与内筒通过导流管水力连通,进水管的出水口与内筒的底部连通,出水管的进水口与外筒的上部连通,外筒中上部安装了带有兼氧菌的悬浮填料层,内筒中上部安装了固液分离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污泥床、生物膜的微氧水解反应来处理污水。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对有机污染物处理效率高,不产生有害气味和毒性物质,反应过程中无短流现象,运行稳定,空间利用率高和抗冲击负荷能力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水解工艺最初是指将污水厌氧消化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是两相厌氧消化的组成部分。目前随着水解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目前指应用水解酸化菌进行污水生物处理的工艺。人们对水解酸化的研究是作为厌氧生物处理的第一阶段开展的,主要是研究水解酸化产物对后续产甲烷段的影响,而将其作为一种工艺进行单独研究和利用的时间较短。国内对水解酸化工艺开展重点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北京环保所开展的水解—好氧生物处理低浓度城市污水研究。过去人们对好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研究应用较多,而对兼性菌研究不够。水解工艺即是利用兼性菌进行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工艺。水解工艺具有提高污水可生化性、去除部分COD、可以稳定去除悬浮物的特点。高浓度工业污水具有水量水质变化大、难生物降解物质含量高、处理难度大等特点,通常采用多单元联合生物处理法进行处理,其中有效的预处理工艺是关系到处理工艺运行成败的主要因素,并对后续处理产生重要影响。在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中,人们认识到水解酸化作用可使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BOD5/CODcr值增大),并使部分有机物降解,尤其是对于含难生物降解物质比较多的高浓度工业污水,水解的改善水质作用更为明显,可为污水的后续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水解酸化工艺对于污水COD、SS的去除效果因水质不同而差别较大,尤其是工业污水中难降解物质的含量对其影响较大。李世善等采用水解酸化工艺处理抗生素污水时,COD的去除率为24%,而杨俊仕等采用水解酸化工艺处理制药污水时,COD的去除率为25%。韩小清等采用两级水解酸化工艺处理印染污水时,一、二级水解酸化COD的去除率分别为10.7%和11.6%。黄武等将该工艺用于高浓度酿酒污水处理时,取得了20~30%的COD去除率。崔炜等通过水解酸化获得了造纸污水COD去除25%的效果。基于污水水质不同,水解酸化工艺对工业污水COD的去除效果差别较大,但其COD去除率一般不超过30%。目前实际运行中的厌氧水解酸化工艺,污水处理中产生了明显的恶臭气体,形成了严重的空气二次污染。例如含硫酸盐污水处理工程中水解酸化池的H2S排放量可以达到46.08g/h,臭气浓度最大值达到72500,远远高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标准值70。而对实际运行的某两座水解酸化池空气中H2S浓度检测结果表明,空气中H2S浓度往往高达1000mg/m3以上,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规定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限值H2S仅为0.01mg/m3,从而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空气二次污染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已有研究表明,厌氧条件下水解酸化系统硫酸盐还原率高达70%以上。在pH5.8~6.6之间时,硫化物中将会有90%~95%以H2S的形式存在,当pH<6.6时,气体吹脱液相中将会有84%的H2S进入气相,从而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目前水解酸化反应装置常应用在水解—好氧工艺和二相厌氧工艺中,是高浓度或难降解工业污水常见的生物预处理手段。但存在问题如下水解酸化反应装置COD去除率普遍较低,一般在30%左右。一般水解酸化反应装置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在复杂有机物厌氧酸化过程中将会产生H2S、吲哚、粪臭素、硫醇等恶臭类物质,产生不良气味,对周围空气环境影响较大,严重污染处理厂周边的空气环境。处理水量较大时,普通的水解酸化反应装置占地面积大,配水技术不易均匀,容易出现短流现象,影响反应装置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水解反应装置对有机污染物处理效率低,易产生有害气味和毒性物质,反应过程中有短流现象,运行不稳定,空间利用率低和抗冲击负荷能力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式微氧水解反应装置主要由外筒、内筒、进水管、出水管、导流管、排泥管、ORP监测仪、空压机、进气管、内筒环形穿孔曝气管、外筒环形穿孔曝气管、分离装置和悬浮填料层组成;外筒的底部与内筒的底部固定连接,外筒与内筒通过导流管水力连通,进水管的出水口与内筒的底部连通,出水管的进水口与外筒的上部连通,进气管的进气口与空压机连通,排泥管的进泥口与内筒的底部连通,在内筒的上部安装有分离装置,在内筒内壁的中部安装有第一ORP探头,第一ORP探头的输出端与ORP监测仪的输入端电连接,在内筒的底部安装了内筒环形穿孔曝气管,内筒环形穿孔曝气管的进气口与进气管的出气口连通;环形出水堰与外筒的上部内壁固定连接,出水管与环形出水堰水力连通,在外筒的中上部安装有带有兼氧菌的悬浮填料层,悬浮填料层的上面安装了上层滤网,悬浮填料层的下面安装了下层滤网,在外筒的内壁中部安装有第二ORP探头,第二ORP探头的输出端与ORP监测仪的输入端电连接,外筒的底部安装有外筒环形穿孔曝气管,外筒环形穿孔曝气管与进气管通过连接管连通。本专利技术处理污水的方法步骤如下a、污水经进水管进入反应装置的内筒后,开动空压机,空气由进气管再通过内筒环形穿孔曝气管对内筒内的污水进行曝气,控制内筒氧化还原电位ORP在-50mv~50mv,将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物质;b、经步骤a处理后的污水再经内筒上部的分离装置进行气液固三相分离,分离装置表面负荷小于0.7m3/m2.h,分离后污泥下滑至污泥区继续反应;c、经步骤b处理后的污水通过导流管进入外筒的底部,外筒底部的外筒环形穿孔曝气管对外筒内的污水进行曝气,外筒内的氧化还原电位ORP为50mv~100mv;d、经步骤c处理后的污水再通过附着在悬浮填料表面的兼氧菌对有机物的降解,悬浮填料层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截留水中的生物絮体;e、经步骤d处理后的污水由环形出水堰收集,再通过出水管排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水解酸化系统内的优势微生物种群为兼性水解酸化菌。混合厌氧系统为了保证后续产甲烷菌MPB的厌氧环境条件,其酸化段的优势菌群为厌氧水解酸化菌,而当控制环境ORP较高时,优势菌群为兼性水解酸化菌。由氧引起的高环境ORP(ORP>-50mv)增强了兼性水解酸化菌群的生理代谢功能,而由微氧曝气物理搅拌所产生的涡流扩散作用改善了水力条件,强化了污水的水解酸化效果。在有氧条件下,微生物将产生强氧化性的物质,而由氧引起的高环境ORP氧化破坏了严格专性厌氧硫酸盐还原菌SRB的酶系统,抑制了硫酸盐还原反应的发生,出水中硫化物和气相中H2S浓度均降低到了很低的水平。同时,微氧水解酸化工艺将反应严格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消除了恶臭类物质的产生,较好地改善了周围环境条件。此外,填料对生物体的固定化作用也会增强对有毒物质的耐受能力和降解能力。首先,填料对吸附生长于其上的微生物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次,有机污染物只有通过扩散与微生物接触后,才能实现有效的生化反应,而附着于填料上的微生物群体呈分层生长,因而填料及生物体的这种生长方式会对有机物的扩散产生阻碍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从本体溶液到生物膜内层的微生物形成由高到低的浓度差,从而减轻有毒物质对吸附于填料内层的微生物的毒害作用,增强其对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降解能力及驯化作用。在微氧条件下可以促进兼性水解酸化菌群的活性,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式微氧水解反应装置在处理高浓度污水时,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接近40%,同时可以明显的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其BOD5/C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微氧水解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它主要由外筒(1)、内筒(2)、进水管(3)、出水管(4)、导流管(5)、排泥管(6)、ORP监测仪(7)、空压机(8)、进气管(9)、内筒环形穿孔曝气管(11)、外筒环形穿孔曝气管(14)、分离装置(12)和悬浮填料层(18)组成;外筒(1)的底部与内筒(2)的底部固定连接,外筒(1)与内筒(2)通过导流管(5)水力连通,进水管(3)的出水口与内筒(2)的底部连通,出水管(4)的进水口与外筒(1)的上部连通,进气管(9)的进气口与空压机(8)连通,排泥管(6)的进泥口与内筒(2)的底部连通,在内筒(2)的上部安装有分离装置(12),在内筒(2)内壁的中部安装有第一ORP探头(10),第一ORP探头(10)的输出端与ORP监测仪(7)的输入端电连接,在内筒(2)的底部安装了内筒环形穿孔曝气管(11),内筒环形穿孔曝气管(11)的进气口与进气管(9)的出气口连通;环形出水堰(15)与外筒(1)的上部内壁固定连接,出水管(4)与环形出水堰(15)与水力连通,在外筒的中上部安装有带有兼氧菌的悬浮填料层(18),悬浮填料层(18)的上面安装了上层滤网(16),悬浮填料层(18)的下面安装了下层滤网(17),在外筒(1)的内壁中部安装有第二ORP探头(13),第二ORP探头(13)的输出端与ORP监测仪(7)的输入端电连接,外筒(1)的底部安装有外筒环形穿孔曝气管(14),外筒环形穿孔曝气管(14)与进气管(9)通过连接管(19)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祁佩时李欣刘云芝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