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砂栽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333552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2 1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砂栽培系统,包括栽培砂、栽培床和水肥控制系统,所述栽培床包括床架、栽培槽以及托砂网,所述床架支撑所述栽培槽,所述托砂网铺于所述栽培槽上,所述栽培槽由镀锌床网或者包塑护栏网加工制作而成,所述栽培砂可置于所述托砂网上,所述水肥控制系统可用于灌溉所述栽培砂。栽培槽底部完全通风透气,栽培砂透气性良好,解决了基质栽培根系氧气不足的问题,能够实现连作。在实际的生产中,可以将多个栽培槽并排摆放在一起,提高土地利用率。栽培砂、床架、栽培槽和托砂网耐久性好,可以持续使用25年而不需要更换,解决了栽培过程中更换基质和栽培床劳动量大、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栽培
,尤其涉及一种砂栽培系统
技术介绍
在当今农业领域大部分的育苗和种植,都是通过土壤来栽培作物的农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农业机械时代,但是耗费大量人力的土耕农法,仍然被如土壤病虫害,连作障碍、农药使用过量、自然气候等难题所困扰。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农业发达国家日本已经开始采用砂栽培技术,由于砂栽培能够克服连作障碍、利用非耕地资源,在耕地紧张的日本也已经有几千家农户在经营使用砂栽培农场,现有的砂栽培系统中,主要通过在栽培床上方放置砂,在砂上进行育苗和种植,此种方式的下部不通风也不透气,导致在砂栽培过程中出现生长不良和栽培成活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砂栽培系统,解决了现有的砂栽培床中不通风不透气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砂栽培系统,包括栽培砂、栽培床和水肥控制系统,所述栽培床包括床架、栽培槽以及托砂网,所述床架支撑所述栽培槽,所述托砂网铺于所述栽培槽上,所述栽培槽由镀锌床网或者包塑护栏网加工制作而成,所述栽培砂可置于所述托砂网上,所述水肥控制系统可用于灌溉所述栽培砂。优选地,所述床架根据高度可分为低床架或高床架或多层床架,所述低床架的床高10cm~50cm,所述高床架的床高60cm~120cm,所述多层床架为所述低床架和/或所述高床架叠加而成。优选地,所述床架包括床座以及床脚,所述床座支撑在地面上,所述床座上焊接有螺栓,所述螺栓安装有螺母,所述床脚为镀锌钢管,所述床脚的内径大于螺栓直径小于螺母直径,所述床座螺栓插入所述床脚钢管,所述床脚钢管卡在所述螺母上,所述螺栓与所述螺母相配合调节栽培床的水平高度。优选地,所述栽培槽由苗床网和/或护栏网加工制作而成,所述苗床网和护栏网四周竖起高度为5cm~55cm的边框组成栽培槽,所述栽培槽长度为5cm~5m、宽度为50cm~120cm。优选地,所述苗床网和护栏网经过镀锌或包塑,所述苗床网和护栏网的网丝直径为2mm~6mm,所述苗床网和护栏网的网孔长度为2cm~15cm、宽度为2cm~11cm。优选地,所述托砂网为密目式安全网。优选地,所述栽培床的长度为1m~20m,宽度为50cm~120cm。采用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砂栽培系统,栽培槽底部完全通风透气,解决了基质栽培根系氧气不足的问题。在实际的生产中,可以将多个栽培槽并排摆放在一起,提高土地利用率。床架、栽培槽和托砂网采用较好耐久性材料制成,可以持续使用25年而不需要更换,解决了栽培过程中更换基质和栽培床劳动量大、成本高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砂栽培系统,包括栽培砂(图中未示出)、栽培床1和水肥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水肥控制系统可用于灌溉所述栽培砂。所述栽培床1包括床架11、栽培槽12以及托砂网13,所述床架11支撑所述栽培槽12,所述托砂网13铺于所述栽培槽12上,托砂网13为网孔较小的密目式安全网、防风网等,托砂网要在托住砂的同时保持栽培床底部完全透水、透气,作物根系氧气充足,砂内不会积存过多营养液,确保栽培砂不会漏下。所述栽培槽12由镀锌床网或者包塑护栏网加工制作而成,具体地,所述栽培槽12由苗床网和/或护栏网加工制作而成,所述苗床网和护栏网四周竖起高度为5cm~55cm的边框组成栽培槽12,栽培槽12是承装栽培砂的容器,栽培槽12的长度为5cm~5m、宽度为50cm~120cm。即可承担5cm~30cm厚砂的重量,又可以防止栽培砂从栽培槽12中下坠。栽培槽12的宽度可以优选为60cm,是操作人员手臂可以到达的距离,便于操作管理。所述苗床网和护栏网的网丝直径为2mm~6mm,所述苗床网和护栏网的网孔长度为2cm~15cm、宽度为2cm~11cm,网孔可以是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设定为以上尺寸是以免网孔过大,砂从网孔中下坠成为兜状,影响作物栽培。床架11根据高度可分为低床架或高床架或多层床架,所述低床架的床高10cm~50cm,所述高床架的床高60cm~120cm,所述多层床架为所述低床架和/或所述高床架叠加而成,进行立体种植,多层床的床层数和床间距根据栽培设施和栽培作物进行调整。栽培床1的长度一般为1m~20m,宽度为50cm~120cm。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多个栽培槽12横向或者纵向并配摆放,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栽培槽13底部完全通风透气,解决了基质栽培根系氧气不足的问题。床架11、栽培槽12和托砂网13采用较好耐久性材料制成,可以持续使用25年而不需要更换。解决现有的栽培系统中需要频繁更换基质问题。必要时,可以在所述栽培槽12周围设有防护架14,避免砂从栽培槽12侧方漏出。栽培砂是满足建筑用砂标准的砂,其理化指标达到以下要求:粒径<5.00mm、含泥量≤1.0%、EC值<0.05mS/cm、氯离子含量≤0.06%、PH值6.0~9.0。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床架11包括床座14以及床脚15,所述床座14支撑在地面上,所述床座14上焊接有螺栓16,所述螺栓16安装有螺母17,所述床脚15为镀锌钢管,所述床脚15的内径大于螺栓16直径小于螺母17直径,所述床座14上的螺栓16插入所述床脚15的镀锌钢管,所述床脚15的镀锌钢管卡在所述螺母17上,所述螺栓16与所述螺母17相配合,实现高度调节。根据床架11高度可分为低床砂栽培和高床砂栽培。低床砂栽培的床架11高10cm~50cm,高床砂栽培的床架11高60cm~100cm。栽培床1可以横向或者纵向连接在一起使用,但要通过调整床架11高度确保栽培床1床面水平以使营养液灌溉量均匀。床架11选择镀锌钢材、塑料、混凝土等材料制作以确保能够承担栽培砂的重量。通过螺栓16与所述螺母17配合调节栽培床1的高度,床座14和床脚15的数量一般各四个既可以实现平稳支撑,调整高度时,将地面夯实后放置混凝土块,避免栽培床1沉降,扭转螺栓16任意调节以使栽培面水平,且高度到栽培人员腰部,操作方便省力。水肥控制系统由施肥器、控制器、远程终端等部件组成。解决了现有的栽培系统无法远程自动控制的问题。具体地,水肥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控制器通过远程终端启动施肥机,水源和肥源通过施肥机流入栽培床1上的栽培砂中。一般来说,使用杂质少,藻类少的地面水源或地下水源作为砂栽培水源,水源的水质需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砂栽培技术要求水肥稀释比例准确,限量水肥灌溉是砂栽培技术精髓所在,因此对水肥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具有较严格的要求:时间控制精准,传感器灵敏,电磁阀质量良好。砂栽培系统每天在不同时段进行短时间灌溉,定时器配合电磁阀控制浇灌是必不可少的,EC值传感器和Ph值传感器为生产者进行营养液调控提供基本参考数值,是实现自动控制的必备测量设备。当然,控制器需要结合执行元件、传感器和通讯设备使用,这些均为较为成熟的现有技术,这里不在一一阐述。由此可见,通过控制器可以准确确定水源和肥源的流入量,可以单独实现水源灌溉或者肥料灌溉,或者实现同时进行水源和肥料灌溉。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砂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栽培砂、栽培床和水肥控制系统,所述栽培床包括床架、栽培槽以及托砂网,所述床架支撑所述栽培槽,所述托砂网铺于所述栽培槽上,所述栽培槽由镀锌床网或者包塑护栏网加工制作而成,所述栽培砂可置于所述托砂网上,所述水肥控制系统可用于灌溉所述栽培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砂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栽培砂、栽培床和水肥控制系统,所述栽培床包括床架、栽培槽以及托砂网,所述床架支撑所述栽培槽,所述托砂网铺于所述栽培槽上,所述栽培槽由镀锌床网或者包塑护栏网加工制作而成,所述栽培砂可置于所述托砂网上,所述水肥控制系统可用于灌溉所述栽培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架根据高度可分为低床架或高床架或多层床架,所述低床架的床高10cm~50cm,所述高床架的床高60cm~120cm,所述多层床架为所述低床架和/或所述高床架叠加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架包括床座以及床脚,所述床座支撑在地面上,所述床座上焊接有螺栓,所述螺栓安装有螺母,所述床脚为镀锌钢管,所述床脚的内径大于螺栓直径小于螺母直径,所述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大伟艾腾腾高田稔梁定师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海南千富良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