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气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32623 阅读:4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气控制系统。该系统的高能离子发生器通过通风管道分别与污泥储存系统和混气室相连接,混气室与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水膜麻石除尘除气装置、烟囱相连接,污泥储存系统与生物土壤滤床相连接,并与独立热源、温度调节器、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相连接,污泥干化车间通过封闭式输送带分别与污泥储存系统和干化污泥成品库相连接,干化污泥成品库和污泥干化车间通过通风管道与生物土壤滤床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集成了化学、物理和生物除臭方法,并运用了离子脱臭新技术,不仅臭气去除率高,而且具有应急功能,实践表明,采用该项技术臭气排放含量远远低于国家的排放标准,污泥干化工程的周边环境与生产现场均无臭气味,使污泥干化实现清洁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气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才能排放,这是现代环境保 护的重要措施,然而城市污水在得到净化处理的同时,会产生相当于污水体积0.3% 0.5%或污水质量1% 2%的污泥。根据有关资料,到2010年和2020年 我国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将分别达到440 X 1()SmV日和536X 108m3/B ,随着国家经 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污水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与此同 时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率也将 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数量将与日俱增。污水处理厂污泥是一种由有机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和胶体等组成的 极其复杂的非均质体,由于污水中绝大部分污染物转移到污泥中,这就决定了 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具有含水率高和数量大,且富集高浓度污染物的特点, 如果这种城市污泥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将会带来二次污染,给生态环境造成严 重的威胁,因此,城市污泥的安全处置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对污泥进行 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成为国内外彻底消除城市污泥二次污染的共同目 标。多年来,国内外专家与技术人员通过对各种污泥处理方法的实践,得出的 共识是污泥干化首先使污泥达到减量化,是最终实现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的必要过程和关键一环。从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通过机械脱水,含水率一 般在75% 85%之间,通过干化过程,如果将污泥的含水率降到40%以下,体 积可以减少三分之二以上,我们已经专利技术了利用独立热源或利用烟气余热干化 污泥的方法,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工艺与研制了与工艺相配套的机械设备,从 而使污泥干化能在较低的运行成本下连续地进行,既能使污泥得到显著的减量, 又能使污泥90%以上的原始热值得以保存,使污泥成为可利用的资源。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泥会产生大量 的臭气,臭气的物质组成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 醇类、硫醚类和噬吩类等;第二类是含氮化合物,如氨、胺类、酞胺类以及吲 哚类等;第三类是烃类化合物,如烷烃、烯烃、炔烃以及芳香烃等;第四类是 含氧有机物,如醇、醛、酮、酚以及有机酸等,其中浓度比较高和影响比较大的臭气有氨气、硫化氢、甲硫醇、丙硫醇、甲基硫等。在污泥干化工程中,污 泥储存预处理阶段是这些臭气主要的释放源,在污泥干化和成粒阶段,以及干 化污泥冷却阶段,尽管因为污泥中的微生物几乎已经为零,不具备产生新臭气 的条件,但是,污泥中原有的臭气物质会在这时大量释放。臭气的扩散会严重 破坏空气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和工作效率,既使是微量的恶臭物质进 入环境,都会使人感到不适,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精神 不集中等症状,长期在受臭气污染的空气环境下工作,各种炎症的发病率增高, 并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也有影响。为了彻底消除污泥 干化工程中释放的臭气,我们针对污泥干化工程不同阶段臭气释放的特点,结 合具体的工艺情况,建立了污泥干化工程中的臭气控制系统,从而使污泥干化 能在清洁生产的工作环境下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气控制系统。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气控制系统具有高能离子发生器,高能离子发生器通过 第一通风管道与污泥储存罐相连接,或者高能离子发生器通过第二通风管道与 封闭式污泥储存库相连接,高能离子发生器通过第三通风管道与混气室相连接, 混气室通过第八通风管道与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相连接,混气室与水膜麻石除 尘除气装置、第五引风机、烟囱相连接,污泥储存罐或封闭式污泥储存库构成 污泥储存系统,污泥储存系统经第二引风机通过第五通风管道与生物土壤滤床 相连接,或者污泥储存系统经第一引风机通过第四通风管道与独立热源相连接, 独立热源通过温度调节器与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相连接,烟气余热与污泥干化 和成粒装置相连接,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第一封闭式输送带、第二封闭式输 送带构成污泥干化车间,污泥干化车间经第二封闭式输送带与污泥储存系统相 连接,污泥干化车间经第四引风机通过第七通风管道与生物土壤滤床相连接, 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经第一封闭式输送带与干化污泥成品库相连接,干化污泥 成品库经第三引风机通过第六通风管道与生物土壤滤床相连接。在污泥储存罐内设有第一紫外灯,在封闭式污泥储存库设有第二紫外灯, 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在整个污泥干化工程中,从污泥储存到污泥 干化,直至干化污泥冷却均在封闭和负压条件下进行,避免了臭气的外溢;2) 集成了化学、物理和生物除臭方法,特别是运用了离子脱臭的高新技术,不仅 使除臭效果大大提高,而且具有占地面积小、安装调试简单、运行成本低等特 点;3)本臭气控制系统不仅臭气去除率高,而且具有应急功能,因此,即使在污泥干化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而停止生产,仍不影响除臭系统的正常运行。本 专利技术已在多个污泥干化工程投入实际运用,实践表明,采用该项技术臭气排放 含量远远低于国家的排放标准,污泥干化工程的周边环境与生产现场均无臭气 味,实现了污泥干化的清洁生产。 附图说明附图是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气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中高能离子发生器l、污泥储存罐2、封闭式污泥储存库3、独立热源 4、烟气余热5、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6、干化污泥成品库7、生物土壤滤床8、 水膜麻石除尘除气装置9、烟囱IO、第一引风机ll、第二引风机12、第三引风 机13、第四引风机14、温度调节器15、混气室16、第一通风管道17、第二通 风管道18、第三通风管道19、第四通风管道20、第五通风管道21、第六通风 管道22、第七通风管道23、第八通风管道24、第五引风机25、第一紫外灯26、 第二紫外灯27、第一封闭式输送带28、第二封闭式输送带29、污泥储存系统 30、污泥干化车间31。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附图所示,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高能离子发 生器l,高能离子发生器1通过第一通风管道17与污泥储存罐2相连接,或者 高能离子发生器1通过第二通风管道18与封闭式污泥储存库3相连接,高能离 子发生器1通过第三通风管道19与混气室16相连接,混气室16通过第八通风 管道24与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6相连接,混气室16与水膜麻石除尘除气装置9、 第五引风机25、烟囱IO相连接,污泥储存罐2或封闭式污泥储存库3构成污泥 储存系统30,在污泥储存罐2内设有第一紫外灯26,在封闭式污泥储存库3设 有第二紫外灯27,污泥储存系统30经第二引风机12通过第五通风管道21与生 物土壤滤床8相连接,或者污泥储存系统30经第一引风机11通过第四通风管 道20与立热源4相连接,独立热源4通过温度调节器15与污泥干化和成粒装 置6相连接,烟气余热5与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6相连接,污泥干化和成粒装 置6、第一封闭式输送带28、第二封闭式输送带29构成污泥干化车间31,污泥 干化车间31经第二封闭式输送带29与污泥储存系统30相连接,污泥干化车间 31经第四引风机14通过第七通风管道23与生物土壤滤床8相连接,污泥干化 和成粒装置6经第一封闭式输送带28与干化污泥成品库7相连接,干化污泥成 品库7经第三引风机13通过第六通风管道22与生物土壤滤床8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泥干化工程的臭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高能离子发生器1,高能离子发生器1通过第一通风管道17与污泥储存罐2相连接,或者通过第二通风管道18与封闭式污泥储存库3相连接,高能离子发生器1通过第三通风管道19与混气室16相连接,混气室16通过第八通风管道24与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6相连接,混气室16与水膜麻石除尘除气装置9、第五引风机25、烟囱10相连接,污泥储存罐2或封闭式污泥储存库3构成污泥储存系统30,污泥储存系统30经第二引风机12通过第五通风管道21与生物土壤滤床8相连接,或者污泥储存系统30经第一引风机11通过第四通风管道20与独立热源4相连接,独立热源4通过温度调节器15与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6相连接,烟气余热5与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6相连接,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6、第一封闭式输送带28、第二封闭式输送带29构成污泥干化车间31,污泥干化车间31经第二封闭式输送带29与污泥储存系统30相连接,污泥干化车间31经第四引风机14通过第七通风管道23与生物土壤滤床8相连接,污泥干化和成粒装置6经第一封闭式输送带28与干化污泥成品库7相连接,干化污泥成品库7经第三引风机13通过第六通风管道22与生物土壤滤床8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焕新苏闽华陈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