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向红专利>正文

便携式车载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25866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1 12:16
一种便携式车载床,它设置在汽车前后排座椅间的脚踏空间,包括气囊,所述气囊设置在底板上,所述气囊的上方设置有盖板,所述底板安装在汽车底板上,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气囊充放气组件,所述气囊在充盈状态下,上平面与汽车后排座椅平齐,且所述气囊外轮廓与汽车前后排座椅间的脚踏空间相匹配。本设计针对以上汽车后市场的需求及现有相关产品特点的分析,设计出一种便携式车载床,相较于普通车载气垫床,本设计不需要人工充、排气和安装,不占用放置空间,能有效改善车内空间结构和功能;在驾乘人员疲劳时能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空间,极大的提升了行车舒适感和体验度,有效降低了疲劳驾驶带来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休闲用品,具体地指一种便携式车载床
技术介绍
当前,家用汽车已经趋于普及,国内外家庭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汽车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必不可少的交通、休闲工具,并且越来越多的家庭逐渐习惯于驾车出游和远行;然而,一方面长途驾车极易产生疲劳,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休息将会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自驾游、郊游等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露营或野餐等场景,往往需要额外的携带气垫床等休息用具,这些用具非常浪费车内本就不富裕的储物空间,如果能够将休息用具与车体整合,将大大提高驾车出游和远行的舒适性。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便于在车内休息的气垫床和车载床,虽然外观各异,但都存在一个突出的缺点,即使用和收纳非常不便,每次使用都必须取出打开进行充气安装,用完之后还需要排气收叠。而且,携带时依然占用较大放置空间,因此实际利用效率较低,市场销售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市场上现有车载气垫床等用具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使用方便、节省放置空间的便携式车载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便携式车载床,其特殊之处在于:它设置在汽车前后排座椅间的脚踏空间,包括气囊,所述气囊设置在底板上,所述气囊的上方设置有盖板,所述底板安装在汽车底板上,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气囊充放气组件,所述气囊在充盈状态下,上平面与汽车后排座椅平齐,且所述气囊外轮廓与汽车前后排座椅间的脚踏空间相匹配。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盖板靠近前排座椅的一端与底板通过软连接条铰接固定;所述盖板上还固定设置有脚垫板;所述底板和盖板设置有两组,两套所述底板通过拱形连接板跨装固定在主驾座位背后和副驾座位背后的汽车底板上,与之配合的气囊也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主驾座位背后和副驾座位背后的底板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板的前端设置有延伸至前排座椅下部的延伸部,所述气囊充放气组件设置在延伸部上,所述气囊充放气组件包括车载气泵和射流器,所述车载气泵的出气端通过主气管与射流器的进气管相连,所述射流器的吸气管通过第一分支气管与气囊相连,并通过第二分支气管与另一气囊连通;所述射流器的出气管分别与第一、第二支路气管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支路气管的末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风车卷线轮;所述第一、第二风车卷线轮上分别缠绕有第一、第二气囊拉绳的一端,所述第一、第二气囊拉绳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气囊的上端面边框相连;所述第一支路气管和第一、第二分支气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一分支气管靠近所述射流器吸气管的管路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脚垫板采用可折叠式结构,分为前脚垫板和后脚垫板,所述前脚垫板和后脚垫板通过软连接条铰接。进一步地,所述前脚垫板前部边缘处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下部的螺杆将前脚垫板与盖板锁紧在一起;所述固定柱上固定有第一脚垫拉绳的一端,所述第一脚垫拉绳的另一端穿过底板延伸部和盖板上的通孔固定于后脚垫板背面;所述后脚垫板的边部侧框处还固定有第二脚垫拉绳的一端,所述第二脚垫拉绳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盖板边缘的定滑轮与所述底板相连。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第二分支气管伸入所述气囊的一端尾部设置有气嘴。进一步地,所述气嘴位于气囊底部中心位置,所述气嘴呈扁平结构,其外壁分布有若干小孔。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气管上设置有车胎充气组件。本技术的使用原理如下:充气时:车载气泵工作,第一电磁阀关闭,第二电磁阀打开可对一侧气囊进行充气,第三电磁阀打开可对另一侧气囊进行充气,同时打开则可对两边气囊同时充气,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系统压力达到预设值后,车载气泵停止工作所有电磁阀关闭。抽气时:车载气泵工作,第一电磁阀打开,射流器产生负压,第二电磁阀打开可对一侧气囊进行抽气,第三电磁阀打开可对另一侧气囊进行抽气,同时打开则可对两边气囊同时抽气,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系统负压达到预设真空度后,车载气泵停止工作所有电磁阀关闭。气囊拉绳一端与风车卷线轮相连,穿过盖板边上的小孔后另一端分成多根分别与气囊上边框的两侧相连,当管路对气囊抽气时,风车卷线轮在射流器喷出的气流作用下开始旋转收回气囊拉绳,气囊拉绳向下牵引气囊边框,确保气囊收回时不会在盖板的推力作用下向外偏移。当气囊充气升高时,风车卷线轮由于没有射流器气流的作用,可向反方向自由旋转释放气囊拉绳;同时,可以通过调整连接于气囊边框上的气囊拉绳的长度,来控制气囊充气后的实际高度和平面倾斜度。第一脚垫拉绳一端与固定柱相连,另一端穿过底板延伸部和盖板上的小孔,与后脚垫板连接;第二脚垫拉绳一端固定于底板上,绕过盖板边缘的小轮,另一端与后脚垫板侧边相连;当气囊充气抬升顶起盖板时,第二脚垫拉绳产生拉力,拉起后脚垫板向前脚垫板方向折叠,此时固定柱随盖板一起转动,第一脚垫拉绳慢慢释放;当气囊抽气回落时,随着盖板下降,第二脚垫拉绳慢慢释放,此时固定柱随盖板一起转动拉动第一脚垫拉绳,在盖板重力作用下,第一脚垫拉绳将后脚垫板拉回水平展开状态。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针对以上汽车后市场的需求及现有相关产品特点的分析,设计一种便携式车载床,相较于普通车载气垫床,本设计不需要人工充、排气和安装,不占用放置空间,能有效改善车内空间结构和功能;在驾乘人员疲劳时能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空间,极大的提升了行车舒适感和体验度,有效降低了疲劳驾驶带来的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便携式车载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便携式车载床的充气部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脚垫板折叠及展开原理图;图4为图1中气囊拉绳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5为图1中便携式车载床的收纳状态示意图;图6为图1中便携式车载床的展开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便携式车载床安装在汽车上的使用效果示意图。图中:气囊1;底板2(其中:延伸部2.1);脚垫板3(其中:前脚垫板3.1、后脚垫板3.2);第一支路气管4;盖板5;软连接条6;第一脚垫拉绳7;第二脚垫拉绳8;车载气泵9;主气管10;车胎充气组件11;射流器12;第一电磁阀13;第一风车卷线轮14;第二支路气管15;第二风车卷线轮16;第一分支气管17;压力传感器18;第二电磁阀19;第二分支气管20;第三电磁阀21;气嘴22;拱形连接板23;固定柱24;第一气囊拉绳25;第二气囊拉绳2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7中所示的便携式车载床,它设置在汽车前后排座椅间的脚踏空间,包括气囊1,气囊1设置在底板2上,所述气囊1的上方设置有盖板5,盖板5靠近前排座椅的一端与底板2通过软连接条6铰接,盖板5上还固定设置有脚垫板3;脚垫板3采用可折叠式结构,分为前脚垫板3.1和后脚垫板3.2,前脚垫板3.1和后脚垫板3.2通过软连接条6铰接。底板2和盖板5设置有两组,两套底板2通过拱形连接板23跨装固定在主驾座位背后和副驾座位背后的汽车底板上,与之配合的气囊1也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主驾座位背后和副驾座位背后的底板2上;两组底板2的前端分别设置有延伸至前排座椅下部的延伸部2.1,其中一侧延伸部2.1上设置有车载气泵9和射流器12,车载气泵9的出气端通过主气管10与射流器12的进气管相连,射流器12的吸气管通过第一分支气管17与气囊1相连,并通过第二分支气管20与另一气囊1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便携式车载床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车载床,其特征在于:它设置在汽车前后排座椅间的脚踏空间,包括气囊(1),所述气囊(1)设置在底板(2)上,所述气囊(1)的上方设置有盖板(5),所述底板(2)安装在汽车底板上,所述底板(2)上还设置有气囊充放气组件,所述气囊(1)在充盈状态下,上平面与汽车后排座椅平齐,且所述气囊(1)外轮廓与汽车前后排座椅间的脚踏空间相匹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车载床,其特征在于:它设置在汽车前后排座椅间的脚踏空间,包括气囊(1),所述气囊(1)设置在底板(2)上,所述气囊(1)的上方设置有盖板(5),所述底板(2)安装在汽车底板上,所述底板(2)上还设置有气囊充放气组件,所述气囊(1)在充盈状态下,上平面与汽车后排座椅平齐,且所述气囊(1)外轮廓与汽车前后排座椅间的脚踏空间相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车载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5)一端与底板(2)通过软连接条(6)铰接固定;所述盖板(5)上还固定设置有脚垫板(3);所述底板(2)和盖板(5)设置有两组,两套所述底板(2)通过拱形连接板(23)跨装固定在主驾座位背后和副驾座位背后的汽车底板上,与之配合的气囊(1)也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主驾座位背后和副驾座位背后的底板(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车载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前端设置有延伸至前排座椅下部的延伸部(2.1),所述气囊充放气组件设置在延伸部(2.1)上,所述气囊充放气组件包括车载气泵(9)和射流器(12),所述车载气泵(9)的出气端通过主气管(10)与射流器(12)的进气管相连,所述射流器(12)的吸气管通过第一分支气管(17)与气囊(1)相连,并通过第二分支气管(20)与另一气囊(1)连通;所述射流器(12)的出气管与第一、第二支路气管(4、15)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支路气管(4、15)的末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风车卷线轮(14、16);所述第一、第二风车卷线轮(14、16)上分别缠绕有第一、第二气囊拉绳(25、26)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向红
申请(专利权)人:徐向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